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云南省红河州2014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2019-2020年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24.中国近代史学家夏曾佑说:“智莫大于知。

何以能知?据往辜以为推而已矣。

故史学者,人所不可无之学也。

”他强调的是A.历史规律的存在 B.历史循环论思想 C.历史进化论思想 D.历史学的功能25.《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D.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26.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C.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2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民贵君轻D.天下为公28.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国家政策的影响 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29.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D.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30.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 年后消失,1978 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31. 中国的某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经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

”对此,陈毅元帅也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

”这一科技成果是A.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天32. 古罗马流行的观念:他们的法律制度,一半受其特有的法律支配,一半受人类共同的法律支配。

罗马皇帝曾有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

”这表明A.法律都是国家主观意志的表现B.罗马法维护罗马全体人民利益C.法律制定应遵循客观经济社会规律 D.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间处于对立状态33.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说:“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

……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的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

……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此番话体现了美国大法官的权力是A.言论自由权B.司法解释权 C.弹劾总统权D.司法审查权34.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A.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35.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

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

《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

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7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

(8分)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4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请回答:(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6分)(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2分)这些“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分)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

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明代中期,各地书院兴起,士大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

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

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

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

万历七年(1579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3分)(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平常。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海国图志》材料二“(西人)治乱之,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同点。

(6分)(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9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它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

材料二1951年9月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

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

与会的48个同盟国于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

和约主要内容: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

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