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多年的难题。
一提起作文,教师苦于如何“教”,学生更是不知怎么写,写什么。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写作,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我坚持创设和谐、平等、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教师只是适当加以指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自己评改,自己总结,以此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材
一般的写作课,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按一定的要求或既定的题目写作文。
学生事先毫无准备,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素材,尽管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还是无从下笔,于是只好拿来范文,或照抄无误,或套用摘抄其中几段,匆匆了事。
常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
因此,我提倡广大语文教师万不要拘于以上方法,而要放眼全局,学期伊始,就给出学生这一学期的作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去写,不拘一格,如描写“小草”“鲜花”一类的文章可以到草发芽、花盛开的季节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如实记录,整理成章,这样他们写出的内容就是真实的,也就不觉得无内容可写了。
一位苏联教育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儿童的这种需
要因其年龄特点则更强烈,他们更渴望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并把它
告诉自己的同学、伙伴、教师以展示自己。
这时,他们写作文就会更加主动了。
当然准备酝酿文章是一个长期的零散进行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他们在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同时,一
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会应运而生了。
二、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作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能力应该有“写”和“改”两部分。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同样也应该成为评改作文的主人。
一般做法是,学生写完作文,交给教师就完成了任务。
然后老师逐一看、批、改,最后由老师总结讲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无权”参与。
其实让学生试着自己修改也是一种不错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试着在班里办了“写作园地”专栏。
每个学生完成了作文后都可以在墙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旦上墙,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自信和期待,渴望听到别人的赞美。
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可以当一回“小老师”,为展示的“作品”写评语。
老师也以合作者的身份,给学生以评价,如在写的好的句子旁注:“你写的句子真美,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欠缺的地方可写“你看×××××是不是会更好”等,最后,师生一起评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再集体评改。
在评改文章的过程中,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作文都有可能成为范文,同时也都可以评论别人的作文,展示自己的风采。
同学们无论由于自己的作品成为范文而喜悦,还是因为自己的点评精辟而得到别人的赞扬,都会化为自己今后作文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师生一起评价之后,在全班进行一次鉴赏总结。
鉴赏的文章由师生共同选出,可以是名篇佳作,可以是学生们的得意之作,也可以是妙语佳句,总之选择面要广。
同时,教师要做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之所以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我。
当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
因此,鉴赏之后,老师要再次给学生提高的机会,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再次修改加工,出成板报或办成专栏,再次展示,当然办成板报前一定要精心润色,仔细推敲,因为它的影响更大更持久。
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又一次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然对于那些爱好写作、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自己的作品整理成册,分类装订,自己加上“前言”“后记”等内容。
多印几册,全班、全校同学相互交流,随着作品集的问世,作者一定倍受瞩目,倍感荣幸,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同时也为今后的作文提供了动力。
总之,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平等、自由、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用我手写我心”,那么我们的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