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压阻式传感器
π l = π 11 − 2 (π 11 − π 12 − π 44 ) l12 m 12 + n12 l12 + m 12 n12
2 2 2 2 π t = π 12 + (π 11 − π 12 − π 44 ) l12 l 2 + m12 m2 + n1 n2
(
(
)
)
式中 分别为压阻元件的纵向、 分别为压阻元件的纵向 π11、 π12、 π44——分别为压阻元件的纵向、横向及剪切向压 阻系数,是硅、锗之类半导体材料独立的三个压阻系数。 阻系数,是硅、锗之类半导体材料独立的三个压阻系数。 l1、m1、n1——分别为压阻元件纵向应力相对于立方晶轴的 分别为压阻元件纵向应力相对于立方晶轴的 方向余弦; 方向余弦; l 2、m2、n2——分别为压阻元件横向应力相对于立方晶轴的 分别为压阻元件横向应力相对于立方晶轴的 方向余弦; 方向余弦
式中 压阻元件的电流方向垂直。 压阻元件的电流方向垂直。
∆R = π lσ l + π t σ t + π s σ s R
8.3 压阻系数
当硅晶体的晶轴与立方晶体晶轴有偏离时, 当硅晶体的晶轴与立方晶体晶轴有偏离时,电阻的变化率表示为
∆ R R = π
lσlຫໍສະໝຸດ + πtσ
t
在此情况下, 在此情况下,式中的πl、πt 值可用π11、π12、π44表示为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2)法线式
x cos α + y cos β + z cos γ = p − − − − − −(2)
p ---法线长度 ---法线长度
cos α , cos β , cos γ ---法线的方向余弦,也可 ---法线的方向余弦 法线的方向余弦,
表示。 以用l 以用 、m、n表示。 表示
灵敏度高(比金属丝高 灵敏度高( 50~80倍)、尺寸小、横向效应 50~80倍)、尺寸小、 尺寸小 滞后和蠕变小、 小、滞后和蠕变小、适于动态测量
8.1 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任何材料电阻的变化率都由下式决定
∆ρ ∆R ∆l ∆s = + − R ρ l s
半导体电阻的变化率主要是电阻率变化 引起的,这就是压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引起的,这就是压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8.1 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如果引用
∆ρ
ρ
= πσ
式中π为压阻系数,σ为应力 为应力, 式中π为压阻系数,σ为应力,再引进横 为压阻系数 向变形的关系, 向变形的关系,则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可写成
∆R ∆l ∆l = πσ + + 2µ = πEε + (1+ 2µ)ε = (πE +1+ 2µ)ε = kε R l l 式中 k——灵敏系数 灵敏系数
晶体 导电类 型 Si P Si N 电阻率 /Ω·cm 7.8 11.7
π11
+6.6 -102.2
π12
-7.1 +53.4
π44
+138.1 -13.6
8.3 压阻系数
前面已经讲过,单晶硅的晶面虽然很多, 前面已经讲过,单晶硅的晶面虽然很多, 但是( )、(110)、( )、(111)是三个主 但是(100)、( )、( )、( ) 要晶面。制作压力传感器, 要晶面。制作压力传感器,总是在某一晶 面上选择两个互相垂直的晶向[h, , 和 面上选择两个互相垂直的晶向 ,k,l]和 [r,s,t]作为坐标轴,也就是说, , , 作为坐标轴,也就是说, 作为坐标轴 Y(r,s,t) 扩散电阻要么垂直于X轴 扩散电阻要么垂直于 轴,要么垂 直于 Y轴,如图所示。 轴 如图所示。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例如: 例如: 有一ABC ABC面 截距为4a 4a、 有一ABC面,截距为4a、b、c, 截距的 倒数为1/4 1/4、 倒数为1/4、1、1,它的密勒指数为 (1,4,4)。 另有一晶面,截距为2a 4b、 2a、 另有一晶面,截距为2a、4b、∞c, 截距的 倒数为1/2 1/4、 1/2、 倒数为1/2、1/4、0,它的密勒指数为 (2、1、0)。
半导体材料的灵敏系数。 式中 ky——半导体材料的灵敏系数。 半导体材料的灵敏系数 此式表示, 此式表示,压阻式传感器的灵敏系数是金 属应变片的灵敏系数的50~ 倍 属应变片的灵敏系数的 ~100倍。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压阻效应与压阻系数
晶向、 晶向、晶面的表示方法 晶向——通过晶体中任意两个原子中心连 晶向——通过晶体中任意两个原子中心连 —— 成直线来表示晶体结构的空间的各个方向。 成直线来表示晶体结构的空间的各个方向。 晶面—— ——晶体结构一系列原子所构成的 晶面——晶体结构一系列原子所构成的 平面。 平面。 晶向是晶面的法线方向 的法线方向。 晶向是晶面的法线方向。 结晶体是具有多面体形态的固体, 结晶体是具有多面体形态的固体, 其表面由称为晶面的许多平面围合而成。 其表面由称为晶面的许多平面围合而成。 一般来讲,对于平面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般来讲,对于平面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x y z (1)截距式 + + = 1 − − − − − −(1) r s t
8.3 压阻系数
沿一块半导体某一轴向施加一定 应力时,除了产生一定应变外, 应力时,除了产生一定应变外,材料 的电阻率也要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的电阻率也要发生变化, 半导体的压阻效应。 半导体的压阻效应。
8.3 压阻系数
对于P型单晶硅半导体, 对于P型单晶硅半导体,当 应力沿[111]方向时,或对N 应力沿[111]方向时,或对N 型单晶硅半导体, 型单晶硅半导体,当应力沿 [100]方向时,可得到最大的 100]方向时, 压阻效应。 压阻效应。
k = πE + 1 + 2 µ
8.1 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k = πE + 1+ 2 µ
对半导体来讲, 可忽略不计, 对半导体来讲,1+2µ可忽略不计,而压阻系 可忽略不计 数π =(40~80)×10-11N/m2,弹性模量 ( ~ ) E = 1.67×1011N/m2,故 ×
k y = πE ≈ (50 ~ 100 )k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若式( 若式(1)与式(2)表示的是同一平面, 与式( 表示的是同一平面, 则由式(2)得 则由式(
x y z cos α + cos β + cos γ = 1 − − − − − −(3) p p p
比较式( 比较式(1)与式(3),则有 与式( ),则有
1 1 1 cos α : cos β : cos γ = : : r s t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同理, 同理,与X、Y轴相交而平行于Z轴的晶面 0),其晶向为[1 0];其余类推。 为(1 1 0),其晶向为[1 1 0];其余类推。 硅立方晶体内几种不同晶向及符号如图。 硅立方晶体内几种不同晶向及符号如图。
[100]
单晶硅内集中不同晶向与晶面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对于同一单晶, 对于同一单晶,不同晶面上原子的分布不 如硅单晶中, 1)晶面上的原子密度 同。如硅单晶中,(1 1 1)晶面上的原子密度 最大, 0)晶面上原子密度最小 晶面上原子密度最小。 最大,(1 0 0)晶面上原子密度最小。各晶面 上的原子密度不同,所表现出的性质也不同, 上的原子密度不同,所表现出的性质也不同, 如(1 1 1)晶面的化学腐蚀速率为各向同性, 1)晶面的化学腐蚀速率为各向同性, 晶面的化学腐蚀速率为各向同性 0)晶面上的化学腐蚀速率为各向异性 晶面上的化学腐蚀速率为各向异性。 而(1 0 0)晶面上的化学腐蚀速率为各向异性。 单晶硅是各向异性的材料,取向不同, 单晶硅是各向异性的材料,取向不同,则压阻 效应也不同。硅压阻传感器的芯片, 效应也不同。硅压阻传感器的芯片,就是选择压阻效应 最大的晶向来布置电阻条的。同时利用硅晶体各向异性、 最大的晶向来布置电阻条的。同时利用硅晶体各向异性、 腐蚀速率不同的特性, 腐蚀速率不同的特性,采用腐蚀工艺来制造硅杯形的压 阻芯片。 阻芯片。
8.3 压阻系数
的数值见下表。 室温下单晶硅π11、π12和π44的数值见下表。 从表可以看出: 型硅, 从表可以看出:对于 P型硅,π44远大于π11、 型硅 π12 因而在计算时,只取π44;对于 型硅, 因而在计算时, 对于N型硅 型硅, π44较小,π11最大,π12≈1/2π11,因而在计算 较小, 最大, 时只取π11和π12。 π11、π12、π44的数值(×10-11m2/N) 的数值( )
8.3 压阻系数
应力作用在单晶硅上,由于压阻效应,硅晶体的电阻发生变化。 应力作用在单晶硅上,由于压阻效应,硅晶体的电阻发生变化。电 阻的相对变化与应力的关系如下式所示。在正交坐标系统, 阻的相对变化与应力的关系如下式所示。在正交坐标系统,坐标 轴与晶轴一致时, 轴与晶轴一致时,有
σl ——纵向应力; ——纵向应力 纵向应力; σt ——横向应力; 横向应力; 横向应力 σs ——与纵向应力和横向应力垂直的应力。 与纵向应力和横向应力垂直的应力。 与纵向应力和横向应力垂直的应力 πl ——纵向压阻系数; 纵向压阻系数; 纵向压阻系数 πt ——横向压阻系数; 横向压阻系数; 横向压阻系数 πs ——与纵向和横向垂直的压阻系数。 与纵向和横向垂直的压阻系数。 与纵向和横向垂直的压阻系数 小很多一般略去。 由于σs一项比σt 和σl 小很多一般略去。πl表示应力作用方向 与通过压阻元件的电流方向一致, 与通过压阻元件的电流方向一致,πt 表示应力作用的方向与通过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A(a1,a2,a3)与B(b1,b2,b3)两向量点乘 =0。 时,如A⊥B,必有a1b1+a2b2+a3b3=0。 A⊥B,必有a 在电阻式传感器的设计中, 在电阻式传感器的设计中,有时需求出 与两晶向都垂直的第三晶向,这可根据两向量的 与两晶向都垂直的第三晶向, 叉乘来求,因为A×B=C,向量C必然与向量A 乘来求,因为A B=C,向量C必然与向量A 向量 及向量B都垂直。 及向量B都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