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2019年文档资料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2019年文档资料

推进农村 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

同年 12月 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93 号) 正式发布,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到“拓宽农民增收 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农业发展 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等战略高度。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其全部六部分 30 条内容中 部分共 4 条内容部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 快增长”。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问题,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和促进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 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 产业范围拓展和产 业功能转型为表征, 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 资生产和流通业、 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 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 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 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及其在农村的整 合集成,带动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农,专列第三 以产业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通过以下路径或模式来实现。

路径 1: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立足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直销、餐饮、农产品物 流等农村服务业等顺向融合, 如兴办农产品产地加工业、 建立农 产品直销店等, 甚至直接形成链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的农业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参见案例1)。

少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甚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该路径的实施主体, 逐步形成影响 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开发能力, 并在构建本土农业产业链、 球农业价值链的过程中, 逐步扩大对资源、 要素甚至农产品品牌 的整合能力, 形成对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 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辐射带动力,提升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

案例1:湖北省YC 市XXHD 柑橘专业合作社2006年成立时 纯粹从事柑橘种植,现已发展到集柑橘生产、加工、销售、果蔬冷链物流、农业科技开发、柑橘文化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形 柑橘基地1.7 万亩,辐射柑橘面积 10 万亩; 2014 年实现柑橘销 售 10.6 万吨,营业收入 3.6 亿元,综合利税 800 余万元;已被 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全省 5 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省 级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近年来,该合作社按 照“合作社 +基地+成员+实体”方式,投资成立了 6家实体。

牵 头15家合作社联合组建了湖北 XXH 柑橘联合社,实行“整合资 源、优势互补、抱团经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同时按照“成员股和投资股”的思路,探索成员资金互助方式, 解决合作社实体发展的资金困难。

合作社的标准化果园建设、 专 业化技术服务、商品化加工包装、 多层面宣传推广和品牌化营销, 有效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合作社还通过疏通外贸出 口、农超对接、农商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构建畅通发达的市 场销售网络, 有效规避了柑橘销售由中间商把控、 利益向中间商 流失的问题,带动了柑橘收购价格和橘农收入的提高。

路径 2: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甚至高产的农产品原料基地,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逆向融合。

借 此,为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提供数量稳定、 质量安全的农产品 原料保障, 强化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案例 2)。

结合逆向延伸农业产业链, 深化农业产业链分工, 还可以丰富农 业产业链对接全 成围绕柑橘产业链、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该合作社现有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

有些超市或大型零售商,结合逆向延伸产业链,培育自有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发展体验经济,还可以更好地发现、凝聚、引导甚至激发消费需求,促进农业价值链的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更好地转向消费导向。

案例2: 2003年成立的湖北XSTX茶业XX公司以精心研制的“XSTX牌品牌系列茶为主导产品,集茶叶种植、加工、仓储保鲜和销售于一体,实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现有资产总额5281万元,固定资产2769 万元。

该公司拥有新开发的无公害、无污染标准化茶园30000多亩,覆盖周边茶园40000 多亩,带动周边茶农10000 多户;年初制、精制加工干茶5000 余吨,年销售额近亿元。

2009年6月,该公司发起组建了YCGSY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的运作模式,既帮助农民解决了茶叶鲜叶卖难问题,又为龙头企业解决了茶叶加工的货源和产品质量保障问题。

2013 年,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在YL区XBP乡JLS村按“整村入社,土地入股,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组建了XSTX土地股份合作社。

XSTX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YCGSYW 叶专业合作社的资产评估作价入股,合作社利润分配中股金分红和茶叶鲜叶交易额分红分别占40% 60%到2014年底,GSYWt 地股份合作社拥有社员1008户,流转土地7658 亩,总股份75948股,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

GSYW茶叶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路径3: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以农业产业化集群或产业区为依托,形成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空间叠合、集聚集群和网络发展的形态。

许多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格局。

农业产业化产业区是以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及农资流通、涉农服务企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产业带)为支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及农资流通企业、涉农服务企业等高度分工、密切协作、网络链接、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经济空间,往往集约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多地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建设特色村镇, 种形式的雏形。

案例3:河南XZ 市系全国“优质大枣基地”和中国名优特 经济林“红枣之乡”。

到 2011年,全市红枣种植面积近 18 万亩, 已形成大枣加工企业 100余家,年加工大枣 8000 万公斤,其中 约 1/8 用于出口,年利税 10 余亿元,成为全国枣产品加工集散 地和技术孵化中心。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HXN 枣 业”作为该集群核心企业, 系国内加工规模最大、 产品种类最多、 辐射带动力强劲的红枣深加工企业, 拥有自建原料基地 8000 亩, 联合建立的标准化种植基地 50000 亩,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300多 个城市的 2000 多家专卖店。

红枣种植和加工的发展,有效带动 了相关商贸物流业的兴盛。

以“ HXN 枣业”为代表的若干红枣深加工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按照“龙头企业 +基地+农户”“龙头企业 +基地+合作社 +农户”方式带动农民规模化、集 约化种植红枣, 并按高于市场价格一定幅度的价格同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有效保障了原料质量。

近年来,“ HXN 枣业”还在积极 建设红枣冷库物流配送中心和中国红枣及特色干果综合交易市 场。

路径 4: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形式, 激活农业的生活、 生 态功能,赋予农业的环保、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内涵,转 型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

有些地方甚至用经营文化、 经营社区的理念,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培育特色化、个性化、品 牌化或高端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如有些地方促进“桃 子经济”向“桃花经济”转变, 实现由“种桃卖果挣钱”向“种 桃养花赚钱”的转型。

有些地方还利用产业或产品生产的食物 链、生态链关系,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原理,重组农 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 并将其同拓展农业的教育、文化、科技等功能,发展乡村旅游结 合起来。

近年来, 在中国许多城郊地区蓬勃发展的工厂化农业和 社区支持农业等新型业态,当属此种路径。

日本发展“六次产 业”的旅游消费型模式,也属这种路径。

路径 5:服务业引领型融合对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劲(案例3)。

许通过成立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建设平台型企业,或推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向农业服务企业甚至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引领或更好地辐射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案例4)。

如通过市场化的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等,承接农户的服务外包,帮助农户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化解农业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土地撂荒向土地规模化集约利用转变,也为转移农民向新市民或新型产业工人的稳定转型提供便利。

近年来,有些地方通过创建平台型企业,发展涉农平台型经济,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涉农服务提供实体交易场所或虚拟交易空间,沟通农业上下游产业链及涉农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和消费者,并为此发挥服务中介和支持作用,带动价值增值。

如通过C2B (ConsumertoBusiness ,即消费者到企业)等逆向服务创新,从现有产品或服务提供流程的反向出发,发现用户新需求,创造新价值。

C2B电子商务以消费者为核心,重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由买家主动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发起、商品定价和产品生产等关键环节,由商家根据顾客需求从事采购或定制生产,以此降低库存和相关成本。

相对于前述路径,在服务业引领型融合中,服务业的引领、引擎或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案例4:大北农集团现有产业主要涵盖饲料包括生物饲料)、动保、疫苗、种植、种业和植保等领域。

近年来,该集团致力于向科技、信息、金融、人才“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型平台企业转型。

拟在农业科技板块涵盖现有业务的同时,拓展以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依托的农业信息产业板块,形成包括猪管网(养猪企业管理与服务平台)、智农商城(农业电商平台)、农信网农村互联网金融)和智农通(基于移动端的即时服务系统)的养猪生态圈;以农业和农村小微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板块;以培养、集聚农业专业人才或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板块,推动畜牧业联盟化、互联网化和金融化发展。

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方式推进农村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 也属于服务引领型融合。

即通过农业电子商务 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有机结合,形成线上带动线下、 电子商务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格局。

许多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和 高端、品牌、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这种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