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_李荣东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_李荣东

2.实 施 控 源 截 污 工 程 排查全市河湖入河排污口和家禽 养殖污染点源。 城市工业、生活污染源 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工业污染源不 能接入城市污水管网且污染特别严重 的由属地政府关停搬迁; 农村养猪、养 牛、养鸡等养殖场农业点源污染,结合 村庄搬迁进行处理或进行关停取缔;进 入南水北调线路的主要支流在入口处 建闸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接入城市或城 镇污水管网, 无法实施截污进入管网 的,进行生物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 3.实 施 清 淤 贯 通 工 程 徐州市区以云龙湖、 故黄河为水 环境提升的中心和枢纽, 对其上下游 沿线主要补水河道进行清淤贯通、定 期轮浚,实现水系相连、水源互济。 重 点实施徐运新河、荆马河、丁万河等河
六、结语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 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 大雨,主要依靠管 渠 、泵 站 等“ 灰 色 ”设 施 来 排 水 ,以“ 快 速 排 除 ”和“ 末 端 集 中 ”控 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往往造成逢雨 必涝,旱涝急转。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 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 大大减少了建 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 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 园林、景观水体相 结 合 ,“ 净 增 成 本 ”比 较 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 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水利勘测设计 研究院 154002)
首先,城 市 人 民 政 府 要 扮 演 好“ 决 策 者”和“ 指挥者”角 色 。 统 筹 协 调 规 划 、国 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 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 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 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 制指标, 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 制及实施,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二、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 大区别,就在于“ 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 一理念创新,通俗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城 市绿地空间、水 系 等 ,使 其 发 挥“ 海 绵 ”的 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要求, 就要对城市 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利用,因此必须将此 提升到城市规划层面以及职能部门相互
规划时, 需要将上述指标作为各地块 的约束条件, 详细确定地块内具体的 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 规模、 建设时 序、资金安排等内容,确保各地块实现 低影响开发的目标。
四、载体 海绵城市建设, 要以城市建筑与 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 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 工程管理等各部门、 各专业要统筹配 合 ,突 破 传 统 的“ 以 排 为 主 ”的 城 市 雨 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 等多种生态化技术, 构建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 对于建筑与小区, 可以让屋顶绿 起来, 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 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 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 应“ 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 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 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 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 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 对城市道路径 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 人行道可采 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 化带空间不足, 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 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 调 蓄 功 能 的 多 功 能“ 雨 洪 公 园 ”,城 市 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 力, 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 雨水的能力, 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 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 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 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 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 还要合理规划 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 使低影响开发 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超标 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充分发 挥城市“ 绿色”基础设施与“ 灰色”基础 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五、落实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 个单位就能完成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 参与。
水生态与水文化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 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等 方 面 具 有 良 好 的“ 弹 性 ”,下 雨 时 吸 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 水“ 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 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 的迁移活动更加“ 自然”。 海绵城市强 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 绿地等“ 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 水 ,以“ 慢 排 缓 释 ”和“ 源 头 分 散 式 ”控 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先利用场地 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 部分 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 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海绵城市的建设, 强调优先利用 绿色、生态化的“ 弹性”或“ 柔性”设施,
60
Z H IH UAI 2015.11
1.24 万 t/a,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 到 7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达 标 率 100% ; 到 2020 年 , 徐 州 市 COD、 氨 氮 限 制 排 污 总 量 为 10.24 万 t/a、0.92 万 t/a,水功能区 水 质 达 标 率 提 高 到 85%以 上 ,集 中 式 饮 用 水 水 源 地 水 质 达 标 率 100%。 按 照 省 下 达 的 水 功能达标率和限制排污总量控制目 标,制定全市及各县级行政区水功能区 达标率控制目标,提出徐州市各水功能 区分年度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和削减任 务及重要监测断面水质目标。
三、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要解决哪些区域不 能开发建设的问题, 还要解决在允许 开发建设的区域内需要控制多少雨水 径流量, 哪些地方应建设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 为这些设施预留多少用地 空间等问题。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确 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 降雨量,将这个指标作为控制目标,并 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 原则和实施策略,确定重点实施区域,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必须与 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 水防涝综合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相衔 接。一方面,要针对城市道路、绿地、河 湖水系等不同用地类型的特点, 将低 影响开发设施的量化要求纳入专项规 划, 明确各地块的控制目标; 另一方 面,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提出调整 建议,充分考虑用地性质的兼容性,优 化用地布局。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需要进 一步细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控制目 标。要综合考虑不同用地的空间关系、 建设主体、排水防涝要求等因素,明确 每个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 应的设计降雨量。 在制订修建性详细
再次, 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 位要扮演好“ 养 护 者 ”角 色 。 要 做 好 低 影 响开发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 保障设 施正常、安全运行。 要配备相应的监测手 段对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 设施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最后, 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 的“ 支持者”“ 参 与 者 ”。 社 会 公 众 可 因 地 制 宜“ 创 造 ”各 类 低 影 响 开 发 的 新 模 式 、 新技术, 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 园 绵 校 园 ”“ 海 绵公园” 等, 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 导, 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 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成 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次,相 关 从 业 人 员 要 扮 演 好“ 设 计 者 ”和“ 建 设 者 ”角 色 。 在 建 设 项 目 的 设 计、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 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 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低影 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 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实 施 生 态 修 复 工 程 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 切实 加强水污染治理。重点保护和治理微山 湖、骆马湖、云龙湖、京杭运河、故黄河、 奎河、房亭河等重要河湖水生态环境。 以 微 山 湖 、骆 马 湖 、京 杭 运 河“ 两 湖一河”流域湿地为重点,实施水生 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进一步挖掘故黄 河、大沙河水景观廊道等水利特色景 观,建设湿地公园,改善区域生态环 境;结合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建设 九里湖、潘安湖、张双楼及龙湖等湿 地公园。 实施奎河黄桥国控断面、 房亭河 单集国控断面生态治理工程和故黄河、 玉带河、云龙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等。 5.加强污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 加快实施管网配套建设、 雨污分 流改造工程, 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
李荣东
并注重与传统的“ 刚性”设施进行有效 衔接。通过“ 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 市 的“ 海 绵 体 ”,强 化 对 城 市 径 流 雨 水 的排放控制与管理, 从而实现缓解城 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 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 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 最终为城 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59
Z H IH UAI 2015.11
水生态与水文化
配合的操作层面,即“ 规划引领”“ 生态 优先”。 也就是说,要以各层级规划为 控制途径, 一方面保护现有可能影响 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域,限制开发;另 一方面将低影响开发这一理念植根于 新开发或需要改造的城区。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 标,也要满足现有城市功能。 因此,低 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 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 设施作为载体, 这就要考虑城市基础 设施安全运行和城市水安全的问题、 各地区水文条件差异性、 规划指标及 项目操作层面的可实施性,这就是“ 安 全为重”“ 因地制宜”“ 统筹建设” 的含 义所在。为此,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水 文条件、水安全要求、水资源状况,确 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海绵城市建设目 标,创新建设和管理模式。
道水环境综合整治。 各县( 市) 城区按照相关规划开展
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实施控源截污、 清淤贯通、 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等工 程,使城区河道贯通,实现水体流动, 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
按照城乡一体、 新农村建设的要 求,疏浚整治乡镇河道和村庄河塘,建 立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 大力推 进农村和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逐步 改善并打造宜居村镇生态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