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试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摘要:教师语言素养也是教育艺术修养的一部分。

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因此,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明白,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教育和教学中,小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口语儿童化,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清晰、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并具有幽默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素养概括为六条,其中第五条便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

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因此,加强语言修养十分重要。

本文拟就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提高教学口语的儿童化水平每个教师都有一种愿望,希望自己的口语对儿童有吸引力,于是,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说的话具有儿童化的特征。

这是对的。

但是,有些人认为只要尖着嗓子奶声奶气地用“娃娃腔”说话就是此文获2003年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儿童化了。

这其实是把“口语儿童化”和“儿童口语”混淆了。

儿童化的口语是一种语言艺术。

它出神入化地拨动着孩子的心弦,启迪着孩子的心智,只要教师一张口,就会“粘”住孩子的心。

听说有个孩子很怕萤火虫,因为家里人曾说过那是“鬼火虫,钻进人的耳朵,人就会变成鬼”。

一天萤火虫飞来了,孩子惊恐之时,老师说:“这个小虫自己会发光,叫萤火虫。

它不是来钻我们耳朵的,它提着小灯笼,是来给我们照亮的。

萤火虫,小得像粒豆豆儿,却像小朋友一样,专爱做好事,夏天的夜晚,它提着小灯笼,悄悄地飞来飞去,亮晶晶的,给行人照路呢!”这位老师将释疑融于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情画意之中,不仅使孩子摆脱了恐惧,也把他们带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为什么全国有那么多的电视小观众喜爱看鞠平阿姨主持的“七巧板”节目?我想,这与鞠平运用儿童化的口语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儿童化的口语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语言,是小教的专业性语言。

要具备这种口语能力,首先要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纯洁、正直、博爱的童心;其次要知识丰富,见闻广泛,能准确地洞察儿童心理;最后要语言规范,声情并茂,懂得基本的口语修辞手法。

如何才能提高教学口语的儿童化水平呢?1.力求准确规范,语意浅显明白。

对儿童说话不可轻率。

如果认为儿童知识水平有限,思考能力差,教师就可以“以其昏昏,使人召召”,从师德上讲这是“误人子弟”,时间一长,自己将威信扫地。

例如,有位教师讲故事,为了渲染“春意”,就说:“冬天过去了,冰雪融化了,热带鱼妈妈带着小鱼游过来了……”热带鱼要在20℃以上的水温中才能生存,早春季节,冰雪初融,热带鱼怎么会“游过来了”呢?这个带有常识性错误的说法,也许不久就会被孩子识破。

由此看来,追求浅显应以准确为前提。

另外,在孩子面前,教师说话也要“为人师表”,说话时,语音、语法、语德都要讲究。

处于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儿童从教师那里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将会受益终身。

所以,教师要用纯正的普通话讲话,不仅内容无懈可击,还要精于遣词造句。

浅显明白的儿童化口语,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其特定的个性。

据心理学测定,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说话,如果一句话超过8个词,他们常会听了后面忘了前面,长长的句子会使儿童听觉的“周期性唤散”提前。

因此,要避免附加成分的堆彻,避免“成人腔”,避免“异常诧异”,“毛骨悚然”一类文言词语的嵌入。

要少用复句,多用单句、短句,多用儿童已掌握的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与句式说话。

例如,“红红的太阳出来了。

”“花园里长着青青的小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儿童化,而向他们不合语法的说话习惯靠拢。

2.语态活泼轻松,表述形象生动。

教师给孩子说话,要未成曲调先有情。

情绪饱满,轻松活泼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会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和睦的语境,你的语言就会在心理共震中越发显出效果。

要忌表情呆滞,面色阴沉,说话欲言又止或停顿间歇过多,那会造成儿童大脑的兴奋抑制。

儿童爱用直觉思维思考,习惯于从感情角度认识事物,因此,用“显象语言”比用概念语言说话的效果更好。

所谓“显象语言”是指可以使人脑再现已感知过的物象的语言。

教师要多用比喻、拟人、摹画、类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施展绘声绘神的描述技巧,调动儿童对语言信息的再造想象力。

例如,教“鸟”和“乌”两个字,为了让学生将两字辨别记牢,就说:“小鸟身上长着花羽毛,它头上黑黑的眼珠,我们一眼就能看到。

所以,‘鸟’字里有一点;可是乌鸦全身长着黑羽毛,它的黑眼珠我们看不到了,所以,‘乌’字里没有一点了。

”3.感情真切坦诚,注意平等交流。

儿童有一种“爱抚期望心理”,这是稚嫩、幼弱者的本能心态。

他们对有丰富感情负载的语言和寡淡冷漠的语言,是能敏感地加以区别的。

甚至你无意中流露的一个眼神,隐藏于嘴角的细小表情,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国外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些智力落后的孤儿,交给一个富于温情的妇女收养,孩子聆听她信任鼓励的话语,得到了悉心的关怀和爱护,智力水平很快得到提高,后来都成为有用人才。

所以,把对儿童真诚的爱与感情溢于言表,那么,即使是脱口而出的话,也能“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王静安《人间问话》),饱含着慈爱之心的儿童化语言,会引起孩子强烈持久的内心体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从这点出发,我们对孩子说话要尽量做到情真意切,娓娓动听,忌用独白式、训话式说话,语调要舒缓有致,抑扬适度,语气要柔和,仪态要自然;表情要丰富并作适度的夸张;手势可多一些,但幅度不宜过大;音量小一些,不必高音大嗓,一显“声威”。

有时,快速的低调声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亢奋,调动他们的听觉注意。

当孩子们在自发地做某种游戏时,他们对以长者自居的“大人”是排斥的。

这说明,儿童有自己的“世界”。

我们要进入这个世界的唯一方法是注意与他们作坦诚的平等交流,不必隐瞒你对儿童某种行为的不满,也不要嗲声嗲气地在你的话里嵌进过多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对孩子说话也不必隐瞒自己的愿望、需求和弱点,甚至适当的“自我暴露”会引起一种“回报效应”,孩子也许会悄悄地告诉你,他正在为“爸爸妈妈常吵架”而苦恼。

可见,要想让我们的每句话“粘”住孩子的心,真切、慈爱、坦诚是头一位的。

这样,他们就会欢迎你进入他们的“儿童世界”,你就可以同他们作友好、知心的对话了。

二、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天天要上课,教师的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仍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语言是讲究表达艺术的语言。

它不同于演说做报告,也不同演戏说相声;不必象法庭充分论辨那么庄重,也不能像平时闲聊那么随便,它的格调风韵独特,传情达意的技巧微妙。

它可以使深奥晦涩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它使教室“春风骀荡,满屋生辉”,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知识和营养。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日益普及的音像设备,使学生的视听领域更加开阔,他们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艺术萌生了一种新的期望和要求。

有的教师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善于表达,讲起课来干巴巴的几条筋,平淡乏味,一点儿不生动,或是这个哪个,嗯嗯啊啊,噜哩噜嗦,拖泥带水,就不容易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听课,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影响。

一次,我问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刚才一节课老师给你们讲的什么?”他笑笑说:“老师一共讲了85个‘嗯’”可见,“心乖于内,口拙于外,”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了。

如何才能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1.语言要生动形象。

给小学生讲课,教师用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怎样使教学语言富有直观性呢?一是运用“显象语言”。

如当代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这几句话,诱发人们的想象,刺激人们的“内视觉”,生动地再现了生活,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描述事物。

例如:作远景、近景、全景的描述,作俯、仰、正、侧等不同角度的描述。

这样既展示特征、勾勒细节,又注入感情,渲染气氛,就能使人可见、可闻、可感。

三是适当运用故事或谜语讲述,在教“告”字时,我让学生猜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教“碧”字时,我让学生猜谜语:“王大妈,白大妈,坐在石头上说闲话”,教“公鸡”时,我让学生猜:“头戴红帽子,身穿五彩衣,好像小闹钟,清晨催人起”,学生彳艮快掌握了这些字的字形结构和事物特征。

又如教“确”字,有位老师编了个故事:有个顽皮的孩子,放学见牛在吃草,就捡了块石头砸过去,当的一声,石头砸到牛角上,—位老爷爷见到说:“你砸得很准确,但是,用石头砸牛角,确实不好!”这就通过“石头砸牛角”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将抽象字“确”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记忆中。

2.语言要富有感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口语,应当是发声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的。

当你带着对事业,对孩子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就会受到你的情绪辐射”的感染。

如果你将备课接触教材时的激动或感受,·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你的语言就有吸引力。

这叫“以情夺人”特级教师于漪教朱自清的《春》,她的语言是那么富有激情:“我们一提到春呵,眼前就仿佛展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这种注入丰富感情的教学语言,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然,感情不是做作出来的,要动真情,虚情打动不了人,真情来自对表达内容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来自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感情冷漠,不苟言笑,显出居高临下的气派;有的教师带着不顺心的情绪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紧张或茫然;有的教师像一台“留声机”,刻板地照本宣科……这样就进不了教学“角色”,调动不了学生的感情,也谈不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达了。

3.表达要准确精炼所谓准确,不仅是指语言、语法上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指用丰富多彩的语汇、句式表达事物的千差万别,说话喜欢用“套话”贴标签,或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如一位老师讲课文,篇篇“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结构紧密”,评价学生答问,都是“还可以”“差不多”之类,这种随意性的模糊表达,是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毫无相通之处的。

所谓精炼,就是句句话说在点子上。

“立片言可以明百意”,就是说,教学语言的优劣,不是由数量而是由质量决定的。

教师的表达确切简洁,耐人寻味,从教学功能上讲,有引发思维、拓展思路、启迪智力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