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报告温岭市城西小学课题组※内容摘要: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礼仪意识淡薄,文明素养偏低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制订了不同年段,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梳理出了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养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

其次,编写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低年级“文明礼仪”口语交际校本教材。

开发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

第三,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明显提高,讲文明,懂礼仪的风气已在我们学校逐渐形成,文明礼仪已初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学生的礼仪行为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家庭延伸到社会,从自己延伸到他人,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

第四,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使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个个争当“文明礼仪标兵”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同时我们精心浇灌的文明礼仪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文明礼仪构建体系开发课程提高素养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四大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而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的言行举止则是人与人交流合作的润滑剂。

因此,让学生接受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全面系统地养成文明礼仪风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懂得自爱、他爱,提高共处、生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追溯历史,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百行以德为首”,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文化人,乃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笔者认为,文明礼仪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健康成长的臂膀。

※本课题为2006年台州市规课题;组长:潘文萍;副组长:王建平;成员:林宗良、陈晓燕、应海鸥、江瑾琦、傅伟敏;执笔:潘文萍然而,近几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道德水准也不尽人意。

特别是我市,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造成较为混杂的周边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一些家庭只重学习成绩轻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更是无所谓,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强烈,不懂得尊重、关爱他人与严于律己。

因此,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更显得重要。

“万丈高楼平地起”,文明礼貌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之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无论对国家、家庭,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

所以,我们进行了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这对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的方法、原则(一)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礼仪表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2、比较法:求课题实施前后的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变化。

3、测验法:检测考核学生对礼仪的认知、行为能力。

(二)研究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启蒙教育。

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作为实践的理论依据。

在要求上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2、示范性原则: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是有极强仿效性,因此特别要求老师与家长要起示范作用,并树立学生榜样进行示范。

3、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

4、实践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行为实践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而不是只凭空洞的说教。

5、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中选择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手段途径都力求做到操作简便、行之有效。

三、操作过程和具体措施(一)操作体系的构建在文明礼仪体系构建中,我们以校园礼仪为起点,然后将文明礼仪在校园与进家庭,走向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细化,开展一系列活动。

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初见成效阶段(2006年1月——2006年7月)本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通过召开动员会、雏鹰电台、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

因小学1——6年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小至7岁,大至12岁,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他们的心理特点也不同,行为要求也各有差异。

因此,我们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制定出不同年段、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评比条件,让全校同学都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二年级以基础校园文明礼仪为基点,主要培养学生从使用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三、四年级在一、二年级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家庭礼仪方面的要求。

五、六年级再增加社会交往,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

根据这些标准,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标兵”和“文明礼仪示范班”的评选活动,学校通过表彰优秀、树立榜样等模范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我们校园里悄然开放。

1、第一阶段评比标准2、第一阶段评比方式评比分个人和集体两个项目,即“文明礼仪标兵”和“文明礼仪示范班”。

每学期评比两次,分别在期中和期末。

通过自评和校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文明礼仪标兵”评比说明:根据学校制定的文明礼仪评比标准,在学生对照标准自评的基础上,班主任通过联评,评出校级“文明礼仪标兵”每班5人。

第二阶段: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月)为了继续做好“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德育处将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守则》《规范》等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将教育内容编成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儿歌,让全校学生熟读成诵,熟记于心,付诸行动。

要求各中队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积极开展儿歌诵读活动。

少先队大队部也开展相应的活动。

从认知到行为,狠抓养成教育。

此外,各班以“文明礼仪标兵”和“文明礼仪示范班”为榜样,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教育学生在校要做讲文明的好学生,在家也要做懂礼仪的好孩子。

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庭。

学校开展“家校文明小标兵”的评选活动,在第一阶段校园礼仪的实施基础上,延伸礼仪教育内容,适当增加家庭礼仪方面的要求。

使学生的文明行为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家家户户。

1、第二阶段评比标准小学生“家校文明礼仪”评比标准(1)热爱祖国,会唱国歌。

升降国旗时做到脱帽、立正、行礼。

(2)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让路(集体活动时除外)。

进老师办公室先喊报告,经允许后再进人;离校时与老师道再见。

(3)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友爱互助。

不打架,说话文明。

(4)就餐要守秩序,先人后己,不争先恐后,不高声喧哗,不留剩菜剩饭;饭后,要轻放餐盘,且要整齐。

(5)遵守课堂、课间纪律,排队做到静、齐、快,集会时要静听。

领奖或递送物品时,起立并用双手。

(6)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会用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7)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果皮纸屑主动捡起。

(8)对待客人主动问好,热情引路,不围观,不尾随。

(9)不贪小便宜,拾金不昧。

未经别人同意,不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

(10)按时到校、离校。

服装整洁,不穿拖鞋和背心。

上放学路上戴好小黄帽和校徽,少先队员要佩戴红领巾。

(11)放学后,学生一律排路队离校。

回家路上不逗留,要准时返家。

外出时,要先经父母同意。

(12)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早晨应问候“爸妈,早上好!”夜晚睡觉前应说:“晚安”,离家前或跟父母分别时说:“再见”或“爸妈,我去了”,回家应说:“我回来啦!”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13)在家要按时作息,起床后自己整理好床铺、打扫好居室卫生。

(14)对父母说话要诚实,做错事要勇于承认,进行自我批评。

要简单地向家长汇报一天的学校生活,作业、试卷要主动请家长过目。

(15)要虚心听取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有不同意见可以耐心地与家长交换,但不要耍脾气、赌气,更不应跟家长顶嘴。

(16)父母、他人为自己做事情,应该很有礼貌地向他们道谢。

2、第二阶段评比方式评比分“家校文明礼仪标兵”和“文明礼仪示范班”两个项目。

每学期评比两次,分别在期中和期末。

通过自评和校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在家的表现班主任通过“学生在家情况反馈表”、家访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了解。

各班同学根据学校制定的文明礼仪评比标准,在学生对照标准自评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联评,评出“家校文明礼仪标兵”(每班级5人)和“文明礼仪示范班”(每年级段2班),并进行隆重的表彰。

第三阶段:走向社会,细化延伸阶段(2007年2月——2007年11月)将文明礼仪教育继续深化,逐步向社会延伸。

将校园、家庭、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教育学生除了在学校、在家中要讲文明、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做到文明有礼。

制定出“小学生社会文明礼仪”实施细则从学生的待人接物、遵守社会公德方面提出要求。

德育处开展“我是合格小公民”的评选活动,从校园到家庭,再延伸到社会,形成完整的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另外,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在第一、二阶段推进的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延伸,学校推出了文明礼仪“四项十六条”和“两要两不要”来细化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将文明礼仪标准具体化,落实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四项十六条”围绕文明新人、文明用餐、文明用厕、文明校园四个方面制定细则,“两要两不要”要求学生“要轻言轻语,不要大声喊叫;要轻手轻脚,不要追逐奔跑”,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文明举止,创文明校园的良好风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