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乱搭乱建整治实施方案城区乱搭乱建整治实施方案为打击城区临街违章搭建行为,确保城区道路畅通有序,根据省、市“城市管理年”活动有关要求及市城管局工作安排,市城管大队拟开展城区乱搭乱建专项整治,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为加强城区乱搭乱建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整治领导小组,组长由支部书记、大队长担任,副组长由副大队长担任,成员由各中队执法人员及督查室抽调人员组成。
二、整治时间本次集中整治的时间自201X年11月1日—12月10日。
三、工作目标拆除城区临街各路段、各入城口乱搭乱建的钢棚、木棚、晴雨棚及其他违章搭建物。
四、实施步骤(一)调查摸底阶段(11月1日——11月7日)。
由各中队指派执法人员对各管辖片区内乱搭乱建情况进行实地了解调查,查清户主姓名、住址,了解家庭状况,取得联系方式。
各中队将所掌握的情况进行造册登记,于下阶段进行整治销号。
(二)宣传发动阶段(11月8日——11月16日)。
一是由各中队组织宣传发动,利用城管宣传执法车辆在城区各片区、入城口,特别是在违章搭建较多的区域来回宣传,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
二是办公室拟制《告知书》200份,由各中队送发至各违章搭建户主,督促各户主自行整改到位。
(三)教育整改阶段(11月17日——11月24日)。
一是由各中队上门逐户耐心细致地做好乱搭乱建违章户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违法违章户主送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告知其违法违章事实,要求配合拆除违章搭建物。
二是与相关居委、村委加强联系,争取居委、村委的支持,共同对个别乱搭乱建刁蛮户进行思想沟通,提高整改实效。
(四)集中整治阶段(11月25日——11月30日)。
由整治领导小组副组长轮流带领各中队参加整治的执法人员对逾期不整改的违章搭建物进行强制拆除,并依法给予从重处罚。
(五)巩固提高阶段(12月1日——12月10日)。
对本次城区乱搭乱建集中整治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各中队加大城区各责任路段、各入城口周边违章搭建行为的日常监管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区市容市貌靓丽,市容环境长期规范有序。
五、工作要求1、本次集中整治坚持以人为本,在整治活动过程中,要以实现市容秩序整洁、街道畅通为目标,兼顾社会和谐稳定,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耐心做宣传教育工作。
2、各中队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供人力、物力的保障,互相协作,做到不推诿、不扯皮。
3、参与整治的人员必须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守工作岗位,在整治过程中,要做到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热忱服务,保持良好的执法形象。
4、督查室人员要加大对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成效。
附送:城区人口管理科学发展观管理调研报告城区人口管理科学发展观管理调研报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城区人口管理调研报告##城区人口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科学而有效的人口管理,对维护治安稳定,构建和谐##,推动##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区人口结构及管理状况﹙一﹚##城区人口结构1、城区总人口。
1982年时,##城区不足1平方公里,当时两路和龙溪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共计1.54万人。
到201X年底,两路和龙溪的城市面积扩展到近48.6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已达到29.57万人,加上流动人口20万余人,##城区总人口已近50万人。
2、城区人口结构。
在城区户籍人口中,男性14.49万人,女性15.07万人;非农业人口26.50万人,城区农业人口3.07万人;大学以上学历5.00万人,高中(中专)6. 99万人,初中7.94万人,小学及以下6. 58万人;就业约17.6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2万人;有征地农转非6. 83万人,购房农转非2.65万人,三峡移民2.03万人,主城区旧城拆迁移民4.38万人。
在流动人口中,有##区籍农民工5.22万人,外地籍农民工4.80万人。
另外,还有外地籍学生2-3万人,他们不纳入流动人口范畴。
3、##城区人口特点。
一是征地农转非人口集中。
由于征地补偿政策对失地农民不利,转非人员补偿低、就业难、社保较差,不稳定的因素多。
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多。
##城市化、工业化推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各地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区打工、经商办企业。
由于农民工属非城市户口,在子女入学、社保、住房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对待,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是购房居住人口多。
由于##房地产迅猛发展,居住环境较好,前几年房价偏低,市级机关干部和大批白领入驻##城区,旧城改造区居民和三峡移民也纷纷到两路和龙溪购房居住,购房居住者两极分化十分明显,这为城区管理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二﹚##城区人口管理1、城区人口管理体制。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由区公安分局管理。
城区人口发展规划,即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自然结构和计划生育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城区人口就业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人事局、区农业局、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共同管理。
2、城区人口管理内容。
一是城区人口户证管理。
区公安分局户政科和各城区派出所,对辖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户口登记,建立人口卡片,实施居民身份证管理,搞好人口统计工作。
二是城区人口的普查与预测。
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公安,民政为主组织专门队伍,各街道,社区居委会配合实施,##开展了5次人口普查工作。
三是城区的计划生育管理。
此项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区委,区府统一领导下,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共同配合实施。
四是城区流动人口管理。
对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暂时逗留于城区的人口,由区公安分局对其管理。
五是城区人口的就业管理。
主要涉及征地农转非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管理。
3、城区人口管理制度。
目前,##城区人口管理的核心制度,是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其他若干人口管理制度都是这一制度派生的或配套的。
这一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重庆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的推进,已经有所改革和调整。
二、##城区人口管理的重难点﹙一﹚城区流动人口管理对于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他们的进入,对##新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要看到,他们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1、城市设施压力加大。
20万余流动人口聚集到48.6平方公里的城区,平均4100多人∕平方公里。
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给生活服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很大压力。
2、社会治安隐患严重。
流动人口来自各地,成分复杂,尤其是流窜犯罪分子夹杂其中,是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
3、登记办证的难度增加。
流动人口受居住和从业条件的限制,且经常变化,人头难以掌握准确,因登记困难带来办证困难,造成管理上出现失控现象。
4、监管约束的力量薄弱。
由于警力的严重不足,民警任务繁重,管理人口户数和人数严重超标。
例如:双凤派出所,最多的一个民警管了2万多常住人口。
投入外来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同时,目前仍然重打击轻防范,忽视基础工作。
以两路组团为例,两路组团常住人口20万余人,而流动人口也有5万多人,比例接近4:1,急切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
然而现有的管理机制大都是临时性的,一些工作还未真正管到位。
﹙二﹚城区弱势群体人口管理##城区弱势群体除进城农民工外,还有下岗职工、无业人员、较早退休﹙养老金和退休工资不多的﹚职工、征地农转非人员、三峡移民和购房农转非的困难群众等。
其特点是:1、低职化或无职化。
在社会担任的职业,属于较低或最低的位置,甚至连什么职业都没有。
他们惟一所有的是劳动力,并且主要是体力,脑力和智力也不多。
基本上是无产者,又是无权者和无智者。
2、贫困化。
收入不多,处于社会平均收入线下,一般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和生活必需,生活质量不高,生活方式简单,谈不上发展和享受。
无论吃、穿、住、行、用,高档商品与他们无缘。
在某种情况下,还会陷入缺食少衣、饥寒交迫困境。
3、脆弱化。
除了生活上有困难和风险,更在政治上、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经济社会生活上的风吹草动,他们首先受害。
如物价上涨,他们首当其冲;发生自然灾害,他们抵抗力极差。
4、边缘化。
作为弱者,经常、长期甚至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与社会的中心有相当距离。
在心理上也被人家看不起,即使舆论为他们打气,始终不能成为现实。
他们有自卑感,有依赖心,有时会逆化为敌视社会和他人。
﹙三﹚城区计划生育管理目前,##城区计划生育管理的难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流动人口、富人和名人的计划生育管理难以到位。
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明显,“超生游击队”难以消除,计生工作仍然处于失控的边缘。
二是一些部门依照相关法规政策取消了对计划生育证明的前置审查,加上计生的联动机制没真正下到基层,工作合力还没形成,许多具体措施难以落到实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效果更是难以保证。
三是基层工作力量十分薄弱。
自从我区进行镇街机构综合改革后,原独立的镇街计生办与民政办合并成社会事务办(科),专兼职工作人员减少,工作量增大,平均每个街道都有2万以上的流入人口,基层组织对其计划生育管理力不从心。
从201X年开始,##区纳入主城区考核,以前未作为工作重点的街道纳入了核心工作,计生工作方式转变,对发现处置违法生育怀孕的流动人口,需要大量的计生执法人员开展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而现在每个街道都仅有2名计生专干,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根本无暇顾及。
加之流动人口底数不清,基本情况不明,信息交换更新不及时,“躲生”、“跑生”现象较为突出,违法怀孕生育调查难、处理难,人口计生工作比较被动。
三、##城区人口管理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1、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平等相待的意识。
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在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凭劳动挣钱、创业是主流,为我们的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要与常住人口同等对待、同等待遇,决不能歧视外来人员。
2、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管理网络。
目前,我区应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立体的、多层次的管理网络。
真正形成政府带动、各方参与、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的组织网络。
3、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长效管理措施。
为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应制定和完善诸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流动人口依法管理教育实施意见》、《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条例》以及办公室、流管站、协管员的各项规章制度,突出抓好私房出租户、用工单位的登记办证制度落实。
区级财政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流动人口管理和协管员的工资,保证流动人口管理有力度,有专业管理队伍。
4、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
我区应把110巡逻车扩展为流动派出所,深入流动人口集居地,为他们提供报警、求助、纠纷调处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