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讽?有什么作用?试以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实例加
以说明?
反讽指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批判、否定,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对可能性的开放。
认为人的生活历程经历三个阶段,在认识到美学阶段的感情生活的暂时性、表面性、欺骗性之后,就可以否定有限自我对美的生活的追求而进入道德阶段的选择,从而逐渐认识到无限的自我。
反讽是一种认识现实、克服有限世界的方法。
表现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反讽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
以下以《紫色》这部作品说明反讽的作用:
《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评论家彼得·普罗斯科特曾称其为“一部具有永久重要性的美国小说,是一部罕见的作品”,《紫色》的主题是反映美国南方黑人妇女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一方面受到白人人格上的歧视,另一方面又忍受着黑人男性的欺压,因为黑人社会也沿袭了白人社会对待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标准。
《紫色》是一部由92 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乡村里,一位名叫西莉的小女孩如何受到继父和丈夫的催残,西莉受到继父屡次强奸,继父还卖掉了她生下的两个孩子。
后来,她又被迫嫁给了她一直称为“某某先生”的人。
30多年来,她一直忍受着某某先生的暴力和精神折磨。
为了排解心理的痛苦和寻求帮助,西莉不停地给上帝和妹妹写信,讲述自己的遭遇。
后来,西莉认识了某某先生的情妇莎格,并从她那获得了友爱和帮助。
从此走出了不幸的婚姻,也获得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独立。
言语反讽它是指作品中的陈述或描写包含着与其通常意义相反的含义,而这相反的含义才是反讽者的真意所在,即所谓的“说反话”。
言语反讽的使用者可能是故事叙述者或故事中的人物,其口吻往往是一个“通晓事理、即兴谈论、实事求是、态度温和”的谈话者所采用的口吻。
在《紫色》里,这种不动声色的反话策略在西莉给上帝写的第七封信当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文中指的她是主人公西莉,她是一位十四岁的天真幼稚的孩子,她对语言的运用还没有达到娴熟的程度,因此会有语法上的错误。
以上这段话是西莉的继父对西莉的“丈夫”所讲的话,向读者揭示了生活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真实的生活,在字面意思之下,向读者传达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反映了在美国旧社会买卖婚姻的残酷和她继父的没有良知,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样一位未成年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西莉的继父说了与事情情况相反的话,表里不一,这么一位弱小的女子怎么会像男人一样干活。
读者能够从这“假”的语言里看到西莉继父丑陋阴暗的思想状态,从而更能判断出作者的真意,通过对文本的深层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人物与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偏离和对立,并表现出了深层的反讽意蕴。
让读者直接可以从讲话者的语言、行为,判断出语言深层的真实含义,使读者通过这段言语反讽能够看到事实的真相,她继父的言语是表面性的、虚假的,但真实的意思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情境反讽指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
定环境中,人朝着追求的目标努力,却由于采取了不合适的手段反倒成了阻碍成功的绊脚石,为避免某事发生而采取的防范性举措又导了不希望发生的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甚至希望中的盾牌变成了当刺来的长矛。
这种目标与实现的南辕北辙,主观努力与客观实情的事愿违构成了情景反讽。
卡顿曾指出,这种反讽“存在于当一个人极力笑别人的不幸时,这个人丝毫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正处于同样的不幸中”在这里,读者往往不像在言语反讽中那样站在反讽者立场上借助修直接做出判断来体味嘲讽,而是以观察者身份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物的对话与行动了解到受嘲弄者的盲目
无知和事情的真实境况,从领悟作者的意图发出会心的一笑,获得了一种居高临下、洞察一切的脱感和愉悦感。
在《紫色》这部小说当中,主人公西莉是一位十三岁的天真女孩,到困难和受到委屈的时候,通过给上帝写信,述说自己的苦难和遭遇希望能够得到上帝的理解和帮助。
反映了主人公西莉的悲惨遭遇和对生活的困苦与无奈以及她母亲的麻木不仁。
在西莉的心目当中,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女人就像男人的一部分物品一样,根本得不到尊重和爱护,她希望得到上帝的支持与帮助,但事实上,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不过是西莉长久以来的一个幻想而已。
这种情景反讽的具体应用,反映了在美国旧社会白人主导的种族歧视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黑人西莉只能逆来顺受,把自己的自由和理解都寄托在虚无的上帝那里。
戏剧性反讽涉及小说里的这样一种情节:观众与作家共同了解的实情不被剧中某个人物所知,结果他不是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言行举动,就是碰到违背期望的事情,或者道破事情的未来结局而又出于无意。
戏剧反讽作品中“观众或读者比戏剧或作品中反讽的对象更了解真实情况,而反讽的对象对自己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和命中注定的事情全然不知,对美好未来充满着期待和憧憬,但是,等待他们命运的是事与愿违的悲剧性结局”。
因此,戏剧反讽是指书中、剧中人物所说的本是实话,而非故意说反话,而他说话的对象听来也理解为实话,但由于读者或观众了解的实际情况更多,而书中或剧中的人物却不知道,所以前者认识到后者所说的话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