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完善和建立计算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就是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2考试方法的改革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实践教学的考试一般都采取笔试闭卷,或是上机考试,学生的学科结业、升留级、评优、毕业都受这份试卷和上机考试结果的影响。
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适用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深入地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人才。
根据这一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为:
●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以上阐述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考试方法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2.1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应用型高等教育操作技能考试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
不同的课程,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应占有不同的比率,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操作技能考试的考核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采用分组抽签,边操作边提问,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汉字录入与编辑、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JA V A程序设计、WEB技术编程等。
(2) 通过一个“大作业”的方式进行技能考核
这里,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现场考核,如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等,在考试现场完成由老师命题的操作,再由主考教师现场评分。
另一种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以“老师、同学共同作为评委,学生演示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网页制作等。
学
生个人会处于争面子的心态而较以往认真,努力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3) 计算机操作无纸化考试
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汉字录入无纸化考试等。
这种考试,由老师使用现成的考试软件,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由计算机软件评分,既保证了客观性又有很强的适用性。
2.2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会考试”与“会做事”不相吻合的矛盾,将二者统一起来,对某些学科可以采取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的考试方法,使学习与考核有机结合,真正起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功效。
比如“Web技术”这门课,过去采用笔试,有些学生尽管在考试中成绩优秀,但却做不出一个像样的程序。
实行考核改革以后,可以在开学初老师就提出每个人需要制作一个Web程序,学期末作为实践考核的依据。
学生在掌握制作的基本要领之后,就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构思制作自己选定的题目。
这样,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观察考核。
这种考核的结果,可以很好地解决了“高分低能”的问题。
该门课程成绩高的学生,就是编程的优秀者。
再如“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过去采用笔试,学生会死记硬背语法规则、类名、接口名以及各类中的方法名(函数名),但实际开发中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查手册、看编译结果不断调试修改进行学习使用的,而且还利于逐渐总结开发和使用的技巧。
改为开卷或上机考试,既顺应了这种语言课学习的特点,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实施全面的应用技能和重要知识点的考察,使学生真正提高了动手开发的能力。
2.3考试形式多样化,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方法的改革,既要打破单一的理论考试,也要打破单一的闭卷形式和“一卷定乾坤”的传统方式,应当采取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如前所述,我们既可以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也可以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或者两者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理论知识考核,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或者一半时间闭卷,一半时间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
对于操作技能考试,还可以操作和口试相结合。
比如,对于“微机原理”课,进行理论考试时,由于该门课程涉及到的资料、数据很多,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必要把他们完全背下来,因此可以采取开卷或半开半闭的方式进行考核。
为了鼓励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有些学科,比如“数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可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率,对于学生平时在提问、作业,测验,
实验课以及科技小组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创新思想,应当认真记载,适当加分,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出来。
还可以留一些实验型的家庭作业,指导学生买一些电子元器件,给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子电路。
特别是在各种电子竞赛(如“挑战杯”电子制作竞赛等)中的优胜者,应当作为相应学科考核的补充和延续,通过平时成绩而计入该门课程的总成绩。
3综合性课程的建设
综合性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融合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所以该课程一般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项目形式展开。
设计该环节时,应着眼于本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重点进行综合专业应用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和教学。
综合性课程需要较高水平的教师、行业企业的资源和特定的教学条件,一般应通过产学合作完成。
综合性课程一般可安排在毕业学期之前,用连续8周以上的时间集中进行。
我们通过2年的建设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一门综合性课程——“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实战训练”。
该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项目形式展开,重点进行综合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课程也需要具体制定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给出课程大纲和教材。
合理处理专业课与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做到综合性课程与毕业综合实践的有机衔接。
第一阶段:补充学生技术技能,特别是开发技术技能和软件工程知识;主要是按照实践要求,补充后续实践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技术知识。
第二阶段:实践过程,学生体验CMM规范项目开发过程,提升项目开发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技术+工程规范的结合能力。
第三阶段:进入大型项目开发,培养在CMM工程规范下,如何完成项目,并掌握团队开发方法,培养相关职业技能。
完成毕业设计。
项目经理:教师承担;
开发组:选择组长一名,带领一个项目;
综合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和项目资源,因此开设综合性课程离不开企业。
目前与多个公司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专业实践、
职业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新培养模式下的实践课程(特别是综合类实践课程)的教学。
选派教师到IT类公司参加实际项目开发,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立企业资源库,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完成综合毕业实践课程。
建立校外毕业综合实践基地。
通过实战训练将企业工作经历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技能,包括学生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协同工作等能力以及竞争精神。
4结束语
近三年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1) 围绕培养IT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
2007版培养方案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一的专业名称下设置以下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
以“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两个本科班作为试点,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了“3+1”人才培养方案。
即第1学年至第3学年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第4学年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和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即毕业设计。
(2) 与企业合作,研究并实践了“基于行业的学习(IBL)”教育方法,自2005年开始试点实施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接本)“1+1”专业培养方案”。
(3) 以行业实习形式驱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院企合作共建了“软件开发实践基地”。
(4) 以“教学做”合一的学习形式,在“软件开发实践基地”中连续对2004级、2005级“专接本”部分学生(试点)开展了软件开发的行业定向实习培训。
(5) 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达8家。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育即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可用和实用人才,是每一位从事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要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的问题与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静.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 刘光洁,张志敏. 计算机学科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