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讲_ 经济学原理

第1讲_ 经济学原理


14
1.1.3 交叉弹性
为了将替代品的影响量化,定义一种交叉弹性:表示商品 i 的需求与商品 j 的价格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dqi j dqi qi ij d j qi d j
j
尽管商品相对于自身价格的弹性(商品的自弹性)总是负数,但由于 替代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剌激其他替代商品的需求,所以替代产品间的 交叉弹性为正数。 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其中一类商品的需求变化和另一类商品的 需求变化将会是相似的。电能商品与电热取暖是互补品。互补品间的 交叉弹性为负数。
均衡价格实际上就是以下方程的解: D ( *) = S ( *) 巿场均衡还可以通过反需求函数和反供应函数进行定义: D-1(q *) = S -1 (q *) 市场均衡的稳定性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若市场价格1<*,有 些生产者会将商品价格上涨到高于现行价 格的某一水平,然后按此价格向需求没有 得到满足的消费者出售商品,随着交易数 量的增加,价格也会提升,直至均衡状态 为止; 若市场价格2>*,供给就大于需求,有些 产品会卖不出去,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 生,他们将减少商品生产量,直至生产者 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 购买的商品数量为止。
13

1.1.2 需求弹性
商品的需求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例如,如果消费者没有办法选择喝茶,只能喝咖啡,那么咖啡的需求 弹性将会小得多。
在讨论弹性和替代品时,需要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对替代品进行更深人的认 识。 假设在某一地区,电热供暖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短期内,因为消费 者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采取电热取暧,所以电力需求的价格弹性将会 很小。 然而从长远看,消费者可以配备燃气供暖设备,这样一来,电力需求 的价格弹性将会大得多。
苹 果 单 价 ( 美 元 )
市场价格
苹果数量
6
1.1 消费者模型 剩余(续)
购买6个苹果的花费: 6×0.4=2.4,净消费者剩余(消 费者剩余) =总消费者剩余购买商品所需费用 消费者剩余等于需求曲线、市 场价格水平线以及价格坐标 轴三者所围区域的面积
购买苹果实现的净消费者剩余
净消费者剩余表示的是你所能得到的“额外价值”
21
1.2.4市场均衡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里,消费者 和生产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市 场价格由供需双方的行为共同 决定。 巿场会存在一个均衡价格( equilibrium price)或巿场 出清价格p *
它使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 量恰好等于消费者希望购买的 商品数量。 市场均衡
22
1.2.4市场均衡
20
1.2.3 供应弹性
商品价格的上升能激励此类商品的供应者提供更多的商品。供应价格 弹性能够量化它们之间的关系。 商品供应弹性是对供应曲线而不是需求曲线求导:
dq dq q d q d

供应弹性总是正数。 通常说来, 在长期情况下商品供应者有机会改进生产方法,因此长 期供应弹性要比短期供应弹性更高一些。
19
1.2.2 生产者收入
当市场价格由p1上升至p2时, 生产者剩余会增加,主要原因 有两个: 价格上涨会使生产者向市场供应的商 品数量由q1增加至q2 (剩余增加量对 应于C区域) 它还增加了原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供 应量所能实现的收人(剩余增加量对 应于B区域)
生产者利润或是净剩余的产 生是因为生产者能够以高于 机会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
1 q1 2 q2
净消费者剩余随着价格增长的变化情况
净消费者剩余近似等于三 角区域A的面积
11
1.1 消费者模型
需求函数与反需求函数
净消费者剩余减少的主要原因: 由于价格上升, 消费水平由q1下降至q2 。区域C的面 积表示消费水平降低所引起的净消费者剩余减少量 其次,在q2消费水平下,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商品 购买价格,因此他们还会失去区域B所示面积的消费者 剩余
7
1.1 消费者模型
需求函数与反需求函数
在市场上,不同的消费者对苹果的喜爱程 度不一样。针对同一数量的苹果,有一些 消费者愿意支付很高的购买价格,而其他 消费者则会等待价格降低后才购买。 关于市场消费者整体的反需求函数 (inverse demand function)
反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
= D-1(q)
1.1 消费者模型

个人需求 剩余 需求函数与反需求函数 需求弹性
1.1 消费者模型
个人需求
简单的例子:买苹果。所购苹 果数量取决于当前价格描 述了消费者的商品购买数 量与价格的关系(假设前 提是消费者的收人与其他 商品的价格均保持不变。 为简化问题,在这里假定商品 对象的非价格属性(如形 状、尺寸与质量)基本一 样,以忽略它们的影响
24
1.2.6 总体福利与无谓损失
总体福利(global welfare):净消费者剩余与净生产者利润的总和。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等于区域A、 B与E的面积之和。 生产者利润等于区域C、D与F的面积之和。
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商品按均衡价 格成交,但有时侯外部干预会阻碍商品 价格达到均衡值。 政府会设定一个商品最低成交价 格p2 。如果p2高于竞争市场出清价格p * ,最低价格即为市场价格,消费者的 购买量将从q*减少至q。生产者剩余则 等于区域B、C、D的面积。
边际生产的机会成本恰好等于市场价格
18
1.2.2 生产者收入
由于全部数量的供应商品都会 以同样的价格进行交易,因此 生产者的收人等于商品成交量 q1乘以市场价格p1,如图中所 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生产者剩余等于市场价格与成交 数量的乘积
净剩余(利润)就等于供应 曲线与市场价格水平线所围 区域的面积。与机会成本较 高的生产者相比,机会成本 较低的生产者的利润水平会 更高一些。
25
1.2.6 总体福利与无谓损失
政府会设定一个商品最高成交价格p1 。如果p1低于p * ,生产者将产 量削减至q。生产者剩余仅为区域D的面积。 政府还可能会对商品征税。税收使消费者的支付价格(例如p2 )与生 产者的销售价格(例如p1)产生差额。政府对每单位成交商品的征税额 度为( p2 -p1 )。此时,需求量从q*减少至q 。消费者剩余将减少到 区域A所对应的面积值,而生产者剩余仅为区域D对应的面积值。政府 的税收总额等于区域B、C对应面积之和。 外部干预会构成对总体福利的重新分配。它可能有利于生产者、消费 者或者政府。然而无论哪种干预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它会减少总体福 利水平,减少量等于E、F所代表的区域面积之和。 总体福利的这一减少量被称为是无谓损失。
16
1.2.1 供应与反供应函数
如果苹果市场价格上涨,生产者就认为该向市场供应更多的苹果。通过 将数量足够多生产者的供应量进行汇总,得到苹果商品反供应函数曲 线。
反供应函数:
p = S
-1(q)
其含义:为了让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总供 应数量达到特定的值,与之对应的商品价 格应当取多少。 换一个方向来看就得到供应函数,表示的 是市场上商品的供应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函 数关系: q = S (p)
研究生课程
电力市场
Power Market
黄大为
hdw76@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1、市场原理 2、企业理论的基本概念 3、市场类型
4、不完全竞争市场
1 市场原理
巿场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发明,在大多数古老文明里 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 一开始,市场仅存在于某一地点,一群人只是很偶 然地聚在那里进行商品交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成为一种虚拟环境,商 品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手段流通 为了分析实现交易的原理,掌握两种模型: 消费者模型 生产者模型
26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1、市场原理 2、企业理论的基本概念 3、市场类型
4、不完全竞争市场
2.1 投入与产出
为了实现公司商品的产出,该公司需要有一定的投入,这些 投入被称为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范围:如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建筑物或者机械设备等。 假设某企业仅需两种生产要素,则产出与投入的关系可用生 产函数来表示: y = f(x1, x2) ---y表示农民所生产的小麦数量, ---x1表示化肥的数量, --- x2表示他用于生产小麦的土地面积。 将x2设为常数,逐步增加x1 ,开始, y会随着x1的增加而增加; 几乎对所有的商品和技术而言, y随着x1的加大而增加的速率 会逐渐降低,这―现象即是所谓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1.2.1 供应与反供应函数
边际生产:某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 恰好等于巿场价格。 此时市场价格仅发生微小的下降, 边际生产者也会认为不值得继续生 产。
边际外生产:指如果价格上升,市 场上会增加的商品生产。
边际内生产者的机会成本低于巿场 价格 只要市场价格高于某一最低值,保 证商品生产有利可图,各生产者就 会选择出售商品。
---q表示苹果的消费数量 ---表示商品的价格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该曲线,则得到苹果 的需求函数:
q= D()
一组消费者的商品需求与商品 价格之间的典型关系曲线
8
1.1 消费者模型
需求函数与反需求函数
反需求函数的经济意义: 在给定的消费水平下,能够反映消费者为了多购买少量商品而愿 意支付的费用。 表明同样的消费者在减少需求时希望得到的补偿金额。 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所认定的商品边际价值 典型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下倾斜的,表明消费者为了购买同样数 量的商品,在拥有数量较少时往往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意愿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多而递减。
23
1.2.5 帕累托效率
若某物理系统仅受控于单一组织,通常情况下,该组织会选择一些适用 于该系统的缋效度量指标,并尽量朝着优化指标的方向运行此系统。当 情况发生变化时,则传统的优化方式就不适用了,此时比较常用的办法 是用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效应:一方利益的增加必然以另一方利益的减少为代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