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培计划(2018)——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国培计划(2018)——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国培计划(2018)”——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简报承办:西南大学法学院2018年9月第1期卷首语※开班仪式魅力课堂※破冰活动※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小学法制教育※民事法律知识重点※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校园中的民事侵权案件※智能时代法治教育新思维新方法学员心声※新环境新师友新征程※美丽山城伴我行法治教育润我心※且学且思学以致用※教师要学法守法正己树人——中小学法治教育学习心得※中学生心里压力管理专题讲座学习心得--苦和乐都是人生中的必修课※东西南北汇西大,法治学习在路上※法治教育新认识卷首语2018年9月13日上午8时,“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在西南大学法学院110教室举行了简短而又隆重的开班典礼。

西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民教授、党委副书记胡建副教授、副院长赵学刚教授、副院长房香荣副教授、院长助理郝川教授、培训中心主任郝丽清老师、唐琍老师参加了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由院长助理郝川教授主持。

张书记简单介绍了西南大学的成长和现状,介绍了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在校人数以及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历届法治教育教师培训开展情况,对学员培训寄予美好期望,他的发言燃起了大家对本次培训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随后班主任郝老师对本次培训做了严格的要求,希望我们在本次国培中能认真学习,学有所获,为中小学法制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破冰活动》第一节课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夏海鹰教授讲授的“破冰之旅”,让我们即紧张又兴奋!夏老师通过一个个小游戏,把学员随机分成了十组,并要求各自设计组名、组徽、口号和组歌。

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在互相讨论与共同协作中拉近了距离。

夏老师设计的环节不仅让大家加深印象,让各团队在短时间内从陌生到熟悉、充满活力、凝聚力及创造力,更让我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小学法治教育》9月13日下午,西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民教授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件,告诉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法治教育。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学校教育是传播、弘扬和推行法律承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最有效途径,认识到中小学是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初始期,正规系统的国民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做一个优秀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的思考。

邪恶和不幸滋生之处,必是法治荒芜之地;没有是非观和敬畏心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

张新民书记的主讲分析,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

✧《民事法律知识重点》9月13日晚上,西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赵学刚教授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认识和学习《民法》,法的基本命令是:自以为人,并尊重他人为人。

在中小学要让每一个孩子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

赵学刚教授对民法知识体系的分析,让我们对民法知识有了更高的认识,明确了中小学生民法学习的要求;让我们记住法治教育要从娃娃开始;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法的温度和限度;传播弘扬法律知识,中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

✧《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汪红老师从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种类、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入手,为我们开展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汪老师生动接地气精彩的讲授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点,一是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种类;二是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三是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

让法治教育走进课堂,结合少年儿童特点,增强孩子法治意识,建立法制观念,推动学校治理的法治化,坚持依法治校。

汪红老师还用案例分析与学员们充分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学员们受益非浅。

学员们的踊跃讨论,让这节课高潮迭起,这为今后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校园中的民事侵权案件》9月18日下午,晏芳老师用一个个真实的校园案件,告诉我们如何处理校园中侵权事件的发生,如何依法治理校园事件。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智能时代法治教育新思维新方法》涂涛教授的讲座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帅气的老师,先进的理念,精美的课件,立刻把我们带到了智能时代。

让我们了解了现代教育的新动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他还要求我们要用新思维,新方法来面对未来教育,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更新观念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不仅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教师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合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师务必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学员心声汽车在西南大学二号门口停了下来,我随着那习习凉风走进了校园,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郁郁苍苍的林海中,满眼的绿扑入眼帘,带着青草味儿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

在报道处,漂亮温柔的唐老师和杨老师接待了我,她们涓涓细流般细致入微地交代和提醒,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一天老师们的讲课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给我留下了大师印象。

夏海鹰教授游刃有余地组织破冰活动,让大家撕下陌生的面纱,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各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用心思考,大胆想象,思维碰撞出了最美的智慧之火花,完成了一幅幅创意十足,各具千秋的作品;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欢声笑语溢满整个教室,就如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张新民教授亲切和蔼,理论实际,无缝连接,让我们知道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

赵学刚教授轻松幽默,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让我们了解民法,记住法治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传播弘扬法律知识,中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

我敬重在传播知识的时候绽放人格魅力的老师,我将以他们为楷模,开启我的新征程。

在学习的世界里,做一个贪婪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移。

希望在短短的十天培训中自己能在未知领域中迅速成长。

(江南一小·郭思寒)我是来自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天华学校的一名老师,我于9月11日来到美丽山城重庆,参加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法治教育培训。

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感悟多多,收获满满,现谈谈自己肤浅的感受权且当作我的心得体会吧。

一、校园风景如画,文化气息浓郁。

漫步校园,如同走进了森林公园,一片片草坪绿意盎然,一颗颗樟树葱翠挺拔…。

校园中有山有水,风景如画。

一幢幢楼依山而建,风格各异,古建筑彰显中国文化。

一座座塑像栩栩如生,激励一代代学子。

校园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西南大学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浓缩。

百年老校,岁月苍桑,长足发展。

广褒而优美的校园,唤起了我的大学情结,昔日的大学生活萦绕于心,思绪万千!西南大学校园大而美是我的第一印象。

二、活动精心准备,生活温暖细心。

从暑假培训发出通知,到学员培训需求调研,从电话联系,到学员报到…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说明了法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国培活动,以学员发展为中心,立足实际,服务学员。

班主任郝老师几次与我通话,关注我的行程,让人感动。

上课期间,教室里准备了开水、茶叶等生活用品,方便学员。

每天从早到晚即使是周末,工作人员从上课到下课都陪伴着我们。

他们的细心和热情让我们学员不再寂寞。

工作人员细心而真切是我参加本国培的深切感受。

三、课程用心构建,内容深入浅出。

本次国培学员来自不同的省份,专业基础各有不同,学段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身份有一线教师,有学校中层干部,有教育局教研员。

面对这一复杂的情形,培训内容讲什么,如何讲,讲的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专家在思考,学员在担心,通过第一天的学习,消除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担心。

夏海鹰教授“破冰之旅”让我们学员从陌生走向熟悉,在活动中感受温暖,享受快乐。

张新民教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深刻的剖析了当今法治教育的现状,并对我们今后法治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

赵学刚教授在短暂时间里深入浅出的讲解民事法律知识重点,让我们学员法律知识更全面,更专业。

各老师在课程的构建上用心选择,精心准备,没有大而空,高大上的理论,却有实在、实用、实效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理念。

老师们精彩的讲解,不仅扩展了我治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丰富了我们法治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更触动我们心灵,引领了我们思考今后法治教育教什么,如何教,促进我们教学思维革命。

紧张的学习,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收获颇多,教授们这种负责而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们敬佩,也是我对教授们最良好的评价。

重庆短暂之行,让我继续感受山城之美;法治教育培训,品味心灵鸡汤。

(安徽省太湖县天华学校·章锡良)2018年9月12日,如约而至地来到美丽的西南大学,开始为期10天的国培计划(2018)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

西大校园因为有了新生军训显得秩序井然,激情飞扬,也让我们离开象牙塔许久天南海北的老师们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

我在学校担任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熟悉教材,也了解学生在这个课程中的实际情况。

在14日下午汪红老师的《校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这样接地气的讲座中,收获较大,感悟颇深,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精准的指导作用。

谈一谈具体的课例,五年级下册《法律保护我》一课。

在传统社会,儿童在社会上处于弱者的地位,他们是家庭家长们的私有财产,他们被动的接受保护,没有自我保护主动权意识。

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都是把儿童当做弱小被动的保护对象,人们将儿童权利的保护等同于对儿童身体健康的保护,忽视了对儿童人格的尊重。

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义务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保护儿童权利的教育。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多种方式下了解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够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从自己成长需求出发,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依法尽自己的义务,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

比如确定活动主题时,让学生对法律案例展开讨论,先仔细阅读,再讨论“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长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哪些保护呢?”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离不开父母、家人、老师的保护,我们还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