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3-β-D葡聚糖(BG)在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
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20年来,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完善,各种导管在体内的介人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临床常无特异性,而真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中镜检、培养、血清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出率较低,G试验检测时间短其为非侵人手段在临床上广受关注。

目的及意义:分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干扰因素,提高准确性。

G试验是及激活试剂中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凝固酶(G因子),形成凝固蛋白,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对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G试验是念珠菌感染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测速度快。

G试验是新的真菌抗原检测方法、念珠菌感染首选检查方法,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结果作为方法学评价标准,弥补了传统病理学及培养的不足,提高IFI检测率,缩短检查时间,早期治疗赢得时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标准值:<10pg/ml为阴性,10pg/ml-20pg/ml是观察,>20pg/ml 阳性。

一般两次及以上G试验阳性及临床特征,并排除干扰因素就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BG升高原因: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广泛存在于多种真菌细胞壁中,是真菌的特有多糖成分,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及卡氏肺孢子菌.占其干质量的50%以上,细菌、人和病毒都不含该成分,真菌菌丝生长的过程中、进入人体体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使血液和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升高,故检测血液中的BG可以协助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 1,3-β-D-葡聚糖。

尽管目前BG检测已成为与真菌培养联合诊断IFI 的重要方法,但是BG检测用于诊断IFI仍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

高危因素的1678例数据中,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累计频次177例,移植累计频次224例,重症感染累计频次274例,自身免疫病累计频次137例,肾功能不全累计频次182例,恶性肿瘤累计频次158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累计频次127次,
从上述试验可以看出高危因素病例中G试验检测假阳性或假阴性几率明显,尤其是重症感染、器官移植及输血状态、肾功能不全、恶性种肿瘤、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比一般患者明显大。

二、G试验的影响因素
假阳性因素。

(1)常见于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如大部分球菌,大
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以产生1,3-β-D葡聚糖和1,6-β-D葡聚糖类此物,可能会引起G试验交叉反应。

(2)肾透析仪(人工肾,血液透析仪)、使用纤维滤膜洗涤液,(含葡聚糖的材料
引起BG水平的升高)。

(3)纱布棉球等材料,(含葡聚糖的材料引起BG水平的升高)。

(4)输入血浆、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脂肪乳。

(含BG类似物会
引起BG水平升高)。

(5)抗肿瘤药物中蘑菇聚糖、K多聚糖等成分也含有BG类似物会引起BG水平升
高。

(6)放化疗造成的粘膜损伤导致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
血液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7)真菌作为原料制成的抗生素(如头孢吡肟、磺胺类、厄他培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会升高血清BG水平(还需进一步证实)。

国外检测了美国常用的44种抗生素静脉制剂,在最大血浆浓度时无一检测到1,3-β-D-glucan活性,他们认为“使用抗生素会产生G试验假阳性” 的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方慧,沈菊英,蔡惠萍.探究菌血症对G试验的干扰[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

(8)另外使用污染的热源的试管、枪头等实验器材,(试管、枪头和蒸馏水被环
境中细菌或真菌污染)。

(9)蘑菇类食物,(分子结构包含β-葡聚糖键)影响血清BG水平。

(2)假阴性因素
1、隐球菌属和接合菌(毛霉、根霉)细胞壁不产 BG,隐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包裹,因此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不易检测到细胞壁上的抗原,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荚膜自身可释放出极微量的 BG 到血清中,但仍小于阳性判断标准,而对于口腔和其他器官的真菌定植患者,BG 值也较低。

2、卡泊芬净: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非竞争性地抑制真菌。

BG试验检测真菌会造成假阴性。

三、提高G试验结果准确性
1、必须保证标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标本最好是在6小时内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应保存于2-8℃不超过24小时。

2、应在运用抗菌药前采集标本,已经用药或者输注了静脉制剂由于病情要求又不可停药,需在下次用药或输注前采集,采集中避免接触热敏原如纤维素膜,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送至实验室检测。

3、动态监测2次每周,评价疗效。

4、用药前,在半衰期后抽血。

四、总结
在可能的含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血症患者中,如果G试验阳性,且细菌感染,首先要排除假阳性可能。

除了老年患者居多,多有基础疾病且病情较重,无法完全排除插管、血透,β-内酰胺类药物,静脉输注白蛋白制剂等治疗手段
的干扰,但是这并非说明所有接受上述治疗措施的患者都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均应与病人临床上的资料、历史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或者临床医师直接向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人近期是否有干扰G试验检测的因素。

如果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异常结合影像学,培养法检查的结果分析,另外增加G试验的检测频率且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同时进行,可以降低假阳性率,如果G试验阴性,则可以排除深部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黄云昆,史玉芹,朱雯梅,王佳,姚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520-521,523.
[2]方慧,沈菊英,蔡惠萍.探究菌血症对G试验的干扰[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
[3]李方义,邹子俊,李伟超,周林,郑煜凯,何志捷.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6):64-66.
[4]章迪,黄素明,唐慧,袁千钦.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8):989-992.
[5]樊新,杨聚,陈潇,孙怡群,徐修礼.1-3-β-D葡聚糖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诊断,2014,4:25-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