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经分析,公司目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锰及其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有毒溶剂(甲苯、戊烷、苯乙烯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烧灼伤(眼、皮肤等)。

对此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性粉尘粉尘致病机理:尘粒在进入呼吸道后,根据其物理性状,在呼吸道各部位通过截留、撞击、沉降、弥散等方式沉积、贮留及最后清除。

由于尘粒在呼吸道沿途沉积阻留机会和沉积后引起机体反应不同,可把粉尘分为非吸入性和可吸入性尘,后者主要指小于5μ的尘粒,小于5μ的尘粒,可以进入肺泡,因此它又可称为呼吸性尘。

人体对粉尘的清除:沉积在呼吸道的可吸入性尘主要经两种方式清除:粘液纤毛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使进入呼吸道的97-98%的尘粒排出体外。

人体虽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和清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任何浓度粉尘,均可有一定量沉积在肺内,产生不良作用,只是粉尘理化性质不同,作用的严重度不同。

粉尘对人体致病作用: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病变。

职业性呼吸疾患:尘肺:尘肺病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肺组织弥漫纤维化性全身性疾病。

我国通过近三十年的大量临床观察、X线检查、病理解剖和试验室研究,认为尘肺按其病因可分为五种:①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量较高的粉尘可引起矽肺;②吸入含有胶合二氧化硅(硅酸盐)可引起硅酸盐肺;③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可引起炭尘肺;④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可引起混合性尘肺,如电焊工尘肺;⑤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可引起金属尘肺,如铝肺。

粉尘沉着症:有些金属(铁、钡、锡等)粉尘吸入后,可在肺组织中呈异物反应,并继发轻微纤维性变,但对人体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

呼吸系统肿瘤:有些粉尘已确诊可致癌,如放射性矿物尘、金属尘(镍、铬、砷)、石棉等。

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大量粘液,以阻留更多的粉尘。

这是保护性反应,久之形成肥大性改变,最后由于粘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而致萎缩,形成萎缩性改变。

此外,经常接触粉尘,可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基本表现为慢性上呼吸道及肺部的炎症症状、慢性肺功能损害症状。

因此,接尘工人的受损害程度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定期进行X光摄片等特殊的临床检查。

粉尘的卫生标准:煤尘TWA 6 mg/m3,锅炉尘TWA 2 mg/m3。

粉尘的防护原则:①加强工艺改革,消除尘源或强化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水平,减少操作工人数量并使操作工人隔离或远离尘源。

②尽量采用湿式作业,减少扬尘;③加强岗位局部的密闭、通风、除尘净化措施,尽量使设备处于负压状态运行,防止粉尘外逸;④强化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接尘岗位要佩带防尘口罩,防护工作服,注意及时更换口罩和防护服,避免生产场所积尘的二次污染以及污染工作服对生活区域的污染;⑤加强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严格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并强化执行中的督察管理;⑥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

⑦组织措施:加强就业前职业体检及定期职业体检,杜绝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接触相应的职业有害因素。

对曾有接尘作业史但已脱离岗位的工人,仍要坚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尘肺患者并观察病情变化。

⑧定期体检:检查期间由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情况决定。

原则是接触情况严重的每1至2年检查一次,接触情况轻的每2至3年检查一次,有的情况可隔3至5年检查一次。

职业禁忌证:①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病;②慢性肺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疾病;③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④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2、锰及其化合物理化性质银灰色金属,α型在常温下稳定,质硬而脆。

元素符号Mn。

原子量54.91。

熔点1245℃。

沸点2097℃。

相对密度7.20。

易溶于稀酸,遇水缓慢生成氢氧化锰。

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灰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四氧化三锰烟尘。

侵入途径:锰尘或锰烟经呼吸道吸入,由消化道进入缓慢且不完全。

能否经皮肤吸收,尚未确定。

毒理学简介:大鼠经口LD50:9 gm/kg。

各种途径吸收的锰都主要经消化道由粪便排出,尿中排出锰量甚微。

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每日需锰量估计为3~9mg。

膳食摄入量为2.2~8.8mg/日。

大鼠的氯化锰经口致死量是500mg/kg,LD50 为170mg/kg。

兔静脉注射氯化锰的致死量是18mg/kg,狗的致死量是56mg/kg。

大鼠的二氧化锰经口致死量大于4000mg/kg。

高锰酸钾的腐蚀性致死量约5~19g。

临床表现:高锰酸钾经口中毒口腔、咽喉及消化道迅速被腐蚀,口服1%高锰酸钾溶液可出现口内烧灼感、恶心、呕吐、上腹疼痛。

2~3%溶液则可致口咽肿胀,说话及吞咽困难。

口服4~5%溶液或用水冲服高锰酸钾结晶者,口唇粘膜呈棕黑色、肿胀糜烂、剧烈腹疼、呕吐、血便、休克、可死于循环衰竭。

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锰烟尘后,引起“金属烟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寒战、高热、以及咽痛、咳嗽、气喘、数小时后热退、全身大汗、次日遗留乏力感。

其发病往往在下班后数小时。

其临床表现似感冒,常被误诊,应与上感、咽炎等鉴别。

吸入高浓度氯化锰、高锰酸钾和硼酸锰尘,可有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

皮肤接触高浓度高锰酸钾可引起灼伤。

国外文献有报道锰矿工易患肺炎,且不易用抗生素控制,死亡率比一般肺炎高。

处理:口服高锰酸钾中毒应立即洗胃,用温水,或加3%双氧水100ml。

清洗后可口服牛奶和氢氧化铝凝胶等保护胃粘膜药物。

也可服用浓的豆汁。

防止胃肠道穿孔,对症处理。

对锰“金属烟热”,可对症处理。

往往在脱离接触后,症状自行消失。

对锰矿工肺炎,对症处理。

皮肤污染,用清水冲洗。

如有灼伤,治疗参见<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

驱锰治疗可用CaNa2-EDTA。

3、噪声:噪声对人体影响: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病理改变,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不能完全恢复。

神经系统: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质和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反应。

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诉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调查发现,接触高噪声的工作人员表现易疲倦、易激怒(噪性神经衰弱)。

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

消化系统: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噪声的强度: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的越早,损伤的越严重,受损伤的人数越多。

接触时间: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严重,损伤的阳性率越高。

噪声的频谱: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以高频为主的噪声比低频为主的噪声对听力危害大。

个体差异。

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

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

噪声的防护原则: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选用低噪声设备。

2)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将有噪声源的公用设施尽量设置在厂区边缘,并保持相应的隔离带;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尽量布置在厂房的下层及车间的边上,尽量减少对车间其他岗位的影响。

3)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等4)个体防护:主要保护听觉器官,在作业环境噪声强度比较高或在特殊强噪声条件下工作,佩戴护耳器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5)听力保护措施: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如实行工间休息制度,设置隔声休息室,尽量减少作业人员的接触时间。

7)经常检测车间噪声情况,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85dB(A)时,须按《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的要求,制订本单位的听力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

8)噪声的职业禁忌证①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1000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

②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

③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

4、高温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

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但如超过一定程度,则可产生不良影响。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

环境温度过高、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

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对热未适应等都易发生中暑。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

轻症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点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

重症中暑:具先兆中暑的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发生热痉孪者。

高温的防护原则:合理设置工艺流程,使热源尽量远离工人操作位,同时加强隔热措施和通风降温措施,尽可能设置独立、有空调的操作室、控制室。

加强保健措施,对高温工人供给合理饮料及补充营养;并保证高温作业工人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对预防中暑有重要意义。

配备全面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热服、隔热面罩、手套、帽子等。

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格检查。

对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应予调离。

处理原则: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现场,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敞开衣服,给予含盐清凉饮料。

如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重症中暑: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

治疗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促使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5.工频电场第一章工频高压电场是物理环境影响因素之一,经常暴露在400KV、500KV 以下的变电站工作人员,有神经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性机能减退、脉搏加快、血压偏高等,并有血象的轻微变化。

美国Learidini报道的几名450KV配电人员有视力减退、恶心、头晕等现象。

1986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共同组成的科研协作组对工频电场生物效应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

表明一般健康状况与暴露条件没有显著相关,即使有些生物、生理学参数的改变,亦非病理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