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河东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天津市东部,占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8万人。
从地图上看,其形状宛如一只迎风展翅的鸽子,因其地处海河东岸得名。
河东区是天津的发源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设“直沽寨”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故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
历史文化的积淀,让河东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起源文化天津作为一个正在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泱泱大都会,其生成发展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提及此问题,历史学家们便会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到座落于河东区境内的大直沽,因为早在元代建立之前,蒙古王朝已在这里“置司,设熬煎办”,开始组织灶户生产食盐,这乃是天津地区最早见诸史籍记载的商品生产活动。
元朝建立后,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其物质供应主要仰赖于江南,由江苏刘家港经海道运抵大直沽,再由大直沽转输京城,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旧志所谓“元统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京”,便是其实录。
为此,元政府专门在大直沽设立了接运厅和临清运粮万户府,负责海漕、河漕的转输事务;又在大直沽修建了天妃灵慈宫,第一次将东南沿海人民所虔信的护航女神“妈祖”供奉到了北方,以供往来水手们祀祭。
每年春秋两季,大直沽一带的海河上便挤满了漕船,从元诗“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朝来集万船”之描写,便可想见当年大直沽一带河面的繁况。
而随着源源而至的漕船,南方商人还带来了闽浙江淮的商品进行贸易活动,元诗所云“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便写出其时商贸活动的兴旺之状。
这种大规模的海运和经常性的商贸活动,强烈地刺激了大直沽这一地区市镇规模的迅速形成。
这就是旧志中所说的“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这样,有了政府机关,有了宗教场所,有了商贸活动,有了繁密的聚落,大直沽便切切实实成为了那一时期天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
尔后的天津城市之发展,实是以此为原点。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直沽,乃是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成之根和发展之源。
妈祖文化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具有妈祖崇拜的城市,在航海民俗文化大直沽漕运船模型中,民众对海神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
“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的民谚真切地反映出津沽地区城市漕运发展的始末。
轻轻摇动天津这座城市最初的生命摇篮,碧波之上千帆竞渡,纵横交错的水痕织出一张绵密的网,娓娓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元朝建都后,天津成为政府南粮北运的终点,漕运不断兴 盛,于是对妈祖的祭祀活动也随着海事海难的频繁而红火起来。
上至皇家下至官民人等,都十分关心漕运的安全,而尤望天妃之庇佑。
元延祐年间,统 治者在天津大直沽等处建庙,从那时起,每年由皇帝遣使备礼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当地府官行祭,康熙年间,又加封天妃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
北方对妈祖神的信仰盖源于此。
元代初年在此兴建的天妃宫,不仅是天津最早的寺庙建筑,也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天妃庙宇,它是元朝规格最高、影响最大、受祭次数最多的天妃宫,被誉为“元代第一庙”与“开沽(直沽、天津)妈祖”,成为天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1997年,大直沽中路一处民宅拆迁现场挖掘出土一件完整的赑屃,随后天津考古队在该遗址处发掘出清代、明代至元代天妃宫的大殿基址,以及大量文物。
1999年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建成,将天津市区内堆积最厚、历史最早的古代文化遗存很好地保护了起来,充分显示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了天津作为一座现代都市深远的眼光与文明的高度。
帝踪文化虽然终元之世大直沽一直是天津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但永乐二年(1404)明朝政府在小直沽筑设了天津卫,十三年(1415)罢海运,而后又载海运,大直沽的城市中心地位才开始丧失。
失去了中心地位的大直沽虽然长时间风光不再,但到了乾隆年间,大直沽以西的海河边又开始成为当时官绅士民关注的焦点。
其原因,乃是此处巍然矗立起了一座专为乾隆而兴建的庞大行宫——柳墅行宫。
众所周知,乾隆是位颇喜出游的皇帝,但他每次巡幸天津或下江南途径天津,都无一个固定进膳憩息之所,这让天津的长芦盐商颇觉不安,他们在商议后,决意要为皇上专修一座行宫。
此想法经官员呈报,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而后,盐商们雷厉风行,集资购材,于乾隆三十年(1765)动工,当年便将这座行宫建成。
建成的柳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墅行宫,围墙周遭240丈,有房约500间,内分殿堂区和园林区两部分,殿堂区楼宇密布,层次分明;园林区花木扶疏,小桥弯环,颇具皇家气派。
乾隆对此非常喜爱,先后驻跸8次,亲自为各牌楼、殿堂撰作了匾额和楹联,并吟写成数十首诗作。
这些诗作和匾联,乾隆都亲书于钩金素蜡笺、洒金蓝蜡笺、碧蜡笺或藕色绢上,并钤“乾隆宸翰”等御玺,保存于宫内。
他还于此处理政务,赐宴盐商,并向盐商赏赐了御书福字、貂皮及荷包等物。
乾隆去世以后,嘉庆、道光两帝再未来此,盛极一时的柳墅行宫遂变得冷清起来。
道光二十六年(1846),该行宫奉旨拆卖,于是,存世81年的这座天津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便从天津土地上令人颇为遗憾地消逝了。
洋务文化在柳墅行宫被拆除二十余年后,天津河东境内兴起的另一项事业,又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便是影响深广的洋务运动。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已深刻省悟到,国欲自强必须认真学习西方,兴办各种洋务事业。
此举首先出现在南方,但随后不久便推及到天津。
天津最早兴办的洋务事业,乃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于同治六年(1867)在城南海光寺兴建的生产枪炮的机器局(俗称南局或西局)。
但海光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寺场地狭小,规模难以扩大,因此,次年崇厚又在城东贾家沽购了一大片土地,兴建更大型的工厂(俗称东局,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即其旧址)。
经营未久,即于同治九年(1870)因天津教案发生被清政府以钦差身份派赴法国赔礼道歉。
继任者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李接手后多次对东局进行大规模扩充。
光绪二十七年(1895)李因故被罢,王文韶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继续对东局进行了多次扩建。
这样,这所先名军火机器局、后名天津机器局、再名北洋机器制造总局,引进了大批西洋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东局,已成为当时亚洲最大、集军火生产、机器制作、金属冶炼和船舶修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军工企业。
当时并成为北洋水陆各军供给之源,同时它还为天津乃至整个北方培养出了第一代产业工人。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于大力操办军事工业之同时,还努力兴办军事教育。
在组建了北洋海军后,因专业人员奇缺,乃奏请朝廷,于东局一侧, 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并将毕业于英国海军学院的严复招至学堂主持教务。
该学堂于光绪七年(1881)落成开学,“堂堂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
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是一座设施先进而完备的新型学堂。
学堂管理考核严格,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所有课程,悉依西法。
很多毕业生都成为了北洋海军的骨干,目前已查知姓名牺牲于甲午海战的便有约30名。
从这所学堂出来的毕业生,有后来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有曾任海军次长、谢冰心之父谢葆璋,还有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的创办做出巨大贡献的张伯苓等。
李鸿章一手抓海军建设,另一手则抓陆军建设,于光绪十一年(1885),又在原柳墅行宫旧址上,创办了一所中国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该学堂从当时陆军最先进的德 国聘请教师,课程设置亦参考德国,力求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 和教学理念培养新型陆军军官。
从这个学堂走出的毕业生,很多后来都成了北洋政府军界、政界的风云人物。
如曾任大总统的冯国璋和曹锟,曾任国务总理和执政的段褀瑞,曾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张绍曾、靳云鹏,此外还有数十位督军、总长、省长等高官。
一个学校能走出这么多的显赫人物,这在中国简直是个奇迹。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的自觉行动,其施行的北方中心在天津,天津的中心则在河东。
河东是那个时期清政府在北方的一块开发区。
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诞生于洋务运动之中、均坐落于我区的北洋机器局、北洋水师学堂和天津武备学堂,竟全部于八国联军入侵时,被侵略者夷为废墟。
学术文化严复是光绪五年(1879)于英国海军学院毕业而归国的,转年(1880)即被李鸿章调至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先任总教习(教务长),后又升任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
从1881年创办至1900年被毁灭,严复经历了该学堂兴亡的全过程。
本来,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是热衷洋务而一心办学的,但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的爆发及次年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 却使他深受震撼。
他深深认识到,只引进西方的技术而不引进西方的思想,是无法实现自强目的的。
而欲求自强,首先须对国民思想观念上作一番维新。
于是,他在主持校务之余,接连撰写并于天津《直报》发表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和《救亡决论》,火山喷发般地向国人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 的新主张,战斗锋芒直指封建专制。
与此同时,他还着手翻译著名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极力劝导严 复国人必须自主与自立。
此书的译成发表,轰动一时,诸多爱国志士从中寻到了思想武器,而后的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无一不受到了这部书的深刻影响。
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维新思想,严复还约集好友在津创办了《国闻报》。
该报为正在蓬勃开展的维新运动和陆续颁布的变政新法而摇旗呐喊,很多尖锐、泼辣的重要文章,都出自于严氏手笔。
此报和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一南一北,成了维新运动两面旗帜和两大阵地。
这一时期工作在河东的严 复,可谓思想最活跃,观点最新锐,批判精神最张扬,他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租界文化1900年八国联军犯津时,俄国侵略军霸占了河东的大片土地,其驻津司令公然宣布:“根据征服之权力”,俄“有权占据白河(即海河)左岸(即东岸)一带地方”。
俄公使在请示了俄政府后,也公开宣称海河东岸大段土地应由俄行使主权。
对于俄方的此种要求,负责与联军谈判的钦差大臣李鸿章一口应允,其给清廷的奏折中云:“(俄公使)谓天津城处,俄国尚无租界,拟求河东一段,以为通商市场。
臣察各国在天津皆有租界,俄国独无,论理本觉偏枯……姑从所请”。
而后两国经谈判,严译《天演论》手稿签订了《天津租界条约》。
正式划定俄租界。
租界区域以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为中心,划成西、东两区,西区处于今河北区之地段,东区则东至京山 铁路,南迄十五经路,面积居各国租界之首。
沙俄政府在天津海河东岸建立了国中之国,不仅于今十一经路大光明桥附近筑起了领事馆,还在领事馆对面构建了俄国花园。
他们以出卖土地和横征苛捐杂税为手段,谋取经济利益。
直至苏维埃政权建立,始主动宣布放弃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归还租界。
但延至1924年,中国政府才将俄租界正式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