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西公社概况水西公社位于县城东面10公里处,驻地水西圩。
东与罗坊公社交界,西和沙土公社接壤,南邻峡江倒,北靠马洪公社,西北界下村公社,东南连东边公社。
总面积136平方公里。
辖26个大队,414个生产队,185个自然村。
9783户,489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4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水西圩得名。
此处有一小溪,自西北丘陵流向东南,注入袁河,水西位于该小溪之西,故名。
解放前夕,袁河以南属洋津区塘下乡,袁河以北的东部属罗坊区水西乡,西部属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
1956年属水西乡,包括莫家、谢家、塘下、彭家四个乡。
1958年划分水西、塘下两个乡,同年下半年合并为水西公社。
1961年分为水西、简家两个公社,属沙土区。
1966年水西、简家合为水西公社。
1968年塘下公社并入。
1972年樟树大队划归东边公社,同时将罗坊公社的富光大队划归本社。
境内南北两面属丘陵地,袁河介于其间,构成一道天然走廊。
河谷平原,淤沙成洲,土地肥沃,袁惠渠南北两大干渠横贯南北部,水源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棉花,为全县主要棉区之一,棉田20647亩,亩产皮棉61.1斤,总产12704担,比解放前增长3倍。
现有耕地面积62912亩,粮食亩产974斤,总产将近四千万斤,比解放前增长5倍。
红薯、荞麦、小麦、油菜次之。
经济作物以花生为最多。
南部有广阔的林业基地,山林面积95160亩。
社办汗下林场和下陂分场,栽杉树48623,油茶林13000亩,年产油茶8万斤,林业收入大为可观。
浙赣铁路、清萍公路,并行横贯中部。
向北有班车通往马洪。
向南通往汉元,与峡江县仅一山之隔,简易公路四通八达。
社办企业18个,职工513人,总产值174万元。
拖拉机站规模之大,居全县首位,有汽车4辆,拖拉机137台。
现有中学3所,教职工156人,学生2565人。
小学26所,教职工386人,学生9625人。
电影队2个,文化站1个。
医院1所,医务人员43人,病床27张。
队队有医疗站,卫生员61人。
李辉连,白水塘人,留学日本,江西医专创始人之一,任江西医学院教授、校长等职。
水西圩位于县城东面10公里平地上,袁河北岸,四周大片田陇,水渠纵横。
浙赣铁路横贯于北,南北公路延伸,北接清萍公路,南达县境南端汉元,隔山与峡江县我界,水陆交通方便。
公社驻地。
全镇跨地1平方公里。
188户,1644人。
其中农业58户,270人。
圩建于清末。
每逢二、五、八赶集。
[水西大队] 紧靠水西西北0.2公里田畈中央,浙赣铁路南侧,介于南北袁惠渠道中间。
北部丘陵环绕,清萍公路沿丘陵边缘横贯。
中部地势平坦,全境属河谷平原。
辖13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
302户,1546人。
耕地1546亩,解放前夕罗坊区水西第一保。
解放初属水西乡水西农民协会。
合作化时由龙上、张家、邹家、周家、桥头等五个初级社成立高级社。
1958年为水西大队。
1968年属桐林大队。
1980年从桐林大队分出为水西大队。
龙上大队驻地。
紧靠水西北0.2公里平地上,村北紧靠北干袁惠渠。
东北50米处有水西火车站。
44户,231人。
[刘氏族谱]清雍正年间从官田分居。
以处村田陇之上而得名。
谐音简称龙上。
邹家位于龙上北0.6公里田畈中央,四周宽阔田野。
南距浙赣铁路200米,北距清萍公路500米。
15户,76人。
[邹氏族谱]明崇祯年间,从南市迁来。
张家位于龙上北面0.4公里田畈中央,四周平坦,水渠纵横,南靠浙赣铁路。
公路畅通。
44户,242人。
[熊坑张氏族谱]张子明由广东韶州府曲江县金田村迁此。
明嘉靖年间榜眼张春出生于此。
周家位于龙上西北0.5公里平地上,村南紧靠浙赣铁路。
西有小江,自北向南通过铁路桥,注入袁河。
42户,227人。
[上坊周氏族谱]四世天伦于明正德年间,从吉水泥田周家四房迁此。
陈家位于龙上西北0.7公里田畈中央,浙赣铁路北侧。
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
23户,99人。
[陈氏族谱]扬居九江德化县义门世家。
传三十九世克华之曾孙执公于明正统年间,由德化县徙珠珊菜园陈家。
明万历年间由菜园陈家分居。
桥头位于龙上西偏南0.5公里田畈中央,浙赣铁路与北干袁惠渠并列横贯于此。
溪流水渠纵横交织,水源充沛。
77户,398人。
[凤溪伍氏族谱]国正于宋绍兴年间授江西都御史,卜居县城南凤池。
清康熙年间从伍家边分居桥头。
村西北有小江石拱桥,村建于桥的一头而名之。
[简家大队] 位于水西北偏西3.5公里田畈中央,四周丘陵,西有公路通往水西。
小溪向东南流入袁河。
北部大片松树和油茶林,与马洪公社交界。
全境属丘陵地。
辖24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
519户,2686人。
耕地4544亩。
解放前属县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谢家乡。
合作化时由简家、欧里、黄岚、五一初级社合并为星火高级社。
1962年划分为宠江、黄岚、简家、欧里、刘家五个大队。
1968年五个大队合为简家大队。
1972年宠江大队分出。
简家大队驻地。
座落田畈中央,四周丘陵,南北为一狭长山坑。
西有公路通往水西。
152户,695人。
[简氏族谱]于象、于鼎、于宝兄弟于明洪武初年由珠塘徙东坑上房(上简)。
惟于分居东坑下房(简家)。
艾坑位于简家西北3公里山坑里,四周丘陵起伏,北与马洪公社接壤。
14户,54人。
艾姓始居。
[曾氏族谱]清嘉庆年间,永祥从峡江县大塘迁来。
石人坡位于简家西北。
3.5公里山坡下,山坡里有两个巨石似人形,故名。
15户,84人。
[廖氏族谱]明初由福建永春县芦毛丘迁此。
油珠位于简家北偏西2.5公里油茶林山坑里,茶籽如珍珠,故名。
村前有小溪,村后靠马洪公社。
17户,64人[陈氏族谱]清嘉庆年间由板桥陈家分居。
枫树下位于简家北偏西2公里山坑里,村前有小溪,村后靠山。
山中枫树成林得名。
25户,114人。
[傅氏族谱]明初,学佐、学佑兄弟由清江沙塘傅家迁附近山背。
清乾隆年间学佐后裔三十世孙由山背迁此。
学佑后裔迁猪头山。
刘家位于简家西北3.5公里山坡下,狮子口水库东面边缘。
四周环山。
30户,181人。
[刘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屋场分居大塘。
1958年成修水库由大塘移居于此。
小元位于简家西北4公里山坡下,狮子口水库东端。
西靠下村公社。
17户,92人。
刘姓清末由沙洲迁毛坑。
1958年修水库毛坑村废,居民迁小元。
原名小源,以小溪的发源地而得名。
后简化为小元。
水坡里位于简家北偏西1公里山坡下,村旁有小溪和支渠。
以小溪流经山坡而得名。
17户,80人。
[黄氏族谱]宋绍兴年间,黄云由沙塘桥黄家徙居欧里。
清咸丰年间从欧里分居于此。
敖上位于简家西北2公里山坑里,村建山坳上,谐音演变为敖上。
24户,137人。
[康氏族谱]明初,从福建永春县芦茅丘迁来。
樟村坡位于简家西北1.2公里山坡下,以山坡樟树而得名。
1968年,村民迁居简家,1969年办知青队。
1980年改为简家大队农场,现有管理人员5人,耕地30亩。
欧里位于简家北面0.5公里山坡下。
四周丘陵,油茶林成片,西北小溪环绕,西有公路通水西。
147户,755人。
[黄氏族谱]唐天宝十三年,黄伦为临江府尹,卜居沙塘桥黄家,传十五世云公于宋绍兴年间,由沙塘桥黄家分居东坑(欧里)。
村建山坑之东。
山坑俗称山垇,故名欧里。
上简家位于简家西北0.5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
22户,121人。
[简氏族谱]于象、于鼎、于宝三兄弟于明洪武初年,由珠塘徙居东坑上房(上简家)。
黄岚位于简家西北1.5公里山脚下,村前有小溪环绕。
38户,202人。
[赉塘傅氏族谱]宋雍熙二年,从清江石头迁马洪内塘。
清嘉庆年间从内塘迁此。
以山坑雾气而得名。
东坑方位于简家西面0.5公里山坡下。
19户,101人。
[廖氏族谱]唐吉王府司马祖镇,徙顺昌交溪之廖坑(东坑)。
村建山坑之东,后演变为东坑方。
[富光大队] 位于水西东北4公里田畈中央。
清萍公路横贯于南,袁惠渠环绕于西北,北部丘陵与马洪公社交界。
东南平原有大江流过。
东靠罗坊公社。
辖13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
248户,1226人。
耕地2023亩。
解放前属罗坊区水东乡第6、保。
解放初属罗坊区槐江乡。
合作化时由大富桥、小水、老杨溪、新杨溪四个初级社成立富光高级社。
1962年属罗坊公社江边大队。
1958年为富光大队。
1972年划归水西公社,仍为富光大队。
大富桥大队驻地。
四面环水,北靠袁惠渠,南傍大江。
江上横跨木桥,以水足民富之寓意而得名。
110户,532人,[城南施氏族谱]伯通于南宋绍兴六年,由粤东来渝择城西槐巷。
不久分居大富桥。
小水位于大富桥西北1公里山坡下,东西北三面环山,北与马洪公社交界。
34户,174人。
宋孝宗乙未年,文肃之元孙授新喻儒学教谕,由顺昌徙居槎江。
清初由槎江分居。
村处缺水山坑,仅有一些小溪流,故名。
杨溪新屋别名杨墈上新屋。
在大富桥西南0.5公里平地上,北干袁惠渠东畔。
65户,313人。
[廖氏族谱]唐咸通五年,南岳居衡山峰下。
五代时仕南唐,为都昌令诏迁连州刺史。
唐天祐年间,弃官居璜猴岭。
清康熙年间,南岳之后裔茂实、子鸾、子仪三兄弟迁杨溪,次子子鸾居新屋。
以村建土墈上,墈下有洋塘,杨柳环塘而得名。
又名杨溪。
从老居派生的新村而称新屋。
杨溪老屋位于大富桥南面0.7公里山坡上,介于大江与北干袁惠渠中间。
39户,208人。
[廖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南岳之后裔茂实、子鸾、子仪三兄弟居杨溪,长子茂实居老屋。
三子子仪居杨溪廖家。
村建洋塘西畔土墈上,故名杨溪,别名杨墈上。
[光明大队] 位于水西西北4公里山坡上,清萍公路横贯于南,全境属丘陵地。
辖10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
240户,1137人。
耕地2306亩。
解放前属县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谢家乡。
合作化时由矮江、东家边、谢家初级社转为光明高级社,公社化时为光明大队。
1968年合并为红卫大队。
1978年分开为光明大队。
东家边大队驻地。
北傍山坡,公路穿村而过。
村南小溪自西北向东南流入袁河。
88户,424人。
[章氏族谱]清顺治年间,世茂从县城章家迁来。
李姓于清初由潭塘分居。
以始居钟姓取名钟家,谐音演普为东家边。
力元位于东家边西北1公里山脚下。
18户,86人。
[胡氏族谱]顾位由奉新华林迁桐林。
明成化年间由桐林迁此。
以小溪旁的枥树而得名枥源,后简称力元。
谢家位于东家边北偏西1公里山坑里,南紧靠狮子口水库渠道。
64户,297人。
[谢家族谱]二十二世道清于明宏治年间,由新淦迁喻邑台上口,再分居枥源谢家。
矮江位于东家边东南1公里山坡下,三面环山,西南有小江,清萍公路横贯于南。
52户,240人。
[顾氏族谱]清康熙年间,成范从田迁此。
原以矮小的山岗得名矮岗。
后以村前小江更名矮江。
新屋位于东家边北偏东1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
18户,90人。
[东溪王氏族谱]清咸丰年间由石岗王家迁此。
迁居时搭棚而居,不久建新房,故名。
[潭塘大队]位于水西西北5公里田畈中央。
清萍公路横贯于南,全境属丘陵地。
辖11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