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生活化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

"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

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

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
容。

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研究意义:
1、社会价值。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唤实践型人才。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

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

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

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

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教育报《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生活化》,《小学青年教师》,《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小学语文论坛,在课堂中快乐感受生活,
特别是教育与实践论坛网上的《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对我们启发很大,坚定了我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的决心。

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曾提出了“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强调按照“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核心进行教学,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

瑞典教育部文件中,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出问题,同时注意生活或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成功案例和相关论文。

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

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四、研究的目标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⑴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⑶通过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研究的内容:
(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

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六、研究思路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能挖掘,如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单位,卡车的载重量等;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如购买学习用品时人民币的处理,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时间问题等。

发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具体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七、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

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2、个案研究法。

(1)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

(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

(3)对于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4)边研究边总结,完成《生活与数学案例集》。

3、教育调查法。

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等内容可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

在启动课题研究前和结题前各调查一次,以作对比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