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教育学习知识与能力章节题-教学方案计划评价

教学教育学习知识与能力章节题-教学方案计划评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题:教学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新课程评价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是()。

A.发展性评价B.综合性评价C.多元性评价D.过程性评价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

A.合格制B.综合制C.等级制D.学分制3.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叫作()。

A.绝对评价法B.个体内差异评价法C.相对评价法D.平均评价法4.教学前阶段实施的评价是()。

A.准备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5.教学反思的重中之重是反思()。

A.教学态度B.教学理念C.教学行为D.教学规则6.以下关于纸笔测验中主观式题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允许学生自由作答、自由做出反应B.命题比较简便、比较省时C.能够较好地用来检测学生高水平的认识能力,能较为清晰地反映被试的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D.给被试提供了猜测答案的机会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A.量化指标B.常模参照C.学业测验D.教学目标8.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

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安置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C.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D.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10.下面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A.新生入学时的摸底测验B.随堂小测验C.高考D.期末考试11.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进行整合思考。

这种反思属于()。

A.自我反思B.集体反思C.纵向反思D.横向反思12.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和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B.自我提问法C.教学诊断法D.比较法13.在低年级中,可以在新授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数一数、背一背,也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数学家的故事,在激励学生的同时感悟数学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后说一说学习的方法,探究的策略,发展学习能力,为独立学习奠定基础。

这种作业类型属于()。

A.阅读作业B.书面作业C.口头作业D.实践作业14.如果需要拓展知识面,那就要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作业;如果是巩固练习,可以选择书面作业;如果比较简单,知识比较生活化,就可以设计口头作业。

这体现了教师布置作业的()。

A.多样性B.适量性C.明确性D.渐进性15.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16.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17.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的比例。

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

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时间D.教学重点18.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是看()。

A.教师的语言表达B.多媒体的运用C.课堂的教学气氛D.学生的学习效果二、简答题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2.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1.一位教师在教授《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做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2.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

(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他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

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

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3.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

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后,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

”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

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

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4.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教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5.教学一: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

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

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组织了反馈。

然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实验。

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

教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

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教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

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

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教师的意图有出入,教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

最后,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

教学二: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

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以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

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之中会有哪些东西。

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

刘老师指导每一小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

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

内容为:(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

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

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之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学生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

他们都认真地把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了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活动结束前,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

问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6.在一次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中,有位教师用猜物游戏教学水果类生词和句型“I’d like a/an…”。

该教师手拿书包对学生说:Look,I have a new bag.Guess,what’s in the bag?学生猜出了几种水果(banana,apple,orange)后再让学生运用句型“I’d like a/an…”表达。

问题:上述课堂教学游戏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吗?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该如何设计游戏。

一、单项选择题1.[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新课程评价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发展性评价。

2.[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略。

3.[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例如,把某同学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评价,或者把该同学的纪律情况、学习情况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比较评价,从而找出其中的差异。

A选项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C选项相对评价法是指在某一团体中确定一个基准,将团体中的个体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评出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4.[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准备性评价也称诊断性评价或前置测评,其评价是在教学实施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

通过诊断性评价,既可以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还可以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

5.[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教师行为模式的形成与确立常常受一定“先在”观念(或知识)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实践想象成为习惯的、自我显露的或不可避免的。

我们还看到,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某种结构或体系,便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状态,除非受到有意的挑战或者在实践中碰壁,否则难以改变。

因此,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重中之重。

因此,本题选C。

6.[参考答案]D[名师点睛]在纸笔测验中,主观题的题目考查学生的回忆,不会给被试提供猜测答案的机会。

而像选择题、排序题、判断题等题型的客观题是有猜对的机会的。

7.[参考答案]D[名师点睛]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最终是否得到落实。

ABC三个选项并不能作为评价依据,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老师会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有关,而评价的依据应是学生的掌握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