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红火蚁
• 他们的巢为圆形的小丘,高达30-40厘米,在蚁丘之上没
有明显的入口或出口,蚁ຫໍສະໝຸດ 常建在地上一些物品旁边或其 下面,例如木材、原木、岩石、砖、铺路材料等等。小丘
一般很明显,通常可在开阔区域内发现,例如草坪、牧场、
公路旁和未使用农田。小丘很少出现在经常耕作的地区。
7
头和身体的颜色为铜棕色, 腹部的颜色较深;
百灭宁 (permethrin) (氯菊酯 ) 赛灭宁 (cypermethrin)(氯氰菊酯) 第灭宁 (deltamethrin)(溴氰菊酯) 芬化利 (fenvalerate)(氰戊菊酯、速灭杀丁) 加保利 (carbaryl)(甲萘威、西维因) 安丹 (propoxur)(残杀威)
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有明显的蚁丘;入侵红火蚁初期蚁巢
16
入侵红火蚁蚁巢内部构造
其它蚂蚁成熟蚁巢
17
三、生物学特征
1、种群
有翅雌蚁和雄蚁。一个蚁巢内通常包括50-数百万个个体,其
中包括1-数个蚁后。 • 蚁后:可生育的雌性蚂蚁要么是已交配的卸下翅膀产卵的蚁 后,要么是尚未交配的有翅蚁后。蚁后可活7年以上。蚁后对 整个蚁巢的生存起着关键作用。每天可产卵1500多粒。一些 卵为不育卵用来喂食工蚁和幼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蚁,受 精卵可发育成不育的雌虫(工蚁)和有翅的生殖蚁。蚁后还 通过释放外激素来调控工蚁的行为。
33
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台湾报道的有 3种饵剂和6种接触性药剂(见下表)。
赐诺杀 (spinosyns)(多杀菌素) 芬普尼 (fipronil) (锐劲特、氟虫腈) 百利普芬 (pyriproxyfen)(蚊蝇醚、吡丙醚)
饵剂 (Baits)
独立蚁巢处理 接触型杀虫剂 (Individual Mound TreatmentsContact Insecticides)
• 入侵红火蚁的防治相当困难。如果防治措施无法100%
将其灭绝,部分蚁群将会移到邻近的地区,且有可能
卷土重来。经过多年研究,二阶段化学药剂防治法被 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被广泛推荐使用。
•
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撒布毒饵与蚁巢处理配合使用的
方法。即:先在入侵红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约1014天后再用接触性杀虫剂单独处理蚁丘。这样反复处 理直到问题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 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
• • 1999年9-10月,台湾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入侵红火蚁。 2001年成功跨越太平洋,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及澳洲的布里斯班建立 了新的种群,对受害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
•
• • •
2004年中国大陆广东省的吴川地区发现。
2005年初香港地区发现。 广东吴川、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广西北海、南宁,湖南张家 界,福建龙岩等地区相继被发现 。 2014-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
2、繁殖
• 当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合适时便开始婚飞,在澳洲一年 四季均可婚飞。在空中交配,雄蚁完成交配后很快死亡, 雌蚁则落地寻找合适的巢址。这时的蚁后特别脆弱,只有 很小一部分(可能小于20%)能存活下来,开创一个新蚁 群。 • 在最初的24小时内她只产10-20粒卵,6-10天后这批卵 孵化。新孵化的幼虫化蛹前需经历4个龄期,12-14天, 再过9-16天,新的成虫便出现。从卵到成虫大约需要一 个月时间。在这个时候蚁后继续产卵,哪些刚羽化的工蚁 管护、扩展蚁巢并且收集食物。由于蚁后每天能产卵1500 粒,蚂蚁数量迅速增加,在12个月之后一个蚁群常常有超 过100,000的工蚁。 20
• 保育蚁然后通过交哺方式给低龄幼虫(1-3龄)和蚁后分发 消化后的蛋白质。
24
25
四、 危害
1.农业经济上的危害
• 红火蚁对于畜产业、奶业、家禽养殖业、蜂产业、农业等 都有相当严重的影响。火蚁在蚁巢受到干扰时极具攻击性,
成熟蚁巢的个体数约可达到20万至40万只个体,因此入侵 者往往会遭受大量的火蚁以螫针叮咬的攻击。大量酸性毒 液注入受攻击者体内,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 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甚至休克死 亡的危险。在一些危害严重的地区,其泥土中的蚯蚓往往 会被捕食殆尽。杂食性的红火蚁除对生态环境中土栖的动 物造成浩劫般的伤害外,也会危害农作物。它们取食作物 (大豆、土豆、玉米等)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 系,对于作物的生长与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
8
二、红火蚁的形态学特征(续)
• 美国有4种本地火蚁,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和南部火蚁S. xyloni McCook最为常见,入侵 红火蚁进入德州后大量地取代本地种,引起人们的广泛 关注。
• 我国有3种火蚁属种类,猎食火蚁 Solenopsis
indagatrix与知本火蚁 S. tipuna 为两种本土产的火蚁种 类,但这两种的体型小(< 2.2cm),族群个体有限,且无
26
2005年美国估计
27
28
2、公共设施上的危害
• 常常入侵公共设施及居家附近的电器设备,如电
表、变电箱、电话交换机机箱、交通信号箱、电
缆线箱、机场跑道灯箱等,造成电线短路或设施
故障,据统计在美国入侵红火蚁对于相关电器设 施的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就高达数千万美元。
29
3、公共卫生上的威胁
• 当蚁巢受到外力干扰时,入侵红火蚁则会随时迅速的
30
31
五、防治
1、检疫与监控
为防范红火蚁的入侵和扩散,美国、澳洲、新西兰等国均加
强了对该虫的检疫与监控。美国于1958年专门颁布了《联邦
红火蚁检疫法》(Callcott, 1996)。澳大利亚对《2002年 植物保护法》进行修正,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红火蚁检疫措施。
如当转运高危险物品时必须向对方提供检疫证,动用1立方
区的农业与环境卫生带来严重问题和巨大的经济
损失,每年估计损失约60亿美元以上,美国用于 红火蚁的化学防治费用每年需60-120亿美元;
3
虽然美国其它未被入侵的州及全世界各国皆极力
防范入侵火蚁的侵入,但因交通便利且世界贸易全
球化的趋势快速发展,防堵火蚁向外扩散的策略显
得力不从心,红火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18
• 红火蚁的一个族群由5种类型的蚂蚁组成-蚁后、工蚁、兵蚁、
• 工蚁:突出特点是体长变化很大,一个蚁巢内的成熟工 蚁体长可从2-6mm。工蚁可活2-3个月。工蚁的功能由其 龄期、大小和蚁巢的需要决定。新羽化的工蚁担当保育 员和喂食蚁后和巢内其他成员,随着年龄增长,其角色
转为维护、清洁和保卫蚁巢,最老的工蚁则是兵蚁。
4
5
分类地位
• • • • • •
红火蚁Solenopsis indagatrix Buren, 膜翅目Hymenoptera, 蚁科Formicidae, 家蚁亚科Myrmicinae, 火蚁族Solenopsidini, 火蚁属Solenopsis。
6
二、红火蚁的形态学特征
• 头和身体的颜色为铜棕色,腹部的颜色较深;体型很小, 在一个蚁巢内个体大小相差悬殊,从3-6毫米不等,这是 红火蚁的一个显著特点。 • 有明显的攻击性,这种行为在蚁巢附近特别明显。
3、蚁巢
• 红火蚁巢穴为泥巢或者小土丘,高达30cm。小丘可呈
显多种形状和尺寸。小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没有明
显的入口或者出口。蚂蚁通过从蚁巢向外发散的地下 隧道进入并且离开小丘。这些隧道可达10米长,甚至30
米以上。蚁巢也能在地上的木材、岩石或者其他材料
下建造。对电力有一定的偏好,蚁巢常在电力系统周 围的建筑物和设备里发现。
10
3、无前伸腹节齿
A. 无前伸腹节齿 (RIFA)
B. 前伸腹节齿明显
11
• 4. RIFA具有明显的复眼,由数十个小眼组成。(相近 的猎食火蚁 Solenopsis indagatrix与知本火蚁 S.
tipuna 仅由数个小眼组成。)
猎食火蚁
红火蚁
南部火蚁
12
5、唇基中齿明显;6、兵蚁头部比例较小,7、后头 部平顺无凹陷;8、兵蚁大颚内缘有明显小齿
兵蚁亚品级,不具威胁性。另一种热带火蚁 S.
geminata ,体型大小与入侵红火蚁相似,也有兵蚁品级, 虽也具明显攻击性,但族群数量相对于入侵红火蚁则较
少,威胁也较小,不易引起过敏性伤害。
9
1、中躯与腹部间有2个明显结节
2、触角10节,锤节部份由2节组成 、明显彭大
分类 火蚁属 大头家蚁属 拟大头家蚁属 触角节数 10 12 11 锤节节数 2 3或4 2
入侵红火蚁唇基中齿明显;热带火蚁无唇基中齿
入侵红火蚁头部比例较 小,后头部平顺无凹陷
热带火蚁头部比例较大, 后头部凹陷明显
13
9、大小
入侵红火蚁 (RIFA) 与热带火蚁 (TFA) 的工蚁 (W) 与兵蚁 (S)
14
15
10、蚁丘
• 蚁丘也可作为快速鉴定入侵红火蚁的方法之一。入侵红火 蚁是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会以土壤堆出 高约10-30cm的蚁丘,甚至可达60cm,底部30-50cm。小丘 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没有明显的入口或出口。其他种类的 蚁丘不会高出地面10cm。但是,入侵红火蚁族群在成熟前 的蚁丘并不明显,容易与其它种蚂蚁的蚁巢混淆。
米以上的土层前必须经相关部门检查,红火蚁控制区高危险 物品转运前必须经农业部认可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等。同时, 农业部采取了一项更为主动的措施,对防治区周围3公里以 内的缓冲区(监控区)进行拉网式检查。昆士兰州则利用数 学模型技术和卫星成像技术帮助查找红火蚁栖息地(澳大利 亚昆士兰州红火蚁网)。
32
2. 化学防治
攻击,工蚁会以大颚紧咬着皮肤,且利用其无倒钩的 螫针连续针刺7至8次,并将毒囊中大量的毒液注入, 毒液中有高浓度的毒性物质,立即会引发剧烈的灼热 感,此种灼热与痒的感觉将持续1小时以上,4小时后 在被螫处将会形成白色脓泡,若浓泡破损,则常常容 易引起细菌性的二次感染。0.6%到6%的被叮者会出 现过敏症状,因叮咬后的过敏反应而死亡的病例有80 多例。红火蚁危害区每年有50%的居民被叮咬,这无 疑已成为公共健康的一大公害,而且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