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初探
尹庄镇中心小学僧晓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学科学课堂已经走向了以探究为主的时代,如今的科学教学,“探究”一词既作为一种新理念被逐渐接受,更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广博实践。
然而与此同时,探究行为在课堂上也呈现出另一种现象:学生探究的目的不明确,探究活动表面热烈实则无序、无意,面对教学难点探究学习难以突破,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提高等等。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行为有目的、有意义、有方法、有积淀呢?我觉得可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引导,让“探究式”实践活动有的放矢。
1、引导观察,教会学生探究的习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观察是思维的窗口。
人从外界获取信息的90%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
《课标》中也指出“科学教学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进行探究,要通过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探究习惯,更可以确凿的找到探究的切口,提高探究的效率。
在一些国家的科学课教学中甚至要求学生用80%的时间进行观察,可以说观察对于探究至关严重。
指导学生观察,很严重的是平时观察习惯的养成,而这种习惯是很难通过说教的方式实现的,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在详尽观察时,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观察,防止因过度奇怪和兴奋而造成的盲目。
如在《热的传递》一课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木屑在液体中的运动轨迹。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引导不当,学生就会侧重去观察酒精灯火焰和烧杯壁上的气泡,从而失去观察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察,还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一些实验的观察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看”,有的时候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例外的观察类型选准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测太阳的高度变化,就合宜直接去“看”,而需要通过太阳高度测量器或者时节日晷来进行间接观测。
一般来说观察动态变化的事物,要通
过不变观察范围并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而观察静态或比较分散的事物,则可按空间顺序来进行观察。
2、引导质疑,注重学生探究的实质
质疑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疑问,而不能理解为“说出老师所预设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开阔,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想象。
对那些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和能够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肯定,及时鼓励,即便他们所提的问题并无探究的价值,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表扬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在《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就曾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敲击音钹会振动,而敲击桌子不会震动呢?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振动的性质”,虽然不是探究的重点,但如果正确解释清晰,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所以我就在课堂中随机生成,解释了当中的原因。
当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些可以不现场解决,但要在必要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探究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需要在引导他们充分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提出的问题随意性就会很大,问题的价值就会降低。
二、正确定位,让“探究式”课堂教学回归理性。
探究从探究行为的深入程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分可以分为“引导性探究”、“指导性探究”和“自主性探究”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有时会把探究简单的理解为“自主性探究”,这就会造成课堂探究层次定位的偏失,使得探究的要求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造成探究活动流于形式的情况。
在中低年级,学生“自主性探究”的能力还不强,要想让学生探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指导工作,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定位,盲目放任会欲速而不达。
如在三年级上学期《纸》一课的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本课教参后的《参考教学案例》中,要求“学生自主研究贯彻始终”,但是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不够一学期的学生,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探究序列表》的总体要求,他们的探究性水平应该在引导性探究的初级阶段,而引导性探究相对指导性探究、自主性探究又处在一个处级阶段,这个年
龄段的学生从能力上很难做到完全的自主性探究。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对学生在本节课上探究水平的培养与应用,只能定位在引导性探究的层面上。
当然,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一些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合适的给他们一些解放的空间也是未尝不可的。
三、及时调控,让“探究式”学习意识生根发芽。
知识可以积淀,技能可以烂熟,“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也需要不断磨练,才能不断达到新的科学探究高度。
这就需要教师做“探究式”学习的有心人,每一次探究过后,除了对探究对象进行分析之外,还需要对“探究式”学习本身进行反思与调控。
1、平衡角色,人人都是探究的主人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他们往往会担任探究活动的“主角”,而另一些性格内敛,不喜欢动手操作,他们就会成为探究活动的“陪角”,长期下去,后者就会逐渐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兴趣,使得探究活动成为少数学生活跃的舞台。
因此,在实际探究中,我们要特别关心那些不爱表现、不善言词的学生,给他们充分的鼓励,让他们找到探究的信心。
在分组时,要注意人员的搭配,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空间。
实验过后,还可以个别交流谈话,及时表扬他们,提升他们的信心和兴趣。
2、及时总结,课课都有探究的经验
每一次探究过后,作为教师要根据探究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及时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探究的难度,调整引导的方向,这样才能不断形成探究性学习的经验,,让学生更好的组织和参与探究,使课堂探究的起点更高,效果更实。
在课堂中,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探究行为的得失,让学生自查原因,不断改进,从而让探究性学习内化一种学习科学的意识。
在科学课堂中,探究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我们正确定位,合理引导,及时调控,不断总结,就会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过程的欢乐,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