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生态自然观
▲ ▲
2013-3-2
人依赖于自然。 (受动性) 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动性)
3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k
天然自然-----人类尚未认识的和 仅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 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 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它打上了人 类的印记,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如:农牧业、工业生产对自然界的影响 和变革。
深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预测性;加 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2013-3-2 40
可持续发展战略
▲
制定的标志: “环境与发展会议”发布:
《 21世纪议程》 (1992)
▲
根本战略: 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
2013-3-2
41
我 国 发 布 《 中 国 21 世 纪 议 程 》 (199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
提升出来一样”。
2013-3-2 36
⑶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应兼顾人类实践活动的近期目标与 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2013-3-2
37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⑴ 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公平) ⑵ 持续性原则(人类发展与环境的
承载力相适应)
⑶ 共同性原则(全球联合行动)
2013-3-2 4
辨析: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答:错 虽然它们都是自然,但是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 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则是人类活动 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刻地打上了人类 活动的印记。
2013-3-2
5
2013-3-2
6
2013-3-2
7
第2节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k
2013-3-2
38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⑴ 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分清责 任、义务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重心。 ⑵ 建立生态发展新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产业。
2013-3-2 39
⑶ 合理地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
——利、弊交织。
依靠科技进步(新技术革命),
2013-3-2
12
建国后三次资源大破坏
(1)发生在“大跃进”时期
(2)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3)“文化大革命”之后
2013-3-2
13
(三)环境问题
1、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2个方面: (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物质来源; (2)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 种作用。 2、全球性的经济问题 1750年出现的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 问题
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 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2013-3-2 31
⑵ 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只追求经济发展、牺牲环境(传统观点)
→ 为保护环境而限制发展(技术悲观
论) → 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
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方面,意味着
社会的变革。
2013-3-2 32
应辩证地认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的关系
(一)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回顾 从数量上看: 1800 1930 1960 1975 1987 1999 年 10 20 30 40 50 60 亿 从分布上看: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2013-3-2
8
2、人口过快增长将带来一系列影响
粮食供给不足 就业问题严重 人民生活贫困化 妨碍人力资本形成 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第3节 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
20世纪60年代起,有学者发出警告。
▲
“罗马俱乐部”发表
《增长的极限》(1972)
2013-3-2
24
发出警告,提出使人口、资源消耗、 环境污染、工业产值等实现“零增长” 的限制性意见。(技术悲观论)
反对意见认为:正在兴起的新技术 革命能拯救人类
2013-3-2
20
▲
生态失调: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
★
恩格斯: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 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013-3-2 21
产生生存危机的实践和认识原因
▲
传统的生产、消费、经济发展模式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追求高额利润、 过度消费(部分人),资源型、粗放型
(卡恩、托夫勒等,技术乐观论)
2013-3-2
25
——以上两种观点都值得借鉴;但是 其主要缺陷是“科技决定论” ——片 面强调自然因素和科技因素,缺少对 社会因素的考察。
▲
“人类环境会议”(1972)
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但是
-3-2 26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把伦理原 则扩展到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上。把人 类看作自然界的普通成员,认为道德关 怀的对象是所有存在物。 “动物解放/权利论”、“ 生物中心 论”、 “生态中心论(自然中心 论)”等。
:自然因素受社会因素制约。
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及其他人际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制约作用。
2013-3-2 33
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协调与人和人
的关系不协调密切相关。
应推动社会变革,改善人和人的 关系;应加强生产的计划性。
2013-3-2
34
恩格斯:
第3 讲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
2013-3-2 1
问题与思考:
人类当前面临环境危机
⒈ 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是什么?
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 思想观念的错误?
⒉ 人类如何走出危机?
2013-3-2 2
第1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对象性关系
实践使人与自然分化为主体与客体: 主体能认识、改造客体。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2013-3-2 47
2013-3-2
14
现在依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耕地锐减,目前人均耕地已不足1.2亩,远远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
水资源紧缺,原本缺水的北方,用水日趋紧缺,京津 一带缺水尤其严重——“南水北调工程”; 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大幅度 下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加速;
铁矿、石油、天然气等支柱性矿产将短缺。
2013-3-2
45
存在的问题
美国 不签署《京都议定书》, 拒绝设定解决某些可持续发展问题 的时间表。
2013-3-2
46
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环境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和人类环境 环境与健康 二、机体生态平衡及现代健康观 机体生态平衡 现代健康观 影响健康的因素
2013-3-2
29
▲
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内涵
⑴ 应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应辩证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
作用:人既在自然界中起着主导的作 用,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是能动性 和受动性的统一。
2013-3-2
30
恩格斯: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 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
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2002年9月2日开幕式 2002年9月4日晚闭幕式 五大议题: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能源。 通过两份重要文件:《执行计划》和作为政治宣言的 《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2013-3-2
44
与十年前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 《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比较
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更加明确并设立 了相应的时间表: 2015年前 2010年前 2005年开始
2013-3-2
17
3、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
(1)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随社会 经济发展而增大; (2)人类承受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强; (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3-3-2
18
4、依靠科学技术减轻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破坏作用,不仅在 于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 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可能导致 整个经济系统功能的衰退、社会结 构的破坏甚至社会动荡。 减灾意味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依靠科学技术是减轻自然灾害 的基本途径。
2013-3-2
19
辨析:工业革命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 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加,人 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 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 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 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与 自然的对立。
15
2013-3-2
(四)自然灾害与减灾
1、自然灾害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
广义:包括突发性的和缓变性的自然灾害; 狭义:仅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洪涝、干旱、热带气旋、低温冷 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 火灾、农林病虫草鼠害……
2013-3-2
16
2、自然灾害系统的关联性
(1)不同地域自然灾害 的因果关联性 (2)同一地域自然灾害的生成关联性 (3)一次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生 成关联性 (4)缓变性的环境灾害与突发性自然灾害 的关联性 (5)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 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
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
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
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
2013-3-2 35
“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 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 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