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力学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其所受重力大于其所受阻力B.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受到踢力和重力的作用C.人推车向前运动,人对车有作用力,车对人也有作用力D.正在上升的氢气球不受重力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详解】A、由于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竖直下落,所以其受到的重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故A错误。
B、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因为这时脚已与足球脱离,所以足球不会受到踢力的作用,但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故B错误。
C、人推车向前运动,人对车有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车对人也有作用力,故C正确;D、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所以正在上升的氢气球仍受重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实验不能在太空舱中失重环境下进行的是()A. 测量平均速度B. 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C. 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D. 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 B【解析】【解答】A.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所以只要测量出距离和时间,是可以求出平均速度的,A不符合题意;B. 液体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在太空中液体不会产生压强,不能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B符合题意;C. 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是否重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C不符合题意;D.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力的基本特征,与是否受到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进行探究,D不符合题意;【分析】液体由于重力,对液体内部有压强,在失去重力的作用时不能再进行实验.3.杂技演员站在楼梯上处于静止状态,人没与墙面接触,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如图。
则人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 B【解析】【解答】杂技演员站在楼梯上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画力的示意图的一般步骤为:一画简图二定点,三画线,四画尖,五把力的符号标尖边.4.阅兵仪式中,检阅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 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 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D. 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答案】 C【解析】【解答】A.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A不符合题意;B.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相互作用力,B不符合题意;C.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D.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D符合题意。
【分析】A、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B、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是相等的,而且方向是相反的;C、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D、物体处于平衡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5.如图所示,厦门公共自行车绿色标志由人、自行车和道路三个元素组成,寓意绿色出行.关于人在水平路面上骑车时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路面受到人的压力B. 人受到路面的支持力C. 自行车受到路面的支持力D. 人和自行车都受到路面的摩擦力【答案】C【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路面受到压力是自行车施加的,A不符合题意;人受到的支持力是自行车施加的,B不符合题意;自行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符合题意;人受到的摩擦力是自行车施加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6.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完全相同的四根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的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所示,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甲乙丙丁A. L甲=L乙=L丙=L丁B. L乙=L丁<L甲=L丙C. L甲=L乙<L丙=L丁D. L丁<L乙<L甲<L丙【答案】 B【解析】【解答】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而图甲和丙都是让弹簧伸长的,图乙和图丁都是让弹簧压缩的,图甲和图丙上的作用力相同,故伸长量相同,图乙和图丁的作用力相同,故压缩量相同,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分析】图甲虽然看上去只有一个拉力,实际上另一个拉力是墙,所以与丙的作用效果相同,同理,图乙和图丁的作用力相同。
7.某弹簧的一端受到100N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100N的拉力的作用,那么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A. 200NB. 100NC. 0ND. 无法确定【答案】 B【解析】【解答】弹簧测力计两端沿水平方向各施加100N的拉力,两个拉力在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所以是一对平衡力。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以弹簧测力计挂钩一端所受的拉力(100N)为准,所以,其示数是100N。
故答案为:B【分析】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作用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的力。
8.如图是2009年6月30日,醉酒超速驾车造成5死4伤的事故车辆,事故后严重变形.汽车变形说明()A. 汽车受重力的作用B.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C. 汽车没有受到摩擦力作用D.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答案】 B【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会发生水平方向的碰撞事故.(3)只要两个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运动趋势时,存在摩擦力.(4)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需要的是物体的惯性.【解答】A、汽车受到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是水平方向的.不符合题意.B、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的两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改变了汽车的形状,所以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符合题意.C、汽车地面上运动时和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力.不符合题意.D、维持物体的运动的是物体的惯性,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力.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1)掌握力的作用效果.(2)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掌握摩擦力发生的条件.(4)掌握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9.某弹簧秤中的弹簧断掉了一小段,如果重新安装并调零以后继续使用,测量值与原来的测量值相比较()A. 测量值偏大B. 测量值保持不变C. 测量值偏小D. 前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答案】C【解析】【解答】弹簧变短后其劲度系数会增大,在拉力相同时,弹簧的伸长变短,如果继续使用原来的刻度盘,必然会使测量值偏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同一只弹簧在变短了之后,它的劲度系数会增大,在同样拉力时其伸长量会变小,这样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结果。
10.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某同学在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时,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 ,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弹簧所受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的图线可能是下图所示图线中的哪一个()A. B. C. D.【答案】C【解析】【解答】实验中用横轴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 ,纵轴表示弹簧的拉力F(即所挂重物的重力大小);弹簧平放时测量自然长度,此时弹簧伸长量为0cm;当竖直悬挂时,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弹簧会有一段伸长量,但此时所挂重物的重力为0N (即:F=0N);因为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综合上述分析四个图像中只有选项C符合;故选C。
【分析】弄清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并能综合分析拉力F与伸长量△L的关系.需要注意弹簧的平放与竖直放对横纵坐标的影响。
11.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到水中,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减小值相同.由此可以判断()A. 两物体受的浮力一定相同B. 两个物体一定是等重的C. 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相同的D. 两个物体一定处在液体中相同深度【答案】 A【解析】【解答】∵物体都浸没在水中,∴F浮=G-F′,即两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A项正确;因为只知道物体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据F浮=G-F′所以不能确定物体受重力.浸没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关系,B.C项错;浸没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所处的深度无关,D项错.故选A.分析物体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减少的示数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减小的示数相同说明受到的浮力相同.12.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
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B. 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C. 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悬浮在水中D. 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答案】C【解析】【解答】A B. 由图可知:甲物体的密度ρa=2×103kg/m3,乙物体的密度ρb=×103kg/m3.由于ρ水=1×103kg/m3,则ρa>ρ水>ρb,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将物体甲、乙放入水中,甲一定是沉入水底,乙一定是漂浮在水,AB不符合题意;C. 当将质量相等的甲、乙物体捆在一起时,重力G2=2mg;由ρ=可得体积分别为:V a=,Vb=,两物体浸没时所受浮力F2=ρ水gV a+ρ水gV b=ρ水g +ρ水g =1×103kg/m3×g× +1×103kg/m3×g× =0.5mg+1.5mg=2mg,则F2=G2,所以,物体会悬浮,C符合题意;D. 当将体积相等的a、b捆在一起后,设体积为V,则所两物体的重力G1=ρa gV+ρb gV=2×103kg/m3×gV+ ×103kg/m3×gV= ×103kg/m3×gV,两物体所受浮力F1=ρ水g2V=2×103kg/m3×gV.则G1>F,所以两物体会沉入水底;D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