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值得分析、讨论、研究的问题,什么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育社会学家是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们使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资料?怎样对数据作出解释的?我们将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常用方法。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研究方法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哲学方法论(理论指导层次):1、历史唯物论中的三个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
2、研究教育应该遵循四个原则:●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第二个层次:即学科的方法论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它涉及教育社会学如何发现并合理解释各种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
第三个层次:即具体方法论它涉及以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获取与分析教育事实资料的问题,包括各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如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方法论的第二层次)“范式”某一学科共同体所公认的一些不同的模型方法与解答方式,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解释。
1、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1)实证研究范式实证范式的核心是“唯科学主义”。
其精神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社会现象(教育事实)与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一的,都属于“客观事实”,故可以根据自然规律予以解释;②不盲从任何权威;③推崇“价值中立”;④不满足于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解释,一切推论都要由事实来检验。
实证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①注重事实判断(推崇客观资料)、反对价值分析,这是实证范式最根本的特征;价值中立,完全客观。
②注重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地得出结论;③强调定量分析,反对定性分析。
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
教育社会学家主要进行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第一类是描述性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弄清在何时、何地、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升学率调查、逃学率调查、自杀率调查。
第二类是解释性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为什么城乡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差异?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为什么人们要上私立学校?【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推理划分为3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
】(2)人文研究范式:与实证研究相反实证研究科学主义的倾向,要求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的做法二战以后受到了批评。
使社会现象简单化,非人性化。
人文主义方法论受到了重视。
“人文研究范式”基本特征:①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②注重解释性地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原始记录——理论解释。
)③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教育社会学家也接受了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与过程,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2、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根据不同的理论学派来划分的研究范式有3种:①功能范式:经典代表人物是涂尔干、杜威、帕森斯和默顿等。
基本观点:●强调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
●社会因为价值共识而整合●系统以和谐运行为主,变迁是因为外部力量干扰了系统内部的平稳运行。
功能理论适合研究作为系统的学校组织。
②冲突范式: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有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鲍尔斯、吉尔斯的“社会再生产论”,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论”,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的“反学校文化论”等。
●个体和群体存在目标取向差别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冲突和斗争的普遍性●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稳定是暂时的,因为冲突存在●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强制的方式:镇压、收买、维持合法权威。
③互动范式。
偏向于社会心理学的微观研究,注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而不研究社会结构。
人们也称之为“微观社会学”或者“解释论”。
因为它更加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
强调研究学校中的人际互动、研究学校中个体的行为。
人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如何交往?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不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不用语言文字。
二者的主要差别: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为了解答教育领域的问题,所以,需要依靠科学的程序与方法。
科学是建立在逻辑与观察两大基础上的。
理论——是用于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
研究——是用于处理观察方面的问题,提供事物或者现象的的事实资料,并且提供证明与检验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程序与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理论与方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中的逻辑模型,被称为“科学环”。
59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分别需要经过五种知识的循环:“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得到新的理论)”。
这个研究过程:从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到新的理论,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
这一模型是表明了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
这是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研究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
(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体现:一是课题选择,二是资料收集,三是结论形式。
第一个环节属于提出问题,后两个环节属于解决问题。
1、选择课题:选题途径:途径之一:来自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途径之二:来自讨论或启发。
途径之三:来自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现象。
途径之四:来自对原有理论的质疑.即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重点。
总体而言,选题必须根据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自身优势这三条原则来进行。
2、课题的操作化把课题中的概念变成可以测量的变量,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变成可以检验的命题。
(1)变量的操作化:●变量的界定;课题名称中的概念是初始概念,这些概念必须是变成经过定义的变量,否则无法操作。
题目:“班级分层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题目:“现代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班级分层”、“学生社会化”就是初始概念。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叫做“班级分层”?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学生社会化”?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必须进行操作性定义。
(可以是本研究自己的界定;可以是引用他人的观点。
)“家庭”是初始概念,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
本研究中的家庭是什么含义:“有孩子的家庭”还是“核心家庭”……●从变量中引申出指标项;63有些变量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观察时就需要引申为几个指标,再用这些指标来收集资料。
“学习成绩”的概念可以直接用于收集资料。
比如“教师地位”,可以引申为多方面,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专业地位……每个方面再可以分几个指标。
“学习态度”也是抽象的,必须分解成几个指标。
变量的测量:第一,要明确分析单位;指群体、组织、个人。
“学校的组织结构与效率研究”——分析单位是组织;“校长与学校质量的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个人;“某区人口文化分层研究”——分析单位是群体。
第二,确定测量的角度;“人们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态度研究”可以测量的角度:是否赞成、赞成与不赞成的比重、赞成与不赞成的两种态度的程度、现行高考制度是否合理、人们对此的意见、建议是什么……第三,确定变量的差异范围;对变量的取值范围要合理。
64学历范围、收入范围、态度范围(喜欢、支持的程度范围)第四,确定测量的精确度;“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研究”,大学生家庭背景怎么划分:农村与城市;还是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平原农村、山村……;一般细致的分类比粗分好。
第五,要注意测量的效度与信度;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致性。
内在信度——在相同条件下,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第二遍与第一遍是否一致。
外在信度——能否被重复研究。
效度: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推广的范围。
“对教师在职进修的兴趣研究”。
调查了6个人,结论:教师都对在职进修不感兴趣。
第六,要注意测量的误差。
误差的原因:工作性误差——概念界定不清楚、指标模糊、提问不当、备选答案有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发牢骚的次数”来测量是否准确?代表性误差——调查单位与总体的差别。
使用一部分部分来推断总体的现象的误差。
(2)命题的操作化:变量分析的重点: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事实的研究,是通过对变量关系的陈述进行的。
所以,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而且,更加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大学教育机会不均的原因”。
教育机会不均——因变量;可能性的原因——自变量。
当结果(因变量)已经知道,研究重点是寻找原因(自变量)。
研究的重点是大学教育机会为什么会不均,寻找不均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上重点中学?”上重点中学是结果,原因是什么?需要研究的问题。
反过来,自变量已知,则应该找到因变量(结果)。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有时,两个变量都是研究的重点。
“受高等教育与不受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研究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学习压力与学业失败”二者互为因果。
此时无论是自变量或因变量都是分析的重点。
“名牌大学毕业生赚钱更多吗?”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对人们后来的生活的影响。
大学排名与毕业生收入二者相关性。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661、概念的建构方法。
所谓建构的概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界定与引入的科学语言。
描述与解释特定的教育事实,都需要用两类词汇来构成句子。
第一类词汇:逻辑词汇,即联结词汇,没有具体的对象。
和、所有、一些、或者……第二类词汇:指涉词汇,所指的事物:学生、老师、学校、班级……师生比例,课堂秩序,动机、态度,舆论……概念经过建构,就成为了变量。
概念的建构有四种途径:一是从日常词汇中“引进”。
“团伙”、“帮”。
“青少年中的团伙犯罪研究”二是从其他学科中“移植”。
“参照系”是物理学的概念。
“社会价值参照系的研究”社会价值参照系分类:血缘参照系、等级参照系、官本位参照系、金钱参照系。
三是独立地“创造”。
(研究者现在经常使用这个途径)首次提出一个概念。
创造性地建构概念: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四是从他人文献中“吸收”。
(常用的途径)一是从历史的传统中吸收,二是从与国外研究的比较中吸收。
2、命题的建构方法。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或更多概念关系的描述。
命题的建构则是指导对概念关系(变量关系)的界定方法。
涉及两种情形:一是对研究中出现不同数量的变量时如何进行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界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赚钱更多吗”二是对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