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2分,24,共计48分)1. 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

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 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 . 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C . 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 . 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2. 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

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A . 最先废除了分封制B . 亟须进行官制改革C . 郡县制推行的原因D . 君权受到权臣制约3.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A .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 .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 .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 .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4. 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

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 . 传达行政命令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 防止地方割据D . 扩大国家的疆域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出处“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

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 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B . 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 .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 . 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6.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

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

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A .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B .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C .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D .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7. 梭伦在当选首席执政官后曾说:“在雅典做不过一日的僭主,然后我被剥皮,我的后代被消灭。

”此言论反映出当时雅典()A . 民主秩序得到拥护B .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C . 特权阶层基本消亡D . 民众仇视统治阶层8. 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B .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 .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D .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9. 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

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

这反映出古罗马法()A . 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B . 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C . 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D . 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10. 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

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予(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入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

”此建议的目的是()A . 剥夺国王的行政权B . 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C . 重新分配议会席位D . 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11. 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

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

这些做法()A . 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B . 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C . 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D . 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12. 在美国制宪过程中,一些州代表说:“我们从来不是独立的州,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州(独立)与它们的支持者在其主权思想中过于沉迷了。

”这些代表()A . 主张州与联邦分享权力B . 呼吁州权高于联邦权力C . 强调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 . 认识到联邦制的局限性1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

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

这说明()A . 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B . 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C . 一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D . 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14.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

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A .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B .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C . 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D . 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15.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

这反映了德意志()A . 国家统一尚待时日B . 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C . 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D . 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1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政府的特殊国情;当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

据此可知A . 西方挑战清朝统治的合法性B . 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 . 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 . 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17. 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

西尔的报告()A . 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B . 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C . 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D . 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18.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

”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A .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B . 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C . 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D . 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19. 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

”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A . 国民革命时期B . 五四运动时期C . 辛亥革命时期D . 抗日战争时期20. 下图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粮秣兑换券》,图片中有“蒋中正印、周恩来印、中华民国十五年印”等内容,从图片可以推理出的正确信息是()A . 武汉南京已被北伐军队攻占B . 黄埔军校粮秣实行统筹供应C . 上海已出现职业化军事学校D . 国共共同掌握政府经济命脉21. 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A . 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 . 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C . 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D . 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22.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这些改动的前提是()A .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B .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C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

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B .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C .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D .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24.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

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

“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B .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C .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D .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

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

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

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

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

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

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

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

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

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

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材料二:1696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