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研究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病人来源于2012年2月~2012年8月在成都市某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 42~83岁,平均(64 21 ±3 24)岁。患者均右利手。除20例过去有脑卒中病史外(已治愈),其余均为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均有突发一侧肢体麻 木、无力等中风症状,均经头颅 CT或 MRI 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所有患者无精神病家族史及既往精神病史。 1 2诊断标准: 脑梗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1 3检查量表:抑郁障碍的测查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最好加注信效度出处文献)。测查时间于病人入院后1周内,如病 人有意识障碍,在意识恢复后1周内进行。检查由有经验的神经心理人员进行测试。检查前向患者讲清楚检查方法和各项含义,以取得患者的 合作。检查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法,检查后评分标准为:HAMD≥20分为轻度抑郁,≥29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2]。 1 4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关联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结果 2 1抑郁发生情况及HAMD评分:200例脑梗死HAMD评分总分平均16 58±7 42。HAMD总分≥20分有84例,即本组抑郁症发生率为 42 0%。轻度抑郁31例(36 90%),中度抑郁45例(53 58%),重度抑郁8例(9 52%)。本组病例轻中度抑郁共76例(90 48%),即以轻、中度抑 郁为主。 2 2抑郁与性别的关系:84例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中男性38例(45 24%),女性46例(54 76%),男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2 3抑郁与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的关系:<50岁10/12(83 33%),50~65岁21/80(26 25%),>65岁53/108(49 07%)。性格内向 69/128(53 90%),外向15/72(20 83%)。文化程度:文盲16/21(76 19%),小学41/81(50 62%),初中19/52(36 53%),高中7/34(20 59%),大 学1/12(8 33%)。 2 4抑郁与大脑损害部位的关系见表1。 表1抑郁与大脑损害部位的关系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8~380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26 [3]Robinson RG,Boston JD,Starkstein SE,et parison of mania and depression after brain injury:causal factors.AM J Psychiatry 1998,145:172 178
[4]M Asrom,R Adolfsson and K Asplund.Major longitudinal study.Stroke 1993,24:976 982
重后果,其严重妨碍神经功能恢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增加医疗费用的开支,甚至有自杀倾向。PCID的危害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 注。现将成都市某医院2012年2月~2012年8月收治200例的脑梗死患者PCID 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观察其发生与性别、年龄、性格、文化 程度、病灶部位、脑梗死次数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3讨论 抑郁症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烦燥、缺乏主动性及全身疲劳等症状。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 率各家报告各异,Robinson报告[3]急性脑梗死后发现抑郁的发生率为 47 %。Astrom 报告[4]3月内发生率为31%,1年为16%,2年为 19%,3年为29%。丁关庆报告[5]中风后抑郁发生率为31 2%。总的发生率在20%~65%之间。发生率的差别与观察对象选择标准、脑梗 死后病残程度不同、研究者所用抑郁量表及判断标准的尚未统一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生率为42%,以轻、中度抑郁为主,与文献报告 相近[6]。 PCID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一为“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即可能与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有 关,因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一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及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病灶累及以上部位时,可影响区 域内的5一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使去甲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含量下降而导致抑郁;二为“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家庭、 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前者似乎可说明急性期PCID的发生,而后者对说明恢复期病人的发病有一定依据。 综上所述,年龄大、病情重、性格内向、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与家人不和、病灶在左侧半球的脑梗死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 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性格、病变部位等因素是不可干预的, 而病情、心理社会因素是可干预的,及早有效治疗, 可减轻病情,动员社 会、家人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进而降低抑郁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从表1可以看出左侧大脑半球病变发生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大脑半球病变(P<0 01),其中基底节区、额叶病变脑梗 死后抑郁的发生率最高;
2 5抑郁与脑梗死发生次数的关系:反复发生脑梗死病人HAMD总平均分为20 54±5 71,首次发病病人 13 47±6 13(t=2 614,P<0 05)。说明反复发生脑梗死较首次脑梗死易发生PCID。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4-03-25T16:42:44.35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作者: 苏理成 [导读]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致残率较高。
苏理成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 脑梗死; 汉密顿抑郁量表;脑梗死后抑郁症;多源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 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 8999(2013)12 0185 01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致残率较高。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是脑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PCID可能导致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