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皇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1.C解析: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
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
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
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
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
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2.D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
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
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
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
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A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
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
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4.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4.B解析: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
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
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
秦朝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
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
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5.《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A.党项B.蒙古C.契丹D.女真5.C解析:这道题考查古文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简单。
材料中已经告诉了“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对应教材学习的契丹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
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
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
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只有契丹是根据地域设置南北面官。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6.D解析: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削夺中央统兵大将的兵权,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策略,还把统兵和调兵权分开,军事行动中实行“将从中御”,给带兵打仗的大将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
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斗中处于劣势。
地方派知州管理,枢密院长官也由文官担任,提高了文官的地位。
实行募兵制,当兵成为职业,政府需要供养数额庞大的军队,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B.设置行省C.统一蒙古D.开凿运河7.C解析: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元朝建立后设置行省,加强对广大统治区域的管理。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
元朝建立后,为了将南方的财赋转运至北方,重新开通了大运河。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8.《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8.B解析: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
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
行省集军政大权,行政效率较高。
因此,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
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握财政赋税的机构。
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吐蕃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9.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表格能够说明(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9.A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
非农业税收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税收。
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大量销售,瓷器大量出口,直接增加了商税的收入。
故正确答案选A项。
北宋出现纸币,但同时铸币量也较前代增加,还有金银等在市场流通。
元朝时纸币才是国家发行的主币。
农村契约租佃关系说明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人身束缚减轻。
榷场贸易是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通过互市交换地区特产。
表中看不出使用货币的情况,也看不出人身依附关系的状态,也没有明确是城市贸易、边境榷场贸易还是海外贸易从而导致非农业税收的增加。
因此,排除BCD三项。
10.《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0.D解析: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
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
赋税是否沉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
南方经济发展的确推动了江南文化的进步,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1.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大量丝织品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1.D解析: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与材料提供的证据不相符。
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时发放的“公凭”是一种官方文书,说明海外贸易是受政府管理的。
排除A项。
材料中信息只提供了一名客商输入日本的货物情况,看不出“官民”“互惠”等情况,证据不足以支持B项。
朝贡贸易是政府允许随外国使节来中国的贸易,材料反映的是泉州客商的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
自西汉开始通过海路进行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丝织品及大量瓷器,反映了此时商品的外销情况。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2.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12.A解析: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考查历史时序的题目。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东魏之间。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著作。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
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13.以下图表显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运用此图表可以说明的是(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南方商业超过了北方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D.南方文化领先于北方13.A解析:户数和垦田数,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和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总体数据都超过了北方。
示意图没有涉及到商业和文化。
北宋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
南方文化发展与江南经济发展相关,北宋时朝廷就采取南北分卷的办法进行科举考试。
图示数据不能说明BCD三项。
因此,正确答案选A项。
14.下列文献中,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B.《大唐西域记》《金刚经》C.D.《梦溪笔谈》《本草纲目》14.C解析:《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亲身游历的见闻,是研究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记录的是礼佛的内容。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其中记录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药物学著作,集中医药学之大成,体现了较为科学的物种分类的思想。
故正确答案选C项。
1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15.A解析:图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见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主要由汉剧和徽剧融合而来。
杂剧融合歌唱、音乐、舞蹈、表演、道白等表演形式,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表演形式多样。
元杂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局限于宫廷生活。
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