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定WBJ-1-2001( 试行 )2001年武汉市建委关于发布《武汉市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定(试行)》的通知武建设字[2001]114号各相关管理单位,各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单位:为实现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深基坑工程设计质量,武汉市深基坑工程咨询审查专家委员会编写的《武汉市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定(试行)》业经审查,现批准为武汉市行业规定,编号为WBJ-1-2001,自 2001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由市建委设计处会同武汉市深基坑工程咨询审查专家委员会负责解释。
在执行中有何意见与建议,请函告上述部门。
武汉市建设管理委员会二00一年五月二十九日目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基本规定 (2)2.1 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应包括的内容 (2)2.2 基坑工程概况部分应明确的内容 (2)2.3 基坑周边环境状况部分应明确的内容 (3)2.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部分应明确的内容 (4)2.5 设计思路及方案比选部分应明确的内容 (4)第三章 支护结构设计 (6)3.1 一般规定 (6)3.2 悬臂式桩排 (6)3.3 锚杆 (7)3.4 内支撑 (8)3.5 地下连续墙 (9)3.6 水泥土挡墙 (10)3.7 暇锚与土钉墙 (10)第四章 地下水控制 (12)4.1 一般规定 (12)4.2 深井降水设计 (12)4.3 止水设计 (13)第五章 深基坑施工要点 (14)5.1 一般规定 (14)5.2 土方开挖 (14)5.3 应急措施 (15)第六章 基坑监测 (16)6.1 一般规定 (16)6.2 基坑监测设计 (16)6.3 基坑监测内容 (16)6.4 基坑监测资料及成果报告 (17)附录1 基坑设计图纸封面附录2 基坑概况与周边环境条件图附录3 基坑周边地层概化剖面图附录4 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附录5 桩锚支护结构图附录6 支护桩大样图附录7 喷锚支护大样图附录8 内支撑支护结构图附录9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图附录10 水泥土挡墙支护结构图附录11 降水系统平面图附录12 场区地面硬化、排水及土方开挖流程示意图附录13 监测点布置平面图附录14 监测阶段报告附录15 监测内容、中间资料、最终成果资料图表附加说明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名单第一章 总则1.1 为了实现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提高设计效率,确保设计质量,满足审查、设计、施工及监测要求,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湖北省地方标准《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1998)和其它现行相关规范、规定制订。
1.3 本规定适用于建筑及市政工程基坑设计、施工和监测文件的编制。
1.4 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工程条件和设计计算,着重反映地下结构、基础、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条件,提出设计依据和计算成果;第二部分为设计施工图。
1.5 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应力求内容完整,形式统一,文字简明,图件清晰。
施工图应符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1- 86)、《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J105-87)以及其它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规定。
1.6 所有图纸在图签中均应有设计人、校对人、审核人签字,封面应有单位法人、技术负责人签字,设计人员的执业资格及签章要求,应符合国家对执业人员的管理规定。
未签字、签章的图纸,视为元效图纸。
第二章 基本规定2.1 深基坑工程设计文件应包括的内容2.1.1 工程概况2.1.2 周边环境状况2.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1.4 设计思路及方案比选2.1.5 支护结构及地下水控制设计2.1.6 土方开挖、运输、工况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2.1.7 监测要点2.1.8 应急抢险措施2.1.9 施工图2.2 基坑工程概况部分应明确的内容2.2.1 基坑规模、周长、面积、地下室层数、开挖深度、设计基坑运营时间。
2.2.2 基础形式、工程桩桩型、直径、有效长度,底板、承台、连梁及垫层的尺寸。
2.2.3 地下结构的特殊施工要求,如后浇带的位置及施工时间,底板与承台及连梁之间留置的施工缝的允许形式等。
2.2.4 ±0.00标高、绝对标高、自然地面起算标高的相互关系对照表。
例:±0.00标高29.00m,自然地面标高27.50m。
结构物 ±0.00标高(m)自然地面起算深度(m)绝对标高(m)顶 -6.00 4.50 23.00 底板底 -6.80 5.30 22.20顶 -6.00 4.50 23.00 承台底 -8.00 6.50 20.20顶 -6.80 5.30 22.20 连梁底 -7.60 6.10 21.40顶 -7.50 6.00 21.50 电梯井底板 底 -8.50 7.00 20.50所有图纸均标注±0.00标高,并注明是否含垫层。
2.2.5 基础及地下结构物剖面图除按结构制图方法绘制外,尚应重点标注自然地面、承台、底板、连梁、电梯井等的标高。
2.2.6 基础及地下结构物平面图应标注底板底标高;当底板顶标高在不同区域有差异时应分别标注;对基坑周边开挖深度有变化的区段应有剖面图,并应标注剖切位置及剖面号。
2.3 基坑周边环境状况部分应明确的内容2.3.1 邻近建筑物的工程类别与等级、层数、结构型式、基础型式、基础埋深、建设及竣工时间、目前结构完损情况,其中对于基 坑周边房屋密集的地区,建设单位尚应对基坑周边可能受损坏的邻近建筑委托具有资质的房屋安全鉴定单位进行房屋安全鉴定。
2.3.2 邻近道路(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区间道、街巷道路)的类别与等级、交通负载量、道路结构特征、目前完损情况。
2.3.3 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的类型与等级、结构特征、埋置深度、完损情况。
2.3.4 环境平面图应重点标注与基坑之间的平面关系及尺寸;条件简单时可与地下结构平面图合并,条件复杂时应单独绘制;还应剖切剖面并保注剖切线及剖面号。
2.3.5 环境剖面图重点标注地下管线、邻近建筑物的埋设标 高、管型、管径尺寸。
2.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部分应明确的内容2.4.1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
2.4.2 与基坑有关的地层描述,包括年代、成因、岩土名称、厚度、状态等;对特殊地层如粉土层、软土层、填土层等还应重点描述其性质。
2.4.3 含水层的类型和性质,含水层的厚度及顶、底板标高,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补给与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标高及动态变化。
2.4.4 绘制基坑地层概化剖面;地层简单且分布稳定时,绘制一个概化剖面;必要时沿基坑周边按地质条件分段,各段分别绘制概化剖面;对于地层变化较大的场地,宜沿基坑周边绘制地层展示剖面图。
2.4.5 提供各有关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基坑支护设 计施工所需的有关参数如:γ、с、ψ、N、P s 、J k 、渗透系数k等。
2.5 设计思路及方案比选部分应明确的内容2.5.1 分析基础及地下结构的特征。
2.5.2 分析基坑工程地质特征,指明应重点注意的地层。
2.5.3 分析地下水特征,对一级阶地的基坑应进行渗透稳定性验算,明确需进行降水或止水控制的含水层。
2.5.4 分析基坑周边环境特征,预测基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明确需保护的邻近建筑物、管线、道路等,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5.5 结合上述分析,划分基坑安全等级;基坑周边条件差异较大者,应分段划分其安全等级,各分段可采用不同的支护方案。
2.5.6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几种可行的支护及地下水控制思 路,作简要的优缺点、适用性、经济性比较,确定支护和地下水控制 的设计方案,最后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三章 支护结构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注明设计所采用的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及设计的相关依据资料。
3.1.2 注明地面超载的类型及超载值,地层参数,土压力计算模式,土水合算或土水分算,基坑设计的重要性系数等。
3.1.3 设计文件中应列出计算公式,注明各参数的计算数据及各分项系数取值,并给出计算结果;当采用计算机计算时,应注明所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名称及代号,电算结果需经分析认可,计算模式、原始输入数据、计算成果及支护结构受力简图需打印并整理成册。
3.1.4 无论何种支护形式,支护设计施工图中均应对坑内外排水系统及坑周地面硬化处理措施作出说明。
3.1.5 施工说明中应明确支护结构类型、材料种类及强度等级、支护结构施工工艺及重点注意事项、土方开挖要求等。
3.2 悬臂式桩排3.2.1 注明桩的类型、尺寸、桩间距、混凝土强度及钢筋级别。
3.2.2 注明桩顶标高、冠梁的截面尺寸及顶面标高。
3.2.3 悬臂式桩排支护设计应提交以下计算成果:3.2.3.1 土压力计算;3.2.3.2 桩的最小入土深度及总桩长;3.2.3.3 桩身内力及桩的配筋量。
3.2.4 悬臂式桩排支护设计应提交以下施工图:3.2.4.1 支护桩平面布置图 平面布置图应标明桩的编号、桩径、间距及平面位置,桩中心线与建筑物边轴线及基础承台或底板外边线的位置关系;3.2.4.2 支护桩的竖向、横向截面配筋图 配筋图应标明配筋数量、钢筋布置形式、钢筋类型、级别、保护层厚度等,非对称配筋时应在配筋图上明确标示方向。
竖向配筋图应标明自然地面与桩顶标高、桩长;3.2.4.3 有冠梁时应提交冠梁施工详图 冠梁施工图包括梁的截面尺寸、梁顶标高、自然地面标高,混凝土强度及配筋图等;3.2.4.4 人工挖孔桩应提交护壁设计施工图 护壁设计施工图包括护壁形式、护壁厚度等;当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时,还应包括混凝土强度及配筋。
3.3 锚杆3.3.1 注明锚杆类型、间距、锚杆直径、倾角、设置标高及围 囹的材料、规格等。
3.3.2 锚杆支护设计应提交以下计算成果:3.3.2.1 水平向每单位宽度锚固力标准值,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3.3.2.2 锚杆直径,锚杆杆芯材料及数量,锚杆自由段、锚固段及锚杆总长;3.3.2.3 围囹内力及截面强度验算。
3.3.3 锚杆支护设计应提交以下施工图:3.3.3.1 锚杆平面布置图 标明锚杆编号、锚杆间距及平面位置;3.3.3.2 锚杆立面布置图 标明锚杆编号、锚杆间距、锚杆设置标高等;3.3.3.3 锚杆剖面详图 标明锚杆设置标高,锚杆自由段、锚固段长度及总长,锚杆直径、倾角及杆芯材料、数量,锚杆与围囹 的连接等;3.3.3.4 施工说明 对锚杆浆体材料、配比、浆体设计强度、 注浆压力及预应力荷载等加以说明;对锚杆的基本试验及验收提出具体要求。
3.4 内支撑3.4.1 说明内支撑的结构体系及所采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