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协会中证协发[2008]9号关于调整债券应收利息计算方法等问题的通知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为了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会计核算业务,保证2007年7月基金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2007年5月,我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业务指引》。
近期,我会对基金实施新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反映目前基金在债券应收利息计算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经与业界沟通、研究,并报经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备案,现就调整债券应收利息计算方法等问题通知如下:一、基金在计提银行间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时,应参照《》(银发〔2007〕200号)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调整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债券应计利息计算公式的通知》的有关内容,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应收利息,具体公式见附件1。
二、基金在计提交易所贴现债券的应收利息时,应参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关于贴现国债实行净价交易的通知》(财库[2007]21号)的有关内容,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应收利息;基金在计提其他的交易所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时,应参照《关于试行国债净价交易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库[2001]年12号)的有关内容,仍保留现有方法,采用“实际天数/365”计算应收利息,具体公式见附件2。
三、为了更合理地反映货币市场基金所持债券每日产生的收益,货币市场基金在采用实际利率法下的摊余成本计量债券时,应参考附件3第四条所述的计算方法。
四、本通知自2008年3月17日起实施。
2008年3月17日,按以下顺序进行处理:(一)对于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应收利息的债券,新旧方法之间的差异于3月17日确认,即将截止3月16日债券应收利息的差异,借记“应收利息”,贷记“利息收入-债券利息收入”。
(二)对于改按附件3第四条所述的方法计量债券的货币市场基金,以3月17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定义见附件3第四条)计算新实际日利率,再使用新实际日利率计算3月17日的利息收入,借记“应收利息”(按附件1、附件2所述方法计算3月17日当日应计提的应收利息),借记“债券投资-折溢价”(轧差),贷记“利息收入-债券利息收入”(3月17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
货币市场基金在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债券应收利息之后,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也相应的改用“实际天数”计算。
五、各公司应事先测算和评估相关方法调整对基金收益和投资产生的影响,在系统调试、投资运作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避免方法调整首日对基金收益和基金净值产生重大影响。
特此通知。
附件:1、银行间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的计算公式2、交易所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的计算公式3、货币市场基金实际利率法下溢折价每日摊销的计算方法二○○八年一月三十日附件1:银行间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的计算公式附件2:交易所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的计算公式附件3:货币市场基金实际利率法下溢折价每日摊销的计算方法一、货币市场基金运用实际利率法的基本原理在计算实际利率时,模拟从买入日至最后一个计息日计提利息和摊销溢折价的整个过程,通过插入法,达到存续期结束前最后一次计息和摊销溢折价后,溢折价余额为零,即摊余成本=面值。
二、模拟的整个过程(以下日为自然日)T日应收利息=Round((T日债券数量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面值×票面日利率,2);其中:(1)按平均值付息的附息债券票面日利率=(T日对应的票面利率/1年内的付息次数)/ T 日对应的付息周期的实际天数;(2)按实际天数付息的附息债券票面日利率= T日对应的票面利率/ T日对应的付息周期所在计息年度的实际天数;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T-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买入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卖出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round(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2);T日摊销的溢折价=T日应收利息-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T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T日摊销的溢折价;…………………T+n日为存续期结束前最后一个计息日,T+n日应收利息=Round((T日债券数量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面值×票面日利率,2);其中:(1)按平均值付息的附息债券票面日利率=( T+n日对应的票面利率/1年内的付息次数)/ T+n日对应的付息周期的实际天数;(2)按实际天数付息的附息债券票面日利率= T+n日对应的票面利率/ T+n日对应的付息周期所在计息年度的实际天数;T+n日确认的利息收入=round(T+n-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2);T+n日摊销的溢折价=T+n日应收利息-T+n日确认的利息收入;T+n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n-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n 日摊销的溢折价=(T日债券数量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面值;三、模拟过程的简化公式 M :每张债券面值 y :实际日利率 Z :每张债券溢折价余额Z 0:每张债券初始溢折价(Z 0=(T 日债券溢折价余额-T 日未交割的买入交易确认的溢折价+T 日未交割的卖出交易确认的溢折价)/(T 日债券数量余额-T 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 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i :票面日利率,在可预知未来利率的情况下为i 0,i 1,i 2,...,i t ,t+1为剩余付息次数(1)按平均值付息的附息债券i =( T+n 日对应的票面利率/1年内的付息次数)/ T+n 日对应的付息周期的实际天数;(2)按实际天数付息的附息债券i = T+n 日对应的票面利率/ T+n 日对应的付息周期所在计息年度的实际天数 ;从计算实际利率之日起至债券到期日之间的自然日为n ,其中可预期的利率变动日的前一日分别为第k 1,k 2,k 3,k 4,...,k t 日;每日摊销的溢折价为 (M+Z)y-MiZ 2Z 11y +()M y i 0-()+Z 01y +()2M y i 0-()1y +()1+[]+Z 3Z 21y +()M y i 0-()+Z 01y +()3M y i 0-()1y +()21y +()+1+⎡⎣⎤⎦+ Z 1 Z 0 M Z 0 + ( )y + M i 0 ⋅ - Z 0 1 y + ( ) M y i - ( ) + 0............最后一期将溢折价全部摊销,即Z n =0,则得到如下公式:以上迭代公式中,实际日利率范围为(-1)/365~4/365,插值误差0.00000001(默认值,可配置);实际日利率结果保留12位小数(默认值,可配置)。
四、计算方法在买入债券或利率调整日,计算Z 0,取得M 、i 、k 、n 的值,用公式使用插入法计算出实际日利率y 后,每日计提利息和摊销溢折价:Z k1Z 01y +()k 1M y i 0-()0k 11-x 1y +()x∑=⋅+Z 01y +()k 1M y i 0-()1y +()k 11-y⋅+Z k2Z 01y +()k 2M y i 0-()k 2k 1-k 21-x 1y +()x∑=⋅+M y i 1-()0k 2k 1-1-x 1y +()x∑=⋅+Z Z 0-1-t -n01y +()nM y i ()n k 1-n 1-x 1y +()x∑=⋅+M y i ()n k 2-n k 1-1-x 1y +()x∑=⋅+...+M y i ()0n k t -1-x 1y +()x∑=⋅+.Z 01y +()nM y i 0-()1y +()n1y +()n k 1--y⋅+M y i 1-()1y +()n k 1-1y +()n k 2--y⋅+...+M y i t -()1y +()n k t-1-y⋅+0Z 0 1 y + ( ) nM y i 0 - ( )1 y + ( ) n1 y + ( ) n k 1- - y⋅ + M y i 1 - ( )1 y + ( )n k 1- 1 y + ( )n k 2- - y⋅ + ... + M y i t - ( )1 y + ( )n k t- 1- y⋅ +(1)T日应收利息按现有方法计算;(2)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T-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买入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卖出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3)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round(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2);(4)T日摊销的溢折价=T日应收利息-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5)最后一个计息日,将剩余的溢折价全部摊销。
注:此方法依据实际利率法下摊余成本确认的基本原理和溢折价摊销的计算过程,以最后一次溢折价摊销后溢折价余额为零为目的,通过模拟溢折价摊销的计算过程(见第二条的具体内容),运用插入法,计算出实际日利率,使溢折价科目余额逐渐趋向零直至到期日最终为零,其本质上是以每日债券利息作为未来现金流折现为该债券的账面价值,所得出的日折现率作为实际日利率,与以每期债券利息作为未来现金流折现为该债券的账面价值,所得出的年折现率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