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
概念:现场心肺复苏术:是指通过采用人工方法帮助病人恢复心跳和呼吸(CPR),最后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功能的一种急救技术。

心脏停搏类型
无脉性室速VT 心室颤动VF
心脏停搏----- Asystole
心电-机械分离----PEA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1、10秒一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2、30秒一全身抽搐。

3、60秒一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4、3分钟一开始出现脑水肿。

5、6分钟一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6、8分钟一“脑死亡” “植物状态”。

强调“黄金4分钟”
心脏骤停后CPR开始的时间CPR成功率
1分钟内> 90%
4分钟内60%
6分钟内40%
8分钟内20%
10分钟0%
心跳呼吸骤停判断:
1、轻拍重呼患者没有反应,
2、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摸到喉结滑向一侧颈动脉处(甲状
软骨旁开2-3cm,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时间v 5秒钟。

触摸颈动脉(无搏动)同时感受有无呼吸,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仅喘息)认为心脏骤停!(立即叫人或让人拨打120急救电话)
检查注意点:
(1)不宜同时触摸两侧,以免加重脑部供血中断
(2)不宜压迫气管,以免呼吸道阻塞
(3)检查不宜超过5秒
(4)颈部创伤者可肱动脉或股动脉触摸
按CAB步骤
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体位:病人仰卧于硬板之上,头颈躯干直(翻身时保护颈部及脊柱)
解开衣扣裤带,袒露胸部
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双乳头中点)。

老年女性为剑上2指(为按压部位的下缘)
深度:胸骨及肋软骨下陷至少5cm儿童、婴儿前后1/3胸廓
频率:〉100次/min
按压方法:
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
两手平行重叠手指稍抬起脱离胸壁,
双臂绷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1:1。

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
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
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按压禁忌证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
4、心包填塞
按压总要求
1、按压应有力而快速
2、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
3、手掌不能抬离胸壁
4、先实施30次按压(18秒完成),再开放气道人工呼吸(CAB步骤)
(溺水者或其他窒息、新生儿则应先通畅气道,按ABC )步骤执行)
5、按压间隔不超过5秒钟(即使在检查脉搏时也应小于10秒)。

A-开放气道:三种方法:
仰面举颏法;仰面抬颈法;托下颌法
使下颌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B-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通畅气道T捏住鼻子T吸气T张口包住患者口(或口鼻T)吹气同时观察胸部起伏T松开鼻孔;
吹气量500-600ml/次
吹气频率8-10次/分(成人);儿童18-20次/分(儿童);婴幼儿20-30次/分
一次吹气1.5-2.0S,连续2次
通气/按压比
成人:单/双人 2 : 30;儿童及婴儿,双人2 :15,单人:2:30 ;新生儿:1 : 3
始终保持气道开放
吹气时不能漏气。

面罩-简易呼吸器通气法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1、C法一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2、E法一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压气:用右手挤压1L球囊的1/2 —2/3,使胸廓起伏,持续时间超过1s,单纯通气频率8-10次/min (间隔
6-8秒钟)
电除颤:
先心肺复苏,然后尽快电击除颤
仅1次单相360J或双相200J电击除颤。

电除颤后立即CPR连续做5组CPR约2分钟。

2分钟后再次判断心律
早期除颤(1分钟内)成功率97%每延误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心室颤动常在几分钟内转为心跳停止。

无论何种原因停博,有无室颤,都可以除颤,院内v 3min,院外v 5min
儿童电除颤能量选择:首剂:2-4J/kg,后剂至少为4J/kg,但不超过10J/kg或承认最大量。

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
1、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 ;
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
3、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4、出现自主呼吸;
5、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
6、可出现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CPR流程:
评估现场T判断意识T呼救T矫正体位T摸颈动脉同时感受呼吸T按压30次T松解衣裤T清
抬颈、举颏捏鼻松鼻
理口腔开放气道吸气T吹气2次呼气,连续5个循环,评估效果。

托下颌
常用药物:首选药物肾上腺素
其他药物根据情况选择:利多卡因,胺碘酮,碳酸氢钠
1 肾上腺素(Adrenaline)最常用,最有效CPR 一线药物
增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冠状动脉及脑灌注
恢复停跳心脏的心电活动
变细颤为粗颤,适用于顽固性室颤
剂量1mg静注,5min重复一次
2、利多卡因(Lidocaine)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提高室颤和电除颤阈值首次剂量1mg/kg静注8-10min后,0.5mg/kg 必要时可重复一次,随后
以2-4mg/min 维持,总量v 3mg/kg
3、胺碘酮(Amiodarone)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持续室颤或室速,除颤和付肾无效多源性室速,顽固性阵发性室上速
4、碳酸氢钠动脉血气指导,宁酸勿碱
不提倡早期使用(停跳10分钟以上使用) 剂量需谨慎,血液碱化导致血红蛋白释氧能力下降
循环骤停〉10min , pH<7.20
用量计算:(实测BE-正常BE) X体重kg x 0.3(mmol) (5% NaHCO3 1ml=0.6mmol) 估测:1mmol/kg
给药途径:首选静脉给药其次气管内给药一般不选心内给药
静脉给药 (中心v或大v,起效快)
气管内给药(多次用药会降低血氧分压)
心内给药(成功率低,影响按压,适用于开胸CPR)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事项
加强心电监护,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尽量只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否则易产生不良反应心衰患者应慎用,应监测血压和心率
如无效,应及时使用电复律
亚低温疗法用物:
1、头部置冰帽;
2、冰敷体表大血管;
3、冰毯;
4、人工冬眠药物
护理原则:
1、降温要早,在不影响CPCR情况下尽快脑部降温;
2、速度要快,1-1.5h内降到需要温度
3、程度要够,头部28度,肛温30-32度
4、时间要长,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听觉出现为止
5、目前国内外多采用32-34C的亚低温治疗各种疾病。

6、以脑部为主,脑缺氧的最初10min 是降温的关键时段。

冰帽降温效果较好。

配合全身降温。

7、体表降温:冰毯或冰袋
8、体内降温(冰生理盐水和血管内降温导管)
9、低体温的并发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肺炎、脓毒血症等,易出现在体温降至靶体温以下的情况。

小结
判断心搏骤停的诊断依据是:意识丧失和颈动脉搏动消失
CPCR 复苏的最佳时间:4min-6min 内
CPCR 包括的三个阶段是
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持续生命支持
CPR 包括三个步骤
C 人工循环、B 人工通气、A 气道通畅
复苏的体位
仰卧位
胸外按压的部位
胸骨中下1/3 交界处
开放气道的手法有三种
仰面抬颈法、仰面举颏法、托下颌法
单人CPR 时的按压/吹气比
30:2
复苏的有效指征
大动脉搏动恢复;瞳孔回缩;自主呼吸出现;手足抽动,肌张力增加等
ALS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
ALS 首选用药途径
大静脉内给药
PLS 的重点
脑复苏
PLS 亚低温疗法的护理原则
早、快、够、长
生存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早期除颤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