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
四、制度文化, 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 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学校的管理 制度的,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 它必须适应于精 神文化的要求。同时精神文化必须得到制度文化的支 持才能得以完善。 1. 制度承载人文。俗话说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 德 ”, 规 章 制 度 作 为 学 校 的 “法 ”, 给 学 校 管 理 提 供 了 保 障。其建立必须做到既符合管理者的需要, 又符合群体 成员的整体利益。制度管理的本质是刚性管理, 但制度 人文化则“刚”中带“柔”。我们把教师的工作看作 是一 种生命的经历, 通过对人的积极主动性的调动, 将学校 制度文化转化为教师的内心法则和外部行为。此时, 虽 然制度众多, 但不压抑, 反而心情舒畅, 普遍遵从。因为 制度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主管理的过程, 制度本身就 是大家共同追求的一种状态。 2.制度呼唤公平。生命渴求公平, 崇尚公平。教育, 是 直面生命的活动; 校园, 是生命与生命相融相长的圣地, 最忌讳的就是不公不平。公平要靠制度保证, 制度公平是 最主要的公平, 制度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 这样的制度 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这就要充分保障教师有权参 与事关他们利益的决策过程, 使教师享有做主的权利, 享 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是对教师生命
30
体最深切的关怀。记住这样一句话: “当你在工作时, 制度 也在工作; 当你不在工作时, 制度也在工作。”
3.构 建 学 习 型 组 织 。教 师 的 专 业 成 长 既 可 以 是 个 体 的 、自 发 的 , 同 时 也 是 集 体 的 、有 组 织 的 、系 统 的 学 习 。 一所成熟的现代学校, 既要保证教师个性化的成长空 间, 同时也要根据实际需要, 建立有组织的多层次的小 群体和大集体的学习型组织, 从而构建出以校为本的、 以教师为主体的网状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 立依赖于管理者的引领, 更依赖于制度的保障。组织形 式是多样的, 其主体应以学科为主的教研组织。至于活 动 的 形 式 则 更 是 灵 活 , “与 大 师 对 话 ”、“与 同 伴 交 流 ”、 “走出去、请进来”、“读书沙龙”、“专题研讨”、“行动 研 究 ”、“网 络 互 动 ”等 等 。 归 根 结 底 , 教 师 应 在 组 织 中 学 习, 在组织中成长。
○ 文化艺术研究 2007年10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
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
王亚芳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的文化事象, 具 有丰富的教育意义。民俗文化具有培养青少年民族自 豪 感 、提 升 青 少 年 知 识 素 养 、激 发 青 少 年 创 新 意 识 、形 成青少年健康生态观和养成青少年文明习惯等功能。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教育意义
2003年, 第32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 会 通 过 了 《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 质文化 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 的重要因素 , 在不同文化的 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 重 要 的 作 用 。次 年 我 国 递 交 了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批准书, 2006年5月20日至21日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徐 汇 校区老图书馆一楼会议厅召开 “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 与学校民俗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 , 明 确指出在学校开
二 、民 俗 文 化 的 分 类 民俗文化事象纷繁复杂, 从社会的民间活动到相 应的社会关系, 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几乎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总体来说民俗文化可以 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是物质民俗类。物质民俗是指在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感触的类型性。产品形式, 比 如 居 住 房 屋 、服 饰 装 配 、饮 食 习 惯 、生 产 民 俗 、交 通 民 俗 、工 艺 制 作 等 文 化 传 承 。二 是 社 会 民 俗 类 。社 会 民 俗 即是社会组织民俗, 是指与家族、社会集团有关的民 俗, 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 是一种集体行 为 方 式 。三 是 精 神 民 俗 类 。精 神 民 俗 一 般 包 括 了 民 间 信 仰 、民 间 巫 术 、民 间 哲 学 伦 理 道 德 以 及 口 承 语 言 民 俗 , 如民间俗语、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谚语 、谜语等。四 是岁时民俗类。岁时民俗是指一年之中, 随着季节变化 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比如节日民 俗 、年 节 民 俗 。五 是 人 生 礼 仪 类 。人 生 礼 仪 是 指 人 的 一 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 礼 节 。有 诞 生 仪 礼 、成 年 礼 、婚 姻 礼 、葬 礼 等 。民 俗 文 化 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生活整体, 因此民俗文化也不是无 规则、散乱的存在。物质民俗、社会民 俗、精神民俗、岁 时节日民俗、仪礼民俗五大部 类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 影响、互相制约和促 进的 , 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向 前发展变化。 三 、民 俗 文 化 的 教 育 意 义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石, 也是重要的 组 成 部 分 , 具 有 生 生 不 息 、历 久 弥 新 的 品 质 , 是 永 不 枯 竭的民间教育资源。在古文明时代, 民俗文化承担着主 要的教育任务, “原始民族和半开化国的多数 民众不靠 学校来做教育的机关。他们的教育机关是整个社会和 许多家庭 ; 他们的礼仪、习 尚、禁忌、艺术都是他们具体 的教义和教材。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 民俗文化仍然是 教育的重要内容”。[2]在当代文明社会, 民俗文化仍有深 厚的教育意义。 ( 一) 民俗文化有助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 “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民 族 精 神, 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 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 不可 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 精神力量 , 不断丰富全民 族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是 一个民族的灵魂, 据有关资料显示, 由于西方文化霸权 的崛起直接对我国的冲击, 我国青少年有一部分缺乏 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针对这种情况, 民俗文化教 育对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顾明
一 、民 俗 文 化 的 含 义 “民俗”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早, 儒家经典著作 《礼 记·缁衣》云: “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 慎恶以 御民之 淫 , 则 民 不 惑 矣 。 ”又 如 在 《礼 记·王 制 》中 对 民 风 的 表
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形成一种氛围, 让教学活动充满研 究。当然了, 校本教研要突出“贴近”和“及时”的特点, 针 对性要强。这就要建立动态的校本培训体系, 使培训拥 有随环境变化而及时更新的能力。一学期有一个总纲, 由主管部门制定培训的内容, 贴近、促进各部门的工作, 服务教师工作的现实需求,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展民俗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也是当前 学界能为民俗文化发展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可见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个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民俗 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组成部分, 正随着日益 加速的国际化进程处于消亡的境地, 于是我国近年来 逐步强调在学校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当前, 我 国处于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格局 中 , 要 提 高 民 族 竞 争 力 , 关 键 是 培 养 具 有 民 族 精 神 、综 合素质过硬的青年一代, 因此对蕴涵丰富教育意义的 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研究, 具有深远的意义。
( 二) 民俗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文明习惯的养成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是几千 年来的遗风遗俗, 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物质生产劳动 和精神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风范和道德思想, 所以民 俗文化总和一定的社会思想氛围相联系, 积淀着人们 的 思 想 、观 念 、道 德 、规 范 等 诸 多 文 化 因 子 。在 这 些 文 化 因 素 中 蕴 涵 着 文 明 习 惯 的 教 育 成 分 。文 明 礼 貌 、团 结 互 助、崇尚集体、尊老爱幼、兄弟友爱、遵纪守法等 这些都 是民俗文化的精神文明, 也是青少年基本的文明习惯。 比如我国典型的村落共同体的结构, “是指由家族、亲族 和其它家庭集团结合地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社会基本单 位”。[4] 古时的村落共同体不仅形成了村落成员的集体 意识、村落共同的信仰、村落内部的协同生活, 而且对村 落公共设施的修建和维护也是靠集体的力量! 这种集体 的 观 念 至 今 仍 然 令 我 们 怀 念......民 俗 文 化 处 处 体 现 着 我 国的优良传统, 然而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 青少年 往往受西方思潮影响, 崇 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对 西方文化中“平 等”、“公平”等的曲解 , 造成了我国青少 年 文 明 礼 貌 的 失 范 。 所 以 从 我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中 、从 民 风 民俗中领悟这些精神文明的成果, 促使青少年养成基本 的文明习惯,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 三) 民俗文化有助于青少年知识素养的提升 民俗文化是人类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直接反应,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青少年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可以 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知识素养, 民俗文化是人们社会生 活的真实反映, 它必然蕴涵着大量的文化知识, 所以通 过 民 俗 文 化 教 育 可 以 让 学 生 获 得 更 多 的 文 字 、历 法 、礼 节 、历 史 、地 理 、语 言 等 方 面 的 知 识 。比 如 我 国 的 阴 历 纪 年法, 即干支纪年法, 它是依据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的 记时方法, 是我国几千年来长期沿用的传统历法, 它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巳庚 辛 壬 癸)与 十 二 地 支(子 丑 寅 卯 辰己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用来纪年, 从甲子到癸亥, 六十年一循环, 俗称“花甲”。人们确定从冬至点开始到 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回归年。而一回归年中有二十四 “气”, 即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学习这些历法知识可 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不仅可扩充青少年的知识, 还有助 于对阴历纪年法的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中也蕴涵大量
文教资料 2007年10月号上旬刊 ○ 文化艺术研究
远先生指出 :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待人处事 无不反 映着民族精神。”[3]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 象, 民族性是其首要特性, 因此民俗文化孕育了民族精 神。民间节日、民间仪 礼、民间科学等都渗透着中华民 族的精神品质。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 没有人 去 大 张 旗 鼓 地 号 召 , 都 知 道 全 家 团 圆 、吃 饺 子 , 这 是 一 个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心理共识, 是一个民族共同 的 文 化 取 向 。又 如 民 间 仪 礼 中 的 诞 生 礼 、成 人 礼 、婚 礼 、 葬礼等是处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要遵从的社 会规范和文化, 蕴涵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再有民间科学 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至今它仍然闪亮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 举世闻名的青铜冶 铸、独树一帜的中医 药学、中国独创的景泰蓝工艺以及中国的历法等在世 界文明的进化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些民间知 识的学习, 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不自觉地 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对青 年一代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树立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