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时期市民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隋唐时期的饮食,这得益于隋唐高度发达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隋唐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饮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和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也许正是因为隋唐时期在物质文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才有了值得人们铭记的精神食量。
此文我们就了解一下那些从外面传入的饮食对隋唐饮食的影响。
(此文外来传入的饮食统称胡食)
关键字:隋唐饮食胡食多民族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在翻阅了众多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中,关于隋唐饮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胡食的介绍,所以隋唐饮食中的胡食就是这灿烂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隋朝期间,胡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大唐盛世,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为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饮食习惯也在这交流中逐渐互相吸收和融合。
胡食是隋唐和域外各国饮食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唐代饮食的一大特点。
胡食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十分盛行,比比皆
是。
这些外来的食物,在唐朝的接受度很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慢慢流行于唐朝社会,构成了唐代饮食风俗的一大特色。
“饮食胡风”在唐代社会十分兴盛,《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贵人御撰,尽供胡食”就是当时的兴盛场景。
在胡食的影响下,当地饮食习惯与胡食进行融合、变化,最终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流传下来。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传入中原地区的胡食的种类繁多,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
以下来具体介绍下当时传入的胡食的种类。
一、面食类
在唐代,西域传入的面食的种类非常多,有胡饼、蒸饼、饆饠、汤饼、笼饼等。
这里面的许多面食甚至发展成了中原人的主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饮食结构。
特别是饼类强烈影响了当地的饮食风俗,其种类繁多,在这里择主要的几样介绍。
1.胡饼
在众多的胡食中,最流行的就是各色各样的胡饼。
唐代的胡饼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烧饼,它外面上芝麻,中间加馅,在炉中烤制而成。
都城长安盛行胡饼,市场之中到处都有定点供应的“胡麻饼店”和流动商贩制作的胡饼。
而且价格便宜,史料记载:“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钱数对”。
当时的长安最负盛名的胡饼店是长安辅兴坊,而当时传为一时美谈的是白居易亲自制作胡饼送给万州刺史杨敬之。
他将辅兴坊与自己所做的胡饼相比较,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胡饼的味道、特色。
这也说明胡饼确
实是当时人们极喜爱的一道外来食品。
当时,唐人无论身份贵贱,
皆以胡饼为主食。
2.蒸饼
蒸饼,从名字来分析指的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馒头。
《饼饵闲谈》记载:“入笼蒸者名蒸饼”。
在唐代,蒸饼包括各种各样上笼屉蒸熟的面食,有些是用纯面作的,还有一些有加入各种馅料。
随着时间推移,名称也慢慢发生变化。
有馅的叫馒头,而蒸饼则专指无馅或放干馅如枣子、葡萄等的蒸食。
蒸饼也是百姓平常食用的主食之一。
3.饆饠
饆饠由西域传入,《资瑕录》记载:“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
”叙述了毕罗名字的由来,由此可见,写成饆饠可能是后人按字法添加偏旁的结果。
毕罗指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
简单而言毕罗就是一种带馅的烧饼,毕罗中的馅料种类很多,有羊肾毕罗、蟹黄毕罗、猪肝毕罗等。
毕罗传入中原后,十分受欢迎,做法也多种多样,后来还衍生出如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等。
二、水果类
通过“丝绸之路”,许多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水果传入中原,这些奇珍异果甚至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他曾下令让人把这些水果详细记录下来。
这也给我们今天翻阅史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接下来简要介绍下西域传入的水果的种类。
1.偏桃
偏桃源自波斯,有记载:“出自波斯,“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
其肉苦涩,不堪吠,核中仁甘甜。
”
2.阿月浑子
这是一种生长在呼罗珊、波斯等地的坚果,味道甜美。
唐朝人通常称之为“胡榛子”,这种坚果不仅口感佳、味道香而且有滋补健身的效果,人们对它爱不释手,在传入中原后,在岭南地区成功种植。
3.马乳蒲桃
最早关于记载马乳蒲桃传入的时间是在贞观廿一年(647 年)突厥叶护可汗进贡的。
史料记载:“叶护献马乳蒲桃一房,长二丈余,子亦稍大,其色紫。
”唐太宗在平定高昌之后,将这种水果成功移植到长安的皇家园林中,慢慢地在民间也开始广泛栽种。
4.波斯枣
也是出自波斯,记载曰:“子长二尺,黄白色,有核,熟则紫黑,状类干枣,味甜如怡。
”
5.金桃
贞观十一年,“康国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于苑囿。
”又云:“康国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黄金,亦呼为金桃。
”
三、蔬菜类
在唐代,随着胡汉之间往来的日益密切,新的胡菜品种也源源不断传入,有些品种就在当地种植,慢慢流传下来。
这里面的菜品很多
也是我们今天常吃到的。
1.菠菜
原名叫波斯菜,也有人称作菠稜。
在唐太宗时期,泥婆罗国贡献的。
《北户录》记载:“泥婆罗国献稜,类红蓝,实似疾藜,火熟之,能益食味。
又醉菜,状似慎火,叶阔而长,味如美酢,绝宜人,味极美。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是民间人士传入的,《太平广记》记载:“菜之菠稜者,本西国中有僧,自彼将其子来。
”这种蔬菜在唐朝很有名,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唐朝人发现菠菜具有解毒的作用,菠菜在当时求丹问道、梦求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下,颇受各级人士的喜爱。
2.茄子
茄子的原产国是印度,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西南地区,茄子在中原的广泛传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炀帝称之为“昆仑瓜”,到了唐代,茄子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食蔬菜。
有记载曰:“香饭舂菰米,珍蔬折五茄”。
在唐代,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
这些在唐代的《四时纂要》有记载。
而且唐人对茄子的特点和使用功能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吃茄子有益于肠胃。
3.胡芹
胡芹就是旱芹,是现代芹菜的前身。
唐朝人很喜欢吃芹菜,记载曰:“须臾进野饭,饭稻如芹英”。
唐朝名臣魏徵就很喜欢吃芹菜,"魏徵好嗜醋芹,每食之,欣然称快。
”《齐民要术》里甚至记载了芹菜的烹饪方法,记载曰:“暂经小沸汤出,下冷水中出之。
胡芹细切,
小蒜寸切,与盐、酢分半,青白各在一边,若不各在一边,不即入于水中,则黄坏。
”
其他如胡瓜、胡豆、甜菜等引入的蔬菜也丰富了唐朝人的日常饮食,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许多传统蔬菜的地位慢慢被这些新的蔬菜取代,例如胡芹就取代了水芹在唐朝人日常饮食的地位。
四、酒类
唐初至盛唐不仅有大量上述的外来食品流入中原,酒也随着饮食胡风传入,伴随而来的还有胡人好客好酒的风气,使得唐人豪饮之风盛行。
著名的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描述的就是当时喝酒的豪气。
大量的胡家酒肆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丰富了唐人的业余生活。
此外,也带来了诸如“三勒浆”、“葡萄酒”、“龙膏酒”等的制作方法,在都城长安盛行一时。
1.葡萄酒
在唐朝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西域多葡萄酒,但是真正将葡萄酒引入并得到制造方法是在唐太宗平定高昌后。
史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
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堤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在盛唐之前,葡萄酒稀少,是豪门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后来,葡萄酒的制作工艺传入后,经过唐人的改造,酿出了许多种美味的葡萄酒,葡萄酒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元稹《西凉伎》中写道:“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说明在凉州的胡家酒肆中有葡萄酒贩卖,说明这时候普通百姓已经可以买到了。
李颁《塞下曲》中有“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