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22
2.流行病学特点
分布: 中国、日本多见 近海海湾,近海淡水,富含有机物
季节性:7~9月 人群易感性 中毒食品:
海产品:墨鱼:93%,蟹:79.8%, 带鱼:41.2%,大黄鱼:27.3%
检出率与季节有关
23
3.中毒机制
感染型中毒 毒素型中毒
24
4.临床特征
感染型事物中毒,腹痛,腹泻,呕吐为主 潜伏期短 腹痛:阵发性 腹泻,呕吐 预后
基因探针,PCR检测,酶联免疫检测
18
6.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 控制细菌生长和繁殖 彻底杀灭病原菌
19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 hemolyticus
20
副溶血性弧菌
病原菌特点 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机制 临床特征 诊断 预防措施
21
1.病原菌特点
嗜盐菌 最适温度 30~37℃,繁殖快,一世代时间:10分钟 对酸敏感 神奈川现象:与致病性相关 血清型:与致病性无关,流行病调查有意义 菌体抗原(O)抗原 夹膜抗原(K)抗原 鞭毛抗原(H)抗原
1. 发生原因 2. 流行病特点
6
1.发生原因
牲畜屠宰
销售受致病菌污染
食物贮藏不当 致病菌繁殖,产生毒素
食物灭菌不彻底
生熟交叉污染
从业人员带菌污染
7
2.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性明显 有些还具有一定地区性 中毒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 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
8
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33
4.葡萄球菌产毒条件
食物的成分和性质(含淀粉和水丰富的食品) 污染程度( 106~109/g ) 适宜的温度(25~30℃ 5~10小时) 足够的潜伏期
34
5.中毒机制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由肠毒素引起,作用部位 是迷走神经在内脏的分支及脊髓。
35
6.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2~5小时 恶心、反复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 体温正常或低烧 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 预后一般良好
28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Staphylococcus aureus
29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病原菌
流行病学特点
食物中葡萄球菌的来源
葡萄球菌产毒条件
中毒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措施
30
1.病原菌
种属与分类:微球菌科、G+球菌, A型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常见,毒力最强;破坏食物中的 肠毒素100 ℃, 2小时。 肠毒素:蛋白质类毒素,100℃下可耐受30分钟,抗 蛋白酶水解,1µg/kg体重 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适温37℃,较耐热,兼性厌氧,耐盐,对营养条件要 求不高,为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自然界分存广 泛。
类伤寒型 重症病人:死亡率1%
类感冒型
16
5.诊断
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原诊断
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病原菌
血清学检查----分型鉴定
血清凝集试验:
1:20~40 正常
1:100
可疑
1:200
阳性
7~15天 两次
25
混合型
感染型中毒:活菌侵袭肠黏膜 毒素型中毒:耐热性溶血毒素
肠道
中毒症状
26
5.诊断
夏季,水产品 突发起病,阵发性绞痛,先泻后吐 细菌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对症治疗
27
6.预防措施
低温贮藏 杀灭病原菌: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应煮透,凉拌食 物清洗干净后在食醋中浸泡10分钟或在100℃沸水中漂烫 数分钟防止交叉污染
36
7.诊断
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表现
37
8.治疗
对症处理,一般不需抗生素
38
9.预防措施
避免人群对食品的 污染 避免患乳腺炎的奶牛对奶的污染 奶及其制品从生产至销售全过程的严格管理 低温冷藏
呕吐
腺/鸟苷酸环化酶
ATP,GTP
cAMP,cGMP Cl- 分 泌 亢 进
细胞分泌功能改变
Na+、H2O吸收抑制
腹泻
4
3. 混合型
病原菌进入肠道后,除侵入黏膜引起肠黏 膜的炎性反应外,还产生肠毒素,引起急性 胃肠道症状(副溶血弧菌)等。
致病菌
侵袭肠黏膜 产生肠毒素
急性胃肠道症状
5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2
2.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季节分布:夏、秋多见
2)引起中毒的食品:畜禽肉、蛋、奶
3)食物中沙门菌的来源
家畜、家禽
原发性感染
生前感染
全身感染
继发性感染
宰后污染
局部感染
蛋类、奶、 熟制品、植物性食品
13
4)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发病率高:40%~60% 菌型:猪霍乱, 鼠伤寒, 鸭沙门菌 菌量:2×105 CFU/g 个体易感性
31
2.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 引起中毒的食品:奶及奶制品最为常见,营养
丰富,水分充足
32
3.食物中葡萄球菌的来源
葡萄球菌广葡萄球菌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中 患化脓性皮肤病,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和口腔疾患的病人,
鼻腔带菌率为83.3%, 健康人为20 %~30% 人类带菌是污染食品的主要原因
沙门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9
沙门菌食物中毒
Salmonella
10
沙门菌食物中毒
病原菌特点 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机制 临床特征 诊断 预防措施
11
1.病原菌特点
G-杆菌,周生鞭毛, A、B、C1、C2、C3、D、E1、E4、F9类 67种O抗原 2500个多种血清型,我国超过161种 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 菌毛引起侵入性腹泻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1
主要内容
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2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1. 感染型 致病菌 肠道 继续繁殖并侵袭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
肠黏膜炎性反应
病原菌解体
内毒素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3
2. 毒素型
致病菌 污染食物并大量繁殖
产生肠毒素 吸收入血 呕吐中枢
14
3.中毒机制
大多数沙门菌食物中毒是沙门菌活菌对肠 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
15
4.临床特征
急 以急性胃肠炎型为主,并伴发烧:
性 潜伏期短,数小时,长2~3天,一般12~24小时
胃 主要症状:

前驱症状: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
炎 型
类霍乱型
先呕吐,后腹痛 大便颜色:黄色,或绿色,水样便,并带脓血黏液 发烧:38~40℃ 病程:3~5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