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A
10
各层功能
物理层功能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构成的基础。其任务就是透 明地传送比特流。所有通信设备、主机都需要物理 线路互连。物理层建立在通信介质上,是系统和通 信介质的物理接口,功能包括:物理连接的建立、 拆除、保持;物理数据单元传输;· 异步传输 · 同步 传输;物理层管理。 因此物理层是 OSI 模型中的最底层。 传递信息所利用的一些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同 轴电缆、光缆等,并不在物理层之内而是在物理层 的下面。
23
无连接网络服务的两实体之间通信不需要事先建立好 一个连接。无连接网络服务有三种类型 :
数据报(datagram):数据报服务不要求接收端应答。 这种方法尽管额外开销较小,但可靠性无法保证。
确认交付(confirmed delivery):确认回答服务要 求接收端用户每收到一个报文均给发送端用户发送回一 个应答报文,类似于挂号的电子邮件。 请求回答(request reply):请求回答类似于一次 事务处理中用户的“一问一答”。
16
(1)帧同步:
用于将二进制位组合成帧 ,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为 了实现差错控制,还需要对帧进行封装。该帧含有源站 点和目的站点的物理地址(即 48位的 MAC 地址)。使 得接收方的数据链路层能从物理层接收的二进制数据流 中明确区分出帧的开始和结束。 (2)差错控制 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可由校验来检测,出 错后常用反馈重发的方法来纠正错误。发送方在收到接 收方已正确接收的反馈信息后才认为该帧已正确传输完 毕。差错控制常采用 CRC 校验码及对每帧增加序号的方 法,保证传输的信息在内容、顺序上的正确。
27
对于传输层来说,高层用户对传输服务质量要求是 确定的,传输层协议内容取决于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 如果网络层提供虚电路服务,它可以保证报文分组无 差错、不丢失、不重复和顺序传输。在这种情况下, 传输层协议相对要简单。如果网络层使用数据报方式, 则传输层的协议将要变得复杂。
28
会话层功能
该层对传输的报文提供同步管理服务。在两个不同系 统的通信进程之间建立、组织和协调交互。在会话层及 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 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 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
3。功能特性:
定义了 DTE 和 DCE 之间每一条接口线的功能分配 和确切定义,包括接口线功能的规定方法、接口线的 分类(数据线、控制线、时钟线、接地线)等。
14
4。规程特性:
定义了如何使用这些接口线,主要涉及与接口 静止状态有关的特性,描述了接口静止状态之间 相互转移的关系。也就是完成物理连接的建立、 维护、信息交换及拆除连接时, DTE 和 DCE 在 各线路上的动作规则和动作序列。规程特性与信 息的传输方式有关,不同的传输方式其规程特性 也不同。
15
数据链路层功能
物理层仅仅接收和发送二进制数据流,而不同的传 输介质在传输延迟、信噪比方面都各不相同,因而传 输质量也不同。 数据链路层的目的就是屏蔽传输介质的不可靠因素, 使高层协议不必考虑物理介质的可靠性,同时加强物 理层传输原始二进制数据的功能,使之对网络层呈现 为一条无差错的线路。 具体功能包括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链路 管理。
(3)DTE、DCE 连接示意图3
13
2。电气特性: 定义了 DTE 和 DCE 之间接口线的电气连接方式。 电气特性用于规定导线的电气连接方式、信号波形和 参数、电压和阻抗匹配状况及编码方式等。例如在数 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物理层接口标 准RS-232,OSI 定义了它的电气特性是逻辑 “1” 电 平为 -15V ~ -5V,逻辑 “0”电平为 +5V ~ +15V 。
第 2 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
开 放 系 统 互 连 OSI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是由 国 际 标 准 化 组 织 ISO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提出和 定义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一种用于连接 异构系统的分层模型框架,为连接分布 式应用处理的开放系统提供了基础。
传输层只存在于通信子网之外的主机中。
如果 HOST A 与 HOST B 通过通信子网进行通信, 物理层通过物理传输介质完成比特流的发送和接收; 数据链路层可以将有差错的原始传输变成无差错的数 据链路;网络层可以使用报文组以合适的路径通过通 信子网。 网络通信的实质是实现互连的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 设立传输层的目的是在使用通信子网提供服务的基础 上,使用传输层协议和增加的功能,使得通信子网对 于端--端用户是透明的。高层用户不需要知道它们的 物理层采用何种物理线路。对高层用户来说,两个传 输层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端--端可靠的通信连接。传 输层向高层用户屏蔽了通信子网的细节。
11
数据终端设备(DTE),希望通过网络互连的设备 (入网设备),包括:计算机、终端等; 数据电路端接设备(DCE),网络中含有的通信设备 (网内设备),包括:通信处理机等;
(1)DTE、DTE 连接示意图1
(2)DTE、DCE 连接示意图2
12
为了实现物理层的功能,需要规定标准接口的机械 连接特性、电气信号特性、信号的功能特性以及交换 电路的规程特性。 1。机械特性: 物理层的机械特性就是定义了 DTE 和 DCE 设备之 间互连时的连接方式,包括连接器件的几何尺寸、引 脚数量、排列状况、锁定装置、传输介质参数和特性 的详细规定。
18
在广域网中也有多种协议,目前广泛使用的有 HDLC 协议、Internet 中的 PPP 协议和 SLIP 协议等。下面 介绍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局域网通常使用广播信道网,因此存在信道仲裁问题, 即需要解决多个用户竞争信道使用权时,信道给谁使用 的问题。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就是用于解决信道 仲裁问题的。 (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通过控制终端对传输介质的访问, 来避免冲突或降低冲突的发生概率。对应于局域网中使 用的不同介质及访问方式,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制定了各 种标准,如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 议、令牌环(token ring)MAC 子层协议、令牌总线 MAC 子层协议。 19
8图ຫໍສະໝຸດ 2.2 具有中间结点的OSI层结构
9
2.1.2 基本构造技术
各子系统的同一层共同构成开放系统中的一层 一般表示: (N)层——某一特定层 (N+1)层——相邻的高层 (N-1)层——相邻的低层 对等实体通信必需通过相邻低层及下面各层通信完 成 (N)实体向(N+1)实体提供相互通信能力称(N) 服务
LLC 提供 3 种可供选择的服务:不可靠的报文传 输服务、认可式报文服务和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报文 服务。
20
网络层功能
网络层的作用是在利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 结点间传输数据帧的基础上,将数据帧组成数据包, 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的网络地址,确保将源端发出的报 文送到目的端结点上。而从源端结点到目的端结点可 能经过若干中间结点,因此可以说网络层是提供端到 端传输的最底层。
4
2.1 OSI / RM 模型简述
分层结构
基本构造技术
5
6
2.1.1 分层结构
图 2.1 OSI参考模型
7
OSI 参考模型的特性
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 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抽象结构,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同等层实体间通信由该层协议管理 相邻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 上层提供的服务
(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该层的主要目的是向网络层提供一个统一的格式 和接口,从而隐藏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对网络 操作的差异。 通常网络层在发送报文时调用 LLC 接口,在 LLC 子层增加 LLC 报文头,然后再根据下层具体的介质 访问控制协议封装相应的 MAC 帧头、帧尾,然后将 信息发送出去。接收过程则是一个解封装的过程。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路径选择与中继、流量控 制、网络连接建立与管理、。
21
1.路径选择与中继 在端-端连接的通信子网中,信息从源结点出发, 要经过若干个中继结点的存储转发后,才能到达目的 结点。通信子网中的路径是指从源结点到目的结点之 间的一条通路,它可以表示为从源结点到目的结点之 间的相邻结点及其链路的有序集合。一般在两个结点 之间都会有多条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是指在通信子 网中,源结点和中间结点为将报文分组传送到目的结 点而对其后继结点的选择,这是网络层所要完成的主 要功能之一。 2.流量控制 网络中多个层次都存在流量控制问题,网络层的流 量控制则对进入分组交换网的通信量加以一定的控制, 以防因通信量过大造成通信子网性能下降。
2
本章学习要点:
1、 OSI 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2、 OSI 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及实现机制
3、 TCP / IP 体系结构
3
OSI 功能分层的原则有以下五点: 1、根据功能的需要分层。 2、各层功能明确,相互独立。 3、层间接口清晰明了,尽量减少接口交 互的信息量。 4、层数选择适中。 5、各层功能的选择应有助于国际标准的 规定。
24
从网络互连角度讲,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应满足以 下要求: 1.网络互连操作的细节与子网功能对网络服务用 户应是透明的。 2.网络服务应允许两个通信的网络用户能在连接 建立时就其服务质量和其它选项进行协商。 3.网络服务用户应使用统一的网络编址方案。
25
传输层功能
该层的功能是利用网络层提供的端到端传输的功 能实现两个端结点的传送实体(进程)间的可靠的 数据传输,从而完善了网络层的传输功能,给上层 提供了透明的数据传输和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 控制。 传输层从会话层接收数据时如果报文过大,则需 要将报文划分为较小的单元,再传送给网络层,同 时要保证各段信息的正确性。在接收端需要把接收 的信息按发送顺序拼接成报文,正确地交给接收端 的会话层。 在这一层中最常用的协议就是 TCP/IP 的传输控 制协议 TCP、Novell 的顺序包交换 SPX 以及 Microsoft NetBIOS 等。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