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自觉性的表现:
鲁迅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又说:“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1、文学学科的独立。
2、文学体裁的探索和丰富。
骈文、骈赋、小说、七古、乐府歌行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文学的抒情性更为突出;发掘了新的文学题材;开拓了语言的表现力;绚丽多彩文学风格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4、文学理论水平大为提高。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文笔之辩、文体之分、风骨说等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进程:
1、诗歌:创作主流
建安: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
西晋:分为正始、太康、永嘉三阶段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山水诗、宫体诗;永明体
北朝:庾信
南北朝民歌:柔媚婉转和质朴刚健
2、文:骈文的兴盛
3、小说: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曹魏文学:建安文学/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太康文学\永嘉文学
东晋文学 陶渊明
南北朝文学: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诗歌
第一节 建安文学概说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除孔融外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
3、蔡琰(生卒不详,蔡邕之女)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建安风骨” 美学典范的提出
1、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伤感情调。
2、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 曹氏父子
一、曹操
1、诗歌的主要内容:
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
表现作者理想抱负和进取精神,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游仙诗。
3、散文创作:
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丕
《燕歌行》二首为我国诗歌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七言诗。
诗文开婉约纤丽一路,兼有情美、景美、辞美、韵美的艺术特点
《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重要观点。
三、曹植
1、诗歌内容:
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溢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代表作有《白马篇》、《送应氏》、《名都篇》等;
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哀》、《美女篇》、《洛神赋》、《求自试表》、等。
2、文学成就:
钟嵘《诗品》评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并由此誉之为“建安之杰”。
第二章
魏末和晋代诗歌
第一节 正始文学
一、政治文化背景简介: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之音:玄学和清谈的结合
二、文学发展的特点:
内容:忧生之嗟
艺术:浓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名士” 的代表人物是夏侯玄、何晏、王弼,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竹林名士”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阮籍的文学创作:
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二节 西晋诗坛
二、太康文学概貌:
总的特点:“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刘勰《文心雕龙》)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包括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
代表太康诗风文风的是陆机、潘岳,并称“潘陆”。
三、左思的文学创作
左思,字太冲,临淄(今淄博)人,有《左太冲集》。
“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1、代表作《咏史》八首的内容:
一是抨击门阀制度的,如其二;
二是抒发理想抱负的,如其一、其三;
三是表现蔑视世族和傲岸不屈个性的,如其六。
四、两晋播迁之际诗歌发展
1、西晋末之永嘉文学
永嘉诗风之改变开东晋玄言诗之先风。 2、东晋初南渡诸家: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好古文奇字,又精于阴阳卜筮之术,其代表作为《游仙诗》,现存完整者十篇。
第三节 东晋玄言诗
二、玄言诗概说
玄言诗是起于西晋、盛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玄释合流、理过其辞是孙、许等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
影响:一是促进了文学和哲理的融合,强化了诗歌的哲理化倾向,在审美上把文学导向追求理趣之美的一路;二是开拓了文人情趣的新的天空,孕育了山水诗的萌芽。
三、兰亭集会的文学史意义:
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
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第四章 南北朝诗人
二、南朝文人诗发展轨迹:
1、刘宋时期:
山水诗蔚成风气,谢灵运、鲍照
2、齐及梁初:
永明体的兴起,沈约、谢朓
3、梁中叶到陈末:
宫体诗兴盛,萧纲、萧绎
三、北朝诗人:庾信
第二节 刘宋诗人
一、诗坛概貌: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1、晋宋之际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3、玄学的影响。
二、谢灵运: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诗人,其创作正式确立了山水诗的独立地位。
1、刻画生动,色调明朗,境界清新自然。
2、在诗体结构方面,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旅行日记。
3、穷貌写物,大全景式的构图。
4、多警句而少佳篇。
三、鲍照:
字明远,和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和左思的地位、抱负、经历最为接近。但左思以一种从容和高傲将逆境化解,而鲍照则在诗歌中以一种奇矫凌厉之气将其表现出来。
现存200多首诗歌中,绝大部分为乐府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言歌行,如《拟行路难》18首。
1、乐府诗的内容特色:
①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和抗争,如《拟行路难》其四、其六。
②边塞征戍题材,如《代出自北蓟门行》、《拟行路难》其十三、其十二等。
表现将士的慷慨之气;表现军中生活、边地景象;战士的思乡以及闺怨;反映战争中的问题:战士的待遇等
2、艺术特色 A、主体风格为豪放俊逸、奇矫凌厉。
B、对七言诗的贡献:
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七言歌行的作家,发展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第三节 永明诗人
一、永明体的形成和特色
永明体:即新体诗,永明是齐武帝年号(483-493)。所谓新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工整。
竟陵八友:永明年间,围绕着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
二、谢朓
字玄晖,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曾任宣宣城太守。有《谢宣城集》。
成就: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1、和谢灵运相比,谢朓山水诗特色:
富艳精工和清俊简约;
客观描摹和寓情于景;
高远的哲理和日常的情思。
2、“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审美观念:
语言的清新流畅和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四节 粱陈诗人
一、梁代文人集团
1、萧统文人集团
萧统(501—531)字德施,武帝长子。立为太子而早卒,谥“昭明”。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所录始于先秦而迄于梁,按文体和题材分类编排。汇集了历史上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但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也为后代文人提供了较好的学习范本。
2、萧纲文人集团
萧纲(503—551)即简文帝,字世缵,武帝第三子。
《玉台新咏》:诗歌总集,专收自汉迄梁关于女性和男女爱情的诗歌,中心部分是当代的宫体诗。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字世诚,武帝第七子。其文学观念及创作风格,均和萧纲相近。
二、宫体诗的兴起、发展和影响
1、宫体诗的兴起
一是和帝王的提倡有关。
代表作家:萧纲、萧绎、陈叔宝及围绕在其侧的文学侍臣如庾肩吾、庾信父子,徐摛、徐陵父子、江总等。
二是和诗人求新求变的意识有关。
三是民歌影响。
2、宫体诗的特征
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以描写女性和咏物最为多见。如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等。
语言风格:辞采秾丽、描写细巧、文气卑弱。
3、宫体诗的影响
宫体诗风靡梁、陈之世,余波所及直至唐初,前后逾百年。
宫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南朝文人诗小结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云: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声色:对应于“性情”。追求诗歌表现对象的美。诗歌本身形式的美。
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华美。
转关的三个方面:谢灵运(山水诗)、鲍照(乐府诗)、永明体(律诗)。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一、概述: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 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二、特色
1、内容:所存近500首,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2、艺术风格:
一是出语天然,明朗巧妙。
二是大量运用双关隐语:利用谐音字和多义字,往往结合比喻、象征手法
三是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现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特色:题材较为宽泛,风格质朴粗犷、豪迈雄壮。
北朝民歌代表作:《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第三节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1、情感表达
北朝民歌:直率粗犷
南方民歌:婉转缠绵
2、语言风格
北朝民歌:质朴刚健、富有力感
南方民歌:文辞华美、手法精致
3、诗歌形式
均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自号“五柳先生”,死后私谥为“靖节”,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被誉为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
第一节 概述
一、陶渊明生平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家居读书时期(29岁以前)
两种思想倾向:
其一,意气慷慨欲有所为;
其二,爱好自然不欲涉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2、时仕时隐时期(29—41):
3、隐居不仕时期(41——63):
二、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
1、思想:儒道合一
其一,对先秦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二,对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