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人名规律归纳整理

生态学人名规律归纳整理

生态学人名规律整理
本篇文档主要由恺凌、月亮姐姐和渣黑整理,归纳了一下生态学中各种神奇的人名规律。

许多规律并不常见且书上没有,故在此并不附上参考教材。

本篇文档将这些现象多数翻译为规律(rule)而非定律(law),是因为这些规律仅是根据经验总结而来,常有例外,在此做一特别说明。

限于编者能力有限,遗漏、不妥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指正!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其仅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且具体应用时还要注意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

2.布莱克曼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s Law of limiting factors):生态因子的最小和最大状态都具有限制性影响。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形态上,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5.反贝格曼规律(Anti-Bergmann's rule):玉米螟雌雄蛹重和成虫的体长随着温度升高而变重变长。

6.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7.乔丹规律(Jordan's rule):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较多。

8.威尔逊规律(Wilson's rule):在寒冷地区内温动物的皮毛厚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增加的趋势。

9.戴耐尔规律(Danielle's rule):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

这是在恶劣的非繁殖期内小型哺乳动物减少食物需求的一个有效方式。

10.霍普金斯规律(Hopkins'rule):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

11..范霍夫定律(Van't Hoff's law):又称Q10定律,即温度每升高10°C,化学反应速率增加2~3倍。

Q10系数只有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才是一个常数。

12.克莱伯规律(Kleiber's rule):代谢率跟动物身体大小直接有关,即代谢率与体重的3/4次幂呈正比。

13.葛洛格规律(Gloger's rule):在干燥而寒冷的地方,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

湿热地区动物毛色较深的原因,可能与色素的产生和酶的活动有关。

较高的湿度能提高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色素的酶的活性。

14.阿利氏规律(Allee's rule):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

15.Yoda氏-3/2自疏法则(Yoda's-3/2law):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

16.汉密尔顿法则(Hamilton's law):利他行为发生时,自己的收益与亲缘系数的乘积必需大于损失。

即Br>C,也可以写成B/C>r(给予者与自己后代)/r(给予者与受益者后代)。

17.阿朔夫规律(Aschoff's circadian rule):对于夜出活动的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而恒光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的延长就更明
显。

相反,对昼行性动物来说,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而恒光则使之缩短。

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周期就缩短得更显著。

18.柯普氏规律(Kopp's rule):在一些动物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于个体增大。

19.多洛法则(Dollo's law):总体来说,进化是不可逆的,已经消失的器官不会在出现。

但近期的研究表明,科学家让一种鸟类重新在胚胎期长出了牙齿原基(虽然这只鸟最后胎死腹中),向多洛法则提出了挑战。

20.霍尔丹法则(Haldane's rule):生殖隔离中合子后隔离的杂种不育有时也包括杂种不活,常常限于异配性别(即XY型或ZW型),称为霍尔丹法则。

21.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新的可受孕的雌鼠能引发性满足的一夫多妻制的山地田鼠雄鼠恢复交配能力,称柯立芝效应。

而单配制的草原田鼠缺乏此效应。

22.布鲁斯效应(Bruce effect):布鲁斯效应是指新受孕雌鼠因与陌生雄鼠直接接触或暴露于含有陌生雄鼠化学气味的环境中,而引起的妊娠阻断概率增加的现象。

将刚交配受孕的雌鼠从它的配偶雄鼠处拿开,放进陌生雄鼠所处的笼中,该雌鼠的妊娠被阻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被阻断,通常在3天~4天之内,它会恢复发情.就像没有交配过那样。

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多种啮齿类动物中存在布鲁斯效应。

布鲁斯效应是否为实验室啮齿类动物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尚无定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