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我国东南沿海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五种)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分别是什么?答案:
一、台风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有强劲而极具破环力的特点。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大陆东岸,易受来自太平洋的反气旋影响,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
副热带高压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使得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2、人为原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承灾体的暴露性也不断增大,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等人类活动没有很好尊重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是导致近年来台风灾害发生的主要人为因素。
防治方法:
由于台风的来袭会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了台风、风暴潮、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所以防治方法也应针对不同的结果做出不同的防止。
1、针对台风引起的各种灾害:沿海要重视海堤工程和生物工程建设,内陆平原区重视河道整治内,陆山区要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布局角度,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的人为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改变人们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思想,转向一种新的“人地关系”,即“尊重自然规律、与风险共存”。
有学者曾说过:“人类能够也确实可以通过调节他们的实践和行为来减轻环境灾害,实现与风险共存的可持续发展。
”
3、气象台应及时根据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
来自气象部门的台风、要及时传递到渔业和海事部门,便于做好近海渔船回港避风和海上作业人员上岸撤离工作。
4、各地政府应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居民也应积极主动学习台风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参与政府或社区组织的减灾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
二、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
产生原因:
1、我国东南沿海频繁遭受台风袭击,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易形成风暴潮。
2、沿海的地理条件:东南沿海的浅水大陆架区较广,港口多为喇叭口,且朝向多与热带气旋移动方向相向,均有利于风暴潮能量集中,导致东南沿海风暴潮强度增大。
3、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海平面也将随气温升高而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各地初始海面)抬高,风暴增水值与潮位叠加,将出现更高的风暴高潮位。
防止方法:
1、工程措施:东南沿海容易遭受风暴潮灾害侵袭,是脆弱性高、需重点防护区域。
为降低脆弱性,首先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防御和抵抗风暴潮。
一方面提高海挡、海堤、海塘等海防工程的防护标准,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情境下可能不断上升的潮位,另一方
面,对现有海防工程进行修缮、加固,使其能有效抗御一定强度风暴潮灾害的侵袭。
2、非工程措施:平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及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灾害管理教育,将灾害的“预防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
对民众进行风暴潮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提高意识和重视程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土壤盐渍化,灌溉机井报废,导致水田面积减少,旱田面积增加,农田保浇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
产生原因:
1、许多东南沿海城市因超强度或盲目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诱发和导致了沿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海水入侵等灾害。
2、同时,降水对海水入侵也有影响。
干旱年份,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海水入侵加速。
3、随着海平面升高,也会引起海水入侵,增大潮水沿河流的上溯距离,从而加剧海水入侵。
防治方法:
1、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禁打深井,通过行政手段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将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允许开采范围内。
2、人工补给地下水
3、节约灌溉用水量
四、洪涝
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产生原因: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季风的影响、台风的入侵以及地形起伏作用导致雨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不均匀易导致洪涝。
2、由于东南沿海地区河网密集,西北部多为河流的上游,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遇强降水,洪水易暴涨暴落,发生洪涝灾害也最频繁。
3、东南沿海人口众多,工业发达,这些人为热的散失以及同时排放到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形成市区的特殊局地气候,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以致出现异常的天气和气候,出现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引起城市积水,造成暴雨内涝灾害。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很多天然河道和泄洪区被无序开发和占用,加大了洪涝灾害风险。
防治方法:
1、做好水土保持,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种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
2、修建水库控制上游洪水来量,调蓄洪水、削减洪峰。
3、修筑江海堤围,做好防治屏障,疏通河道,还地于水,提高防洪行洪能力。
4、提高气象、水库的监测、预报水平,对强降雨天气提前预报,建立预警机制,准确预报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变化。
五、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产生原因:
1、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海水养殖业的扩大,沿海开发程度的提高导致沿海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
2、东南沿海地处热带、亚热带,赤潮生物种类繁多,是赤潮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3、东南沿海水域有密集的海产养殖产业,但缺乏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导致了养殖密度过高,过量的投饵和排泄物的增加使得养殖海区有机污染加剧,造成了海洋的富营养化。
4、我国东南沿海副热带高压强盛,东南季风较强,有利于浮游生物聚集于沿海水域。
防止方法:
1、严格控制污染物和有机物的排放量,防止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2、加强养殖业的管理,积极推广赤潮防治技术和方法
3、重点开展对赤潮发生原因、规律、机制及预测预报的研究
4、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赤潮的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抗灾防灾的意识能力。
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面在全面开发海洋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