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用版)第一章概述一、评估目的查找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分析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现有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处置建议,为各级领导决策和属地消防支队针对性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依据(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专题研究报告;(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三)《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65号)。
三、评估对象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
第二章风险识别一、施工现场火灾特性分析可燃物、助燃剂(主要是氧气)和火源是物质燃烧三个要素。
火灾是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而造成的灾害。
因此,可燃物、助燃剂、火源、时间和空间是火灾的五个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简要地进行表示。
在这五个要素之中,只要中断其中一个环节,就能达到防火或灭火的目的。
因此,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围绕这五个要素进行控制。
控制可分为两类:对于存在生产生活用燃烧的场所,将燃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的对象是时间和空间;对于除此之外的任何场所,控制的对象是燃烧三要素。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违章使用电气焊引燃可燃物;(二)违章进行防水作业喷灯引燃可燃物;(三)切割作业引燃可燃物;(四)吸烟引燃可燃物;(五)劣质电线插座短路;(六)违章使用电热器具;(七)电气设备故障。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点火源较多,可燃物较多,火灾发生的三要素集聚于施工现场,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二、引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的因素分析(一)可燃物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可燃物较多,主要分布于三大区域。
1、建设工程主体内部。
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基础施工、结构施工、机电设备安装、装修等阶段,其中结构施工、机电设备安装、装修阶段可燃物增长明显,分析如下:(1)结构施工:聚苯乙烯泡沫板等可燃、易燃外保温材料;(2)机电设备安装:设备的外包装材料、加工设备润滑油、管道保温材料、管道用稀料等;(3)装修阶段:装修材料。
2、宿舍区域。
建设工程施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需要临时办公场所,多数在主体工程附近设置民工生活区和现场办公区,可燃物主要包括被褥等生活用品、临时建筑结构内填充材料、液化气、办公用品等。
3、堆料及加工场所:木材、稀料、保温材料等。
(二)点火源1、电气焊2、电热器具3、喷灯4、管道等切割5、电源短路6、吸烟三、抵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发生的因素(一)消防设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配备相应的临时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以便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扑救。
1、临时供水管网和临时消火栓系统;2、灭火器。
(二)消防管理: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施工单位主体消防安全意识,明确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能够有效的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2、岗位消防安全职责;3、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建立;4、动火证审批;5、施工人员进场全员培训;6、用电安全管理及技术措施;7、可燃物的管理;8、消防安全巡视巡查制度;9、消防车道畅通;10、义务消防队伍建立;11、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安全网、围网燃烧性能。
(三)监督检查: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每季度至少应检查一次,应该把可燃物管理、点火源控制、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强化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有效提高施工单位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
第三章风险承受与控制能力分析一、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是通过作用于客体而产生影响和后果的。
客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均有可能变化。
风险承受能力(脆弱性)分析就是分析受风险影响对象(客体)对风险的承受、抵抗能力。
对于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而言,客体即为建设工程和施工暂设,火灾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结构安全以及建设进度要求,将直接影响人员生命安全,因此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二、风险控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分析是对所有为避免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损失的措施及手段(现有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整理现有控制措施,分析其有效性,是综合评价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风险的关键环节。
具体到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消防设施是否设置以及是否好用、消防器材配备是否合理、消防安全管理是否落实、消防车道是否畅通,综合判断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对于可燃物、点火源管理能力以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确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对于火灾风险的控制能力。
第四章火灾风险等级及措施建议一、火灾风险等级在综合考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风险因素、火灾承受能力以及火灾风险控制能力基础上,划分如下火灾风险等级:风险等级的划分如下:二、火灾风险控制措施及工作建议(一)风险处置原则1、可行性原则。
在资源及条件允许范围之内处置风险。
2、有效性原则。
处置能有效消除安全漏洞,改进不足,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小风险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严重程度。
3、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风险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处置。
4、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风险的各个方面处置风险。
5、成本效益原则。
在一定资源条件下,寻求最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
(二)风险处置策略1、接受风险。
对于低风险,则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风险管理单位维持工作措施现状或仅采取少量措施,巩固现有工作状况。
2、降低风险。
对于中等风险,采取限期整改措施,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限定期限内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3、规避风险。
对于高风险、极高风险,采取停止施工的措施,风险管理单位通过消除风险的原因和(或)后果,完全避免风险。
(三)风险控制建议根据风险评估与分级结果,明确采用何种风险处置策略,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建议。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但不限于以下两类:1、技术措施。
包括消除风险源或增加降低风险的各种软硬件设施。
2、管理措施。
包括为降低或控制风险制定的管理制度、政策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以及宣传教育等。
第五章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一、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一)科学性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所评区域火灾风险的各主要方面,其主要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体现科学性。
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评价的结果才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可行性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所选指标的检查考核方式要简便易行,尽量简化评价工作的程序,容易实现量化,要有可行性。
这样,评价的实施方案才容易被各级部门所接受。
(三)可比性所选指标要具有可比性。
这样,便于各区域间进行横向比较,也便于公安消防部门及时总结共性问题,及时调整有关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及赋分(一)危险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因素及分值可燃物0.5 建设工程内0.75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和易燃可燃材料0.25少量中量大量1 5 10堆放可燃包装材料等0.15少量中量大量1 5 10安全网密目网燃烧性能0.1不燃难燃可燃易燃1 3 8 10外保温材料燃烧性能0.5不燃难燃可燃易燃1 3 8 10 施工暂设0.25彩钢板夹芯材料燃烧性能0.75不燃难燃可燃易燃1 3 8 10液化气0.25无有1 10点火源0.5建设工程内0.55电气焊0.25少量中量大量1 8 10喷灯防水作业0.25少量中量大量1 8 10吸烟0.25少量中量大量1 8 10临时配电末端配电箱空气开关0.20有无1 10管道切割作业0.05有无1 10施工暂设0.45吸烟0.25少量中量大量1 8 10热得快0.25无有1 10电炉子0.25无有1 10电褥子0.01无有1 10私拉乱接电源线0.10无有1 10充电器管理0.14集中非集中1 10 (二)现有消防安全措施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因素以及分值消防设施建设工程内0.75环状消防供水管网0.2有无10 1室外消火栓0.1环状布置单向布置无10 5 10.5室内消火栓及间距0.15 50米75米100 无10 8 6 124米以上建筑物消火栓泵0.1 有无10 124米以上建筑物消防立管0.05 DN100 DN80 DN65 无10 8 6 124米以上建筑物消火栓泵供电0.05 接自最上级临时电空气开关上方接自最上级临时电空气开关下方10 1灭火器0.1 大量中量少量10 6 1消防车道路0.15 环形非环形10 1消防车道路0.1 畅通非畅通10 1施工暂设0.25室外消火栓及间距0.25环状布置单向布置无10 5 1 2层以上施工暂设疏散楼梯0.253个2个1个10 8 1设置在建设工程内0.25无有10 1厨房独立搭建0.05是否10 1厨房专人管理0.05有无10 1灭火器0.15大量中量少量10 6 1消防管理0.5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0.35建立未建立10 1动火证审批0.35总包审批分包审批无审批10 6 1 义务消防队建立与演练0.15建并演练建未演练未建立10 6 1 进场消防安全培训0.15有无10 1三、区域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及赋分按照所有问题占总项目数的比例反映安全度。
第六章风险评估一、权重计算指标体系确立以后,还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只有不同层次,各重要影响因素的权重合理地确定以后,才能以此设计和编写计算程序,实现定量评价。
我们采用一种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 L. Saaty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1)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的层次结构;(2)把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3)进行一致性检验,保证两两判断之间的一致性。
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既可以用于系统综合评价与决策,也可以评价系统各要素的权重大小。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的实施步骤如下:(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二)构造判断矩阵标度。
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建立以后,将问题转化为层次中各因素相对于上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问题。
在排序计算中,采取成对因素的比较判断,并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形成判断矩阵。
最常采用的是1-9的标度,含义如下表所示。
判断矩阵标度及含义(三)构造判断矩阵设问题A 中有B 1,B 2,…….,B n 个指标,则构造的判断矩阵B 为:bnnbn bn nb b b n b b b ...21................2....22211. (1211)b ij 表示纵列B i 的与横行B j 的相比较结果。
(1)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我们采用根法计算,其步骤为: (a )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 i M i =ij nj b ∏=1,j=1,2,3,…,n(b ) 计算M i 的n 次方根W iW i =n Mi i(c ) 对向量w =[w 1,w 2,….,w n ]正规化,即W i =∑=nj WjWi1则W=[W 1,W 2,…….Wn]T ,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d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ni nWii AW 1式中(AW )i 表示向量AW 的第i 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