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总体简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 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 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如我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 袋”。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 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 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 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 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 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
知识框架:
1、 现代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批判蒲鲁东的普遍理性 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 历史过程 进而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 人们是不能自由主观的选择社会形式。 2、 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社会形式是可以改变 的,但是需要条件的。
3、 批判蒲鲁东所谓的经济范畴
机器 分工 垄断
4、 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实质、认识根源
总体简介: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唯物史观,另 一个就是剩余劳动价值论。这两大发现构成了马克思 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 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肯定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 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 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 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 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 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 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相互联系的人。
系并归根到底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
革命的客观基础等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提出了 人民不能自由的选择社会形式,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等科学论
断,具有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
蒲鲁东简介:
蒲鲁东(1809~1865) 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 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 主义者,无政府主义创始 人之一。著有《贫困的哲 学》,《什么是财产?或 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 究》,《一个革命家的自 白》和《十九世纪革命的 总观念》。等著作。
批判蒲鲁东把范畴看作是 “永恒真理”唯心史观
•揭露和批判蒲鲁东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观念的历
史 、唯心的历史。“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
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他所说的进化,即历史的发展是在绝对观 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是经济范畴 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而且是一个非 常没有秩序的头脑中的秩序。 蒲鲁东把 历史的过程看成是黑格尔的观念的历史。 因此他也无法探索出历史的实在过程 。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八封信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陈炀
八封信:
马克思致巴· 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 瓦· 马克思致约· 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马克思致路· 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 恩格斯致康· 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八封信:
恩格斯致约· 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22日) 恩格斯致康· 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 恩格斯致弗· 梅林(1898年7月14日) 恩格斯致瓦· 博尔吉乌斯(1894年过程
马克思由此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 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 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 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 必然形式罢了。”这意思是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世代相传 的劳动者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决定的。人们在一定生产力 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这种物质 关系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生产关系 )是生产者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形式。
社会形式随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社会形式(生产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需要条 件的。“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 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 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 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 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 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 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 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 经济关系”。
写在前面:
但是,从本质上说,二者又是一致的,历史的唯 物论也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书信 的特殊科学价值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不仅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通信里使读者可以特别明显地了 解他们的全貌。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一再地谈 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强调并且说明了——有时是 共同讨论和互相说服——最新的(就是先前的观点来 看)、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写在前面: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八封书信, 写作时间拉得很长,从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给巴 ·瓦·安年柯夫的第一封信,到1894年1月25日给符 ·博尔吉乌斯的最后一封信,前后经历了四十八年, 将近半个世纪,因此,这些书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整 个历史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史上占有 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的重要文献。
所有制
唯物史观
《贫困的哲学》
1846年出版,全称是《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 学》。在这本书中,蒲鲁东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作了反科 学的解释,宣扬通过改良的办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该书根据庸俗化的辩证法,把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序划分为十 个阶段:分工、机器、竞争、垄断、国家或税收、贸易平衡、 信贷、私有、共产主义、人口。每一阶段都有好、坏两个方 面,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矛盾的综合,克服坏的一面保留好 的一面。在蒲鲁东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强调现存社会的 好的方面,而社会主义者则指责其坏的方面,只有他的综合 公式可以超于二者,优于二者。他用这种主观臆造的矛盾代 替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的现实的矛盾运动,为他的改良主义主 张提供理论依据。
致巴·瓦·安年科夫意义: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回信,而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 献。它不仅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开端,从一 定意义上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
封信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后不久写的
。在信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经济理论;深刻地阐述 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性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批判蒲鲁东没有真正了解现代社 会制度 :
从这几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蒲鲁东无法解释社会 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解释个人发展、 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看到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 发现了实现于历史中的进步,但他却认为人们作为个 人来说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事情,他们误解了自身 的运动社会发展初看起来似乎是和他们的个人发展不 同,分离和毫不相干的,说是一种普遍理性在自我表 现。蒲鲁东把普遍理性看作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致巴· 安年科夫 瓦·
1846年12月28日
致巴·瓦·安年科夫背景:
巴·瓦·安年科夫(1812-1887),俄国自 由派著作家,曾向俄国读者介绍过蒲鲁东等法国小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他同马克思有密切的联系, 1864年4月游历欧洲途经布鲁塞尔时曾与马克思会面。 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出版后,安年科夫于1864年11 月写信给马克思谈他对这本书的看法。马克思从书商那 里得到这本书比较迟,但为了及时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安 年科夫,仅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全书浏览了一遍,并于同 年12月28日写了回信。
社会制度联结:
现代社会制度”指资本主义制度,它同任何 社会一样,也是一个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有机体, 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其 中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 系,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具体了解 这个社会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才能认 识资本主义的面目及其发展规律。因为不能从现 代社会制度的联结上去了解现代社会制度,因此, 蒲鲁东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遍理性”的 自我表现。
蒲鲁东的社会评价:
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首先使用安 那其(Anarchy)一词表述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他 否认一切国家和权威,认为它们维护剥削,扼杀自 由。他反对政党,反对工人阶级从事政治斗争,认 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改革。他的无政府主义 与改良主义合成一体,提出一个所谓“互助主义” 的救世良方。主张生产者根据自愿原则,通过订立 契约进行互助合作,彼此“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 这种空想的互助主义方案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小私有 制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形成生产者之间“永恒的公 平”,防止他们遭受破产的厄运,使小私有制永世 长存。
总体简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 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 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写在前面:
马克思恩格斯一共总共写大约4千封书信, 目前已收入的有378封。这里的八封信,可以 分为两组:第一组是马克思的三封信,第二组 是恩格斯的五封信,这些书信,从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全过程来看,反映了他们前 期和后期的两个不同的重点,前期即创立时期 (1843-1847)侧重于阐发历史的唯物主义思 想,后期侧重于阐发历史的辩证法思想。
批判蒲鲁东没有真正了解现代社 会制度 :
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遍理性”的自我表现。 对于蒲鲁东谈普遍理性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他自己给了 我们一把解答这个哑谜的钥匙。”蒲鲁东无法解释社会的 发展:“他发现进步是在历史中实现的。”“他发现,人 们作为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误解了自身的运 动,就是说,他们的社会发展初看起来似乎是和他们的个 人发展不同、分离和毫不相干的。”(P531)“他不懂得 一定时代中各种生产形式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蒲鲁东 先生看不到现代种种社会制度是历史的产物,既不懂得它 们的起源,也不懂得它们的发展,所以他只能对它们做教 条式的批判。”(P5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