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言文虚词用法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一、介词按(1)按照: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雁荡山》)(2)审查,查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被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从(1)表时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2)表空间: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3)在: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
(《赤壁》)当(1)在: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过秦论》)(2)对: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乎(1)对: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2)在: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见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为(1)为了: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2)对: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信陵君》)(3)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4)替: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以(1)用: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赤壁》)(2)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3)用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4)以至: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5)而:投汨罗以死。
(《屈原》)(6)把: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向(1)朝: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2)在: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因(1)因为: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2)因而:儿渺然不知所往。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3)趁: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4)于是就: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赤壁》)(5)凭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由从: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褒禅山》)于(1)在: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2)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3)向: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4)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5)从: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6)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7)被: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8)同: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信陵君》)与(1)和: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察今》)(2)同: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在(1)存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信陵君》)(2)在于: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自(1)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六则》)(2)自从: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3)亲自: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信陵君》)二、代词安(1)哪: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2)哪儿: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3)怎么: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彼(1)那、那些: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2)对方: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3)他、他们: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赤壁》)此这: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信陵君》)尔(1)你: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2)这、那: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何(1)什么: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信陵君》)(2)为什么: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3)怎么: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褒禅山》)(4)哪儿: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曷什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胡(1)怎么: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2)为什么: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女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其(1)他的、它的、他们的: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察今》)(2)那、那些: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然(1)这样: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2)这: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指南录》)(3)词尾(的样子):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汝你: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是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六则》)孰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谁疑问代词: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斯这: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他其他: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雁荡山》)我我、我们: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吾我、我们、我的、我们的: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焉(1)哪儿: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2)于是(兼词):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3)它: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4)哪、怎么(表示反问):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予我: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录》)余(1)我: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涉江》)(2)其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者(1)的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2)的原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3)的事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4)我们、他们: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5)的东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oO篷覆之。
(《核舟记》)之(1)他、它: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2)这: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赤壁》)自自己: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三、助词耳句末语气词:"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尔句末、句中语气词: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夫(1)句末语气词: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促织》)(2)发语词: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盖句首语气词: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乎(1)句末疑问语气词: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2)句中语气词: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其句中语气词: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崤之战》)来垫进的音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其句中语气词: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所相当于"的":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褒禅山》)句中语气词: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天姥》)焉句末语气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也(1)句末语气词: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