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_郝吉明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_郝吉明

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空气质量管理方面的新进展
去年9月份以来特别是今年1月份北京 地区,以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出现了长 时间、大面积灰霾,受影响的人口达8.5 亿之多,这个污染事件引起了社会和政府 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出台《大气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的背景之一,需要空气质量管 理取得重大进展。
F 热点关注 ocusing Issues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 进程与展望
Process and prospects of China air pollution control
文/郝吉明 整理/李欢欢 图/沈海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大 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 一,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生 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带来不利影响,各国 政府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也非常重 视,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本文对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回顾分析, 并对今后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展望, 以此助力于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
60
世界环境·热点关注 WORLD ENVIRONMENT
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 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 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 右。这些都突出了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 思想。
从“国十条”的特征来讲,更多的关 注了产生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1. 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从源头控 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不 合理是造成大气污染一个重要因素,所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控制大气污染的首要 措施。SO2、NOX、烟粉尘和VOCS排放 量符合要求成为环评审批前置条件;提 高环保、能耗、质量等标准,促进“两 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提前一年完成 “十二五”期间21个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 淘汰目标任务。
3. 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包括控制大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提升燃油品质,加快 淘汰黄标车。对机动车污染控制方面加强 管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低 速汽车升级换代。
“国十条”强调了多种污染物、多种 污染源协调控制的机制。联防联控方面由 国务院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组成协调 委员,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
58
世界环境·热点关注 WORLD ENVIRONMENT
第二阶段:1990年至2000年 1990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
污染源为燃煤和工业,主要的污染物是 SO2和悬浮颗粒物,主要污染特征为煤烟 尘、酸雨,空气污染范围从局地污染向局 地和区域污染扩展。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危害居民 健康,破坏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材料,造 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时国务院对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十分重视,并将控制
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 法》,增列了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 制、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控制及扬尘污染控 制;后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范围扩大 到全国,并列入“十一五”国家约束性总 量控制指标。在这期间,国家修订加严了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锅炉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持 续推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升级。
2. 加快能源清洁利用。(1)优化能 源结构。“国十条”提出到2017年,全 国煤炭比重降低至65%以下,增加天然 气,取代燃煤锅炉,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烟尘减排潜力非常大。(2)推进煤 炭清洁利用。计划到2017年,原煤入选 率达70%以上;减少原煤散烧。(3)增 加清洁能源供应。到2015年,新增天然 气干线管输送能力达到1500亿立方米以 上。新增加的这些天然气供应量,如果用 于替代部分燃煤工业锅炉耗煤,可显著减 少多种污染物的排放量;(4)加快转变 能源利用方式,用热电联产替代工业燃煤 锅炉,减排的量也是非常大。
浓度限值 一级 二级 20 60 50 150 150 500 40 40 80 80 200 200
44 10 10 100 160 160 200 40 70 50 150 15 35 35 75
单位 μg/m3 mg/m3 μg/m3
表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环境空气污染物其他项目浓度限值
理及属地管理。 1973年,我国发布第一个国家环
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 准》,其中对一些大气污染物规定了排 放限值;1987年,我国颁布了针对工业 和燃煤污染防治方面的《大气污染防治 法》,将法律的手段应用到防治大气污染 治理工作中,强化了对大气环境污染的预 防和治理。这两项进展对于大气污染防治 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奋斗目标:到2017年,用五年左右 的时间,将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使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 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者更长时间, 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使全国空气质量 明显改善。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 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比2012年下降10% 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纳入1995年修订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1998年1月,国 务院批复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 制区(以下简称“两控区”)划分方案,并 提出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 制目标。并于2000年,要求“两控区” 实行SO2排放总量控制。
在这段时期,《大气污染防治法》于 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经过 这两次的修订,从1987年的四十一条法 律条文,增加到2000年的六十六条,确 立了一些新的制度,充实完善了原有法律 规范。这也正是以法律形式反映了国家要 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控 制大气污染,谋求良好自然环境所作的决 策和所采取的积极行动。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 称“国十条”),目标和原则有三点: 第一,加快改善空气质量,基于当前的 “十二五”规划,做出实施计划以实现更 大程度的改善;第二,强调重点地区,重 点区域实行更高的目标,这些重点区域包 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第三,控制重点,重点区域的控制重点是 PM2.5,其他地区的控制重点是PM10。
表4 污染物减排目标百分比的比较
( 确保实现 ) 行动计划 “十二五”期间
SO2 >15% >8%
“十一五”期间
>10%
NOX >20% >10% N/A
PM >20% N/A N/A
VOCS >7% N/A N/A
表5 中国工业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单位能耗(kgce/t) 钢铁 水泥 乙烯
表1 “十二五”规划把NOX和SO2排放量纳入规划约束性指标
2010 排放量
SO2(百万吨) 22.08
NOX(百万吨) 21.57
2010-2015 预计新增量
4.17
5.34
2010-2015 新增减排能力
5.97
7.6
2010-2015 减排百分比
8%
10%
表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
一、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历程
回顾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历程,大体 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年至1990年
1970年到1990年,是我国大气污染 防治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期,我国大气 污染防治控制的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点源, 主要控制的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空气污 染范围以局地为主。环境质量管理主要涉 及排放浓度控制,消烟除尘,工业点源治
我国先后于2008年举办了北京奥运 会、2010年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 运会。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问题受到社 会各界的关注,为了保障会议期间良好的 空气质量,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下,
实施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并且取得了显 著成效。经过多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在中 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空气中一 次污染物的浓度得到初步控制。根据北京 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和二氧化硫排放情况的 有关数据,尽管在这十年中北京的经济社 会快速发展,但北京环境空气中PM10、 SO2、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的浓度都呈下降趋势,但环境空气质量仍 与人民的期待存在着很大差距。
2000年到2010年,是中国大气污染 发生重大进展的一个阶段。在这期间,不 但对燃煤、工业、扬尘污染提出了控制要 求,同时将机动车的污染控制纳入了议 程,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列为 主要控制对象。空气污染问题主要是煤烟 尘、酸雨、PM2.5和光化学污染,大气污 染的区域性复合型特征初步显现。
序号 污染物项目
1
总悬浮颗粒物(TSP)
平均时间
年平均 24 小时平均
浓度限值
一级 二级
80
200
120 300
单位
年平均
50
50
2
氮氧化物(NOX)
24 小时平均 1 小时平均
100 100
250
250 μg/m3
3
铅(pb)
年平均 季平均
0.5
0.5
1
1
4
苯并 (a) 芘(BaP)
年平均 24 小时平均
在这阶段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发生 了四个重大战略性转变:(1)控制目标 由排放总量控制转变为关注排放总量与环 境质量改善相协调,即不但要考虑总量削 减,更要重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2) 控制对象由主要关注燃煤污染物转变为多 种污染物协同控制。(3)控制对象由以
工业点源为主转变为多种污染源的综合控 制。(4)在管理模式上,从属地管理到 区域联防联控管理。国务院连续发布两个 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这四大转变:2012 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 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务院 批准的第一个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国 十条”是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战 略高度做出的顶层设计,突出了重点地 区,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在重点地区 希望取得突破。
我国于2012年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 新标准(GB3095- 2012),将PM2.5浓 度限值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并对多种空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