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一)导论2学时(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学时(三)藏象学说8学时(四)病因病机2学时(五)诊法述要4学时(六)辩证8学时(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2学时(八)中药8学时(九)方剂4学时(十)针灸自学(十一)内科常见病症4学时1.咳嗽 12.胃痛 13.黄疸 14.水肿 1(十二)见习4学时二、自学内容:针灸三、建议参考书:《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鹏翔主编)。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讨论式教学。

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认知方法。

3.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学科优势与展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2.熟悉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

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般了解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等,元气的内容。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元气论;阴阳学说:阴阳学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藏象学说目的要求:掌握藏象的概念、中医的脏腑概念、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基本概念。

熟悉六腑的概念、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运动形式、分类;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津液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气血之间的关系。

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质的概念。

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概述: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脏腑: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六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体质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四、病因病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理解;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七情的概念,对脏腑气机的影响;正邪相争与阴阳失调。

熟悉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了解饮食、劳逸、疠气及其他致病因素。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病因: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病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五、诊法述要掌握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四诊的基本知识,舌诊的内容及意义。

熟悉神的含义,望神、望色的内容;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常见病脉的特征与主病。

了解常见病脉象的特点,望小儿指纹,问诊、闻诊、切诊的内容。

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与妇女;切诊:脉诊、按诊。

六、辨证目的要求:1.掌握辨证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基本基本原则;八纲辨证中各个纲领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及鉴别要点;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常见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辨证治疗及处方用药。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的辨证,肺与大肠辨证,脾与胃辨证,肝与胆辨证,肾与膀胱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

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的独特治疗体系,治则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体治疗法则。

熟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基本治疗八法。

了解中药、方剂、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防治手段。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防治原则:养生与预防、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人治宜;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八、中药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

熟悉中药的配伍应用原则、用药禁忌、剂量、服用方法、煎煮方法。

了解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掌握以下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麻黄桂枝柴胡独活藿香苍术茯苓茵陈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熟地黄生地黄黄芩黄连大黄贝母半夏杏仁干姜附子陈皮川芎丹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沙参麦冬了解以下中药的功效主治:荆芥葛根猪苓黄柏荷叶决明子地骨皮山楂火麻仁前胡白及党参甘草杜仲天麻钩藤山芋肉酸枣仁龙骨枳实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产地、采集、收藏;中药的炮制、性能及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分类九、方剂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组成、功用及主治。

2.熟悉方剂的应用及变化。

3.了解方剂的分类。

4.掌握以下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1)麻黄汤(2)银翘散(3)小柴胡汤(4)大承气汤(5)柴胡疏肝散(6)二陈汤(7)四君子汤(8)四物汤(9)六味地黄丸(10)肾气丸(11)血府逐瘀汤(12)理中汤了解以下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1)桂枝汤(2)茵陈蒿汤(3)白虎汤(4)半夏泻心汤(5)小青龙汤(6)越鞠丸(7)补阳还五汤(8)补中益气汤(9)参苓白术散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剂型、治法;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十、针灸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的组成,腧穴的基本概念。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灸法的种类。

2.熟悉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3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刺法的操作。

3.了解腧穴的定位法;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

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针灸学的发展历史,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腧穴的定位法,3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的基本知识,毫针刺法的操作,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灸法的种类,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十一、内科常见病证(一)咳嗽目的要求:1.掌握痰热壅肺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咳嗽的分型;各类咳嗽的鉴别要点。

3.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咳嗽的病因病机2.咳嗽的辨证论治(1)外感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2)内伤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壅肺肝火犯肺气虚咳嗽阴虚咳嗽(二)胃痛目的要求1.掌握胃痛证的分型,脾胃虚寒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胃痛证各型的鉴别要点。

3.了解胃痛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胃痛证的病因病机:(1)郁怒伤肝肝气犯胃(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3)禀赋不足脾胃虚弱2.胃痛证的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2)瘀血阻络(3)饮食积滞(4)脾胃虚寒(5)胃阴亏损(三)黄疸目的要求1.掌握阳黄、阴黄的鉴别要点;阳黄中热重于湿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阳黄和阴黄的各类分型。

3.了解黄疸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黄疸的病因病机2.黄疸的辨证论治(1)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2)阴黄寒湿内困瘀血内阻(3)急黄(四)水肿目的要求1.握水肿病中肾阳衰微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治法、方剂。

2.熟悉水肿病的各类分型,阴水与阳水的鉴别要点。

3.了解水肿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水肿病的病因病机2.水肿病的辨证论治(1)阳水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湿热壅盛(2)阴水脾阳不振肾阳衰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