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生命体,有思想品质、有价值追求、有精神理念、有伦理道德、有奋斗目标、有管理风格,它对企业、对企业员工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这种影响与作用就是企业的文化力。

企业文化的作用,有的学者称它为企业文化效应,也有的也叫企业文化的功能,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教授则称之为文化力,并将其作用力归纳为六个方面。

1、导向功能——导向力导向就是引导方向、指导行为,使其向着某一方向发展。

企业文化以其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引导着企业和企业员工,怎样想问题?如何做工作?用“无声的命令”和心灵的呼唤,引导着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主动地适应健康的、先进的和有发展前途的社会需求,进而引导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这种以“人心”的教化与引导为主的管理,更有持久性,而且管理成本低而富有成效。

企业文化的导向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⑴、明确企业的奋斗目标;⑵、规定企业的价值取向;⑶、建立企业的规章制度;⑷、实现企业与人的全面发展。

2、激励功能——激励力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使人朝着某一方向努力与发展。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它通过文化的教育与感化作用,不断激活人们的“心智模式”,开发员工的潜在智慧,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追求卓越的目标,实现和成就自我。

企业价值观所形成的导向和文化氛围就是一种良好的精神激励。

它通过信任、关心、奖励等多种鼓励方式,使员工不仅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而且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与目的,并能够统御企业管理,引导员工树立追求卓越的群体意识,激发员工忘我工作的激情和精神,以不断提升员工的精神境界与道德素养。

3、约束功能——约束力在企业行为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那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规则、制度规范、厂风厂纪、道德约束等,用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员工,启迪心灵,规范行为,使员工不断从他律控制转变为自律控制,由外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实现道德升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员工,一个道德高尚的员工,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员工。

4、凝聚功能——凝聚力企业是由不同年龄、不同素质、不同奋斗目标、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精神状态、不同群体和个人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和态度,把企业的宗旨、理念、目标、价值观纳入到员工的思想体系中,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并把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融于企业的发展中,与企业同舟共济,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发展自身,成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理想。

5、协调功能——协调力企业是不同利益的人们观念、情感、意志和愿望的聚集。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企业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和极其激烈的竞争关系。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冲突,就需要企业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协调企业中的各种要素与关系,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和价值取向。

只有目标一致,步调统一,才有利于克服矛盾,减少摩擦,才能做到互通信息、互相信任、密切合作、互谅互让,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协调,企业才能团结、和谐、健康地发展。

6、辐射功能——辐射力企业文化就像一颗精神原子弹,具有强大的威力和辐射功能,它不仅能在企业内部的各组织之间和员工之间发挥作用,而且能够通过产品和服务影响顾客、影响社会,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与愿望。

同时,通过员工的思想行为、企业的哲学、精神、理念、价值和品牌形象的传播与扩散,进而引导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上述六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力来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协调员工与组织的行为,融洽人际关系,改善经营管理,塑造企业形象,增长经营业绩。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六大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要求,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系统的完整性之上时,才能产生创造性作用,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就会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科学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企业文化的规范体系、企业文化的形象体系、企业文化的论证体系、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和企业文化的跟进体系。

其中,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称之为精神文化;规范体系是将核心理念加以具体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成为支撑企业文化的骨骼,我们称之为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形象体系是企业文化的识别系统,成为企业文化的肌肤和表象,我们称之为物质文化或视觉文化;论证体系是企业文化合理性的分析诊断机制,维持着企业文化的动态平衡,成为企业文化的免疫系统,主要指企业文化的调研审计与分析诊断体系;执行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机制,犹如企业文化的手和脚,主要指企业文化运营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跟进体系随时检测企业文化的发展,并根据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映,成为企业文化的神经系统,主要指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机体必定是一个“活”的机体,而一个活的肌体必定是功能齐全的,才可能是健康的。

通过对企业文化六大体系的完整程度可以求证出企业文化的健康程度。

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在企业的影射、积淀与发展。

我国的企业文化萌芽于春秋时期以儒商文化为主的商业理论,历经唐、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我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古代商业文化理论的形成我国工商业的形成起源于夏商。

当时以官办官营为主的工商会官促进了西周商业活动的发展。

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不杂于商”的状况出现了重大改变,士人遵循孔子“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的训导,“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爱财而取之有道”,经商多以礼义为行动规范,在礼义的基础上求利而不贪夺。

其时,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成就了万世霸业;范蠡,“经营农盐,雄霸商海”,成为世代商人效法的商圣;政客吕不韦善用“奇货可居”术,做成了天下最大的一笔买卖,他不仅自己当了宰相,还使自己的儿子嬴政坐上秦王的宝座,成为中国的始皇帝。

在商业活动中,孔子之后,孟子周游列国,提倡“以德王天下”,一方面宣扬仁义,另一方面经商“以羡补不足”,他反对“重征商税”,主张“取消关市之征,开放山泽之利”,义利结合,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之后,墨子主张“交相利”、“财货让”,要求商人在给别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自己也从中获利。

他不仅言商,而且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深切体会了商业经营的辛劳艰苦,并从中意识到了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期士人经商,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商业文化意识的觉醒。

其时儒商盛行,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营讲求信义,以诚信为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经营之道。

据历史记载,子产“为相二年,市不豫价;三年,门不闭户,道不拾遗”,实现了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繁荣景象;范蠡善经营之道,“陶朱事来,端木生涯”,“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一跃而成巨富,其积著之理成了商人世代相传的法宝;白圭在总结先秦士人经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知取与,是为行仁”和“智、勇、仁、强”经商四德的“治生之学”,为古代商业经营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与考核标准,同时为中国工商企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代商业文化理论的发展先秦以后,司马迁对秦汉儒商文化进行了总结,认为“富者,人之情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富趋利不仅是整个社会与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是仁义道德的基础。

到唐宋时期,经济繁荣,人心思富,儒商队伍不断壮大;明清阶段,儒商思想进一步升华,商人地位逐步提高,商业经营迅猛发展,其中晋商、徽商、鲁商等几个比较大的商业集团,雄视海内,阔步天下,历时二、三百年而不衰,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时,经商者恪守“凡人存心存世,务在中和,不可因势凌人,因财压人,因能侮人,因仇害人”和“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以及“财之道生,利缘义取”等经营信条,诚信忠厚,童叟无欺,提倡中庸,讲求礼义,信奉“生财有大道,义而资益巨”,主张“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礼接人,以义应事”,并“察天时之顺逆,格物理之精微”,掌握市场供求关系,顺应商品发展规律,在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学会了“仁中取利,义内求财”经商之道,以至“基业日隆,家道渐裕”,不少人成为近代中国“富可敌国的儒商资本家”。

清末民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兴起,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新一代儒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中国工商企业文化,如有“中国商父”之称的盛宣怀,引领洋务运动,缔造商业帝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时代巨音之称的“学贾”郑观应,“弃举业而习商贾”,“齐价竞争,任人为贤”,强化管理,培育人才,撰写《盛世危言》,提出了著名的“商战论”,奠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基础;有民族工业先行者之称的“状元资本家”张謇,创办实业、兴办教育,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开创了我国民族工商业资本集团的先河。

在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方面,有“棉纱大王”之称的著名近代实业家穆藕初先生认为“凡百事业之成败,全视人才之优劣”,把重视人才、网罗和使用人才作为兴业之本;著名的四川民生实业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把“超个人成功”、“超赚钱主义”当作他经营事业的目的。

为此,他给民生公司制定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民生精神”;天津东亚毛纺公司设计“抵羊牌”(抵制洋货之意)商标,制作“你愿人家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的厂训,并制订《东亚铭》等企业精神来训练和强化员工的敬业爱厂意识;另外,像大成纺织公司的“忠信笃诚”,荣氏纺织工业集团的“和衷共济,力求进取”,上海冠生园的“三本主义”(本心、本领、本钱)以及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信念“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事业上积极发展事业,精神上以能服务于社会为莫大光荣,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等,这些理念都充分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

纵观这一时期的商业理论发展,儒家以义制利、诚信为上的价值观,以和为贵、协调群体的和谐观,修身内省、反求诸己的自律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和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观、兵家(孙武、孙膑)以退为进、以进制动、刚柔相济的战略战术以及墨家、法家、轻重、货殖各家思想的综合,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使得近代工商企业文化异常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