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排水专项方案
一、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按其赋存介质的差异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
第四系孔隙水的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层<2-3>和细砂层<2-2>,其它土层的富水性较贫乏。
第四系孔隙水以潜水型孔隙水为主,局部具弱承压性,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
基岩裂隙水的主要含水地层为碎块状强风化岩层和裂隙发育的中风化岩层,因上述岩层较破碎或裂隙发育,故其透水性和富水性相对较好;该基岩裂隙水为承压型,其透水性和赋水性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和连通程度,富水性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区段性;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同一含水层渗透补给,同时也接受上部土层孔隙水的越流补给。
三、基坑周边设计条件概述
1、周边环境条件:基坑北侧为黄埔大道,道路边线(主道)离基坑地边线约26.0m,地下管线离基坑底边线最近约9.0,管线种类较多,主要有给水管、污水管、电力、电信等,黄埔大道地下为广州地铁5号线区间隧道,距离基坑边线7.4~11.5m,轨道埋深约15m左右,基坑南侧为较近处为已拆迁空地,,同珠江水力有一定联系,基坑西侧为现有河涌—棠下涌,在基坑开挖前改迁,改迁后河道距离基坑边线约5~11m,整个场地不远处靠近珠江,同珠江水力有一定联系。
四、本工程降排水重点与难点分析
1、基坑北侧靠近地铁五号线隧道区间,周边管线较多,应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降低引起地铁轨道基础沉降。
2、工程设计范围西侧与现状棠下涌毗邻,基坑支护设计时,须充分考虑河堤堤岸的安全及基坑止水措施。
3、场地为拆迁区,场地表面有较厚的杂填土、建筑垃圾和填石层,深部可能有部分旧有建筑基础(桩),基坑止水帷幕的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4、场地开挖范围内局部存在强透水层砂层。
5、基坑不远处为珠江,同珠江水力有一定联系。
五、基坑降排水方案设计
(一)总体思路
基坑边临近地铁,黄埔大道边管线较多,基坑西侧,里河涌较近,且基坑范围较大,绝大部分土层主要是粘性土等相对隔水,基坑降水主要是坑外截水+坑边止水+坑内集水明排等措施,基坑顶设置封闭的环形排水沟,以避免坑顶地表汇水进行坑内,在基坑开挖期间,坑内设置若干较大容积的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并保证坑内地下水位位于开挖面以下不少于1.0m。
开挖到底后,应在基坑周边设置集水井,间距大致30m,并确保坑内地下水位位于坑底以下不少于0.5m。
(二)各剖面止水及应急措施
1、基坑北侧
基坑北侧靠近地铁5号线,周边管线密集,止水采用三轴搅拌桩止水,基坑外侧设置若干水位监测井及回灌井,及时巡查周边水位,出现水位降幅较大时应停止开挖土方,并分析原因,根据监测数据启用回灌井。
1)基坑漏水:应停止开挖并进行封堵,封堵后回灌至原水位,水位稳定后再进行下一工况开挖。
2)基岩裂隙水较大:开挖到基岩后如遇基岩裂隙水较大,应专门进行基岩注浆加固。
2、基坑西侧
基坑西侧靠近河涌,按规划河涌改建后局部离基坑边较近,西侧支护结构放坡较小,支护桩外侧采用三轴搅拌桩止水,防止河水渗透进基坑。
2、基坑南侧和北侧
基坑南侧和北侧局部地段存在砂层,设置三轴搅拌桩切断基坑同珠江水力联系。
3、基坑降排水应急措施
1)基坑开挖过程中若坑壁出现少量渗水,应在渗水处设置泄水孔,内设过滤装置,防止流土。
2)若在开挖过程中出现大量渗砂漏水现象,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回填土方,并及时报知设计方采取其他措施,待渗水问题解决后方可继续开挖,严禁不顾安全野蛮施工。
3)对地表裂缝及时采用水泥砂浆封堵,防止地表水下渗。
4)降水量较大时,应合理组织地表水排放,并安排足够的排水设备对汇集的地
表水进行抽排。
同时在基坑四周,应对地表水进行疏导,避免大量的地表水集中涌入基坑内。
5)对较严重的流砂现象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1.0m 以下。
六、其它
1、施工期间应对基坑周边巡查,如发现流砂、渗水、水位降幅较大及时报相关单位。
2、未尽事宜,参照有关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