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幼儿防治手足口病培训记录

幼儿园幼儿防治手足口病培训记录

幼儿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1年10月17号下午14:00-16:00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朱丽香
培训主题:幼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
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3大部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
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4不特征:在手上和脚上出现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还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欺小怕大”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小宝宝。

2-7天潜伏期:当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先有2-7天的潜伏期,然后会出现低热、不舒服、胃口差、喉咙痛等症状。

1-2天后,孩子的口腔中出现红色水疱疹并很快破溃成2-3毫米的小溃疡,分布在舌、牙龈、颊部等处,造成孩
子口腔疼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随后在手掌、足底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有些还出现含有浑浊液体的水疱,同样的疹子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受到感染的孩
子体温在38.5℃左右,持续2-3天。

7-10天自愈: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轻微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病的孩子能在7-10天左右自愈,愈后良好。

通常口腔溃疡在发病一周左右愈合,手掌和足底等处的皮疹在发病10天左右自愈,不会留有疤痕。

手足口病很少有并发
症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孩子可能会有高热、全身皮疹、腹泻、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
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由于成
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专家提醒,在孩子饮食方面,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破溃感染。

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涂敷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
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及颈部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烧药,打退烧针,要给宝宝多喝水。

注意环境温度是否
过高。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

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

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
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六一实验幼儿园
2011年10月17号
幼儿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1年11.23号下午14:00-16:00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侯洁
培训主题:幼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以儿歌形式教会幼儿:1、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毒从口入。

2、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3、勤洗手、勤通风、晒晒被褥讲卫生。

4、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让幼儿牢记儿歌,并应用于生活当中。

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一般在1—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

但是由于发疱疹,皮肤的清洁、饮食是护理的要点。

隔离如果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应该停止去幼儿园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同时不要与其他的健康宝宝接触。

一般需要在家中隔离两个星期左右,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消毒宝宝用过的各类用品、玩具、餐具都要消毒,用开水煮烫或者用家用消毒水都可以。

清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清淡饮食为宝宝提供清淡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不能吃辛辣刺激以及硬的食物,否则容易刺激口腔,增强痛感。

同时还要让宝宝多喝温开水。

口腔护理口腔内长泡,宝宝可能会感觉痛,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还可以口服一些B 族维生素。

物理降温部分宝宝患上手足口病后会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体温在37.5℃—38.5℃之间,可以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脱衣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来降温;但是如果体温超过了38.5℃,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六一实验幼儿园
2011年11月23号
幼儿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1年12月22号下午15:00-16:00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朱丽香
培训主题:预防手足口病,保护身体健康
1、小儿患病5岁以下居多,成人也可感染。

2、发热:体温38度左右,部分早期有咳嗽等。

3、皮疹:可首先出现发热,发热1~2天后或同时出现皮疹。

用手去摸明显有一个小包。

一般来说直径有2~4毫米大小。

4、患病部位:此病又称为“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皮疹是在手足口这些部位出现。

5、危急重症: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预防原则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专家提醒,在孩子饮食方面,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破溃感染。

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涂敷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专家提供了预防手足口病的药方,可喂给又给吃:1.双花防毒饮: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

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

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2.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六一实验幼儿

2011年12月22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