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地方标准管理办法

北京地方标准管理办法

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北京市地方标准(以下简称“地方标准”)管理,提高标准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方标准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备案、复审、修订、废止,以及地方标准实施和实施情况的监督,适用本办法。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制定(含修订,下同)地方标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应当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协调。

第四条制定地方标准应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第五条制定地方标准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六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统一管理本市地方标准,组织制定和实施地方标准,对本市地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设地方标准审查部,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地方标准的技术审查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本市各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在本部门本行业开展标准化研究,组建本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标准化工作队伍,建立本行业标准体系,提出地方标准项目建议,承担制定地方标准的任务,负责在本部门、本行业制定推动地方标准实施的配套政策并实施地方标准,依法在本部门、本行业对地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区县政府负责在本辖区内推动地方标准的实施。

第九条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以承担本专业技术领域内地方标准的起草,在地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专业技术领域地方标准的技术归口工作。

在行业跨度大、归属不明确等特殊领域,可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定的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代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标准化研究,建立标准体系,提出地方标准项目建议,承担制定地方标准的任务。

第十条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标准化组织积极承担或者参与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对符合《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地方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予以经费补助。

第二章地方标准的制定范围第十一条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又需要在本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地方标准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和推荐性地方标准。

法律、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地方标准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

第十三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性技术文件”)。

指导性技术文件是为仍处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试验、使用和运行管理部门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可制定指导性技术文件:(一)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且不具备制定为地方标准条件的项目;(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

指导性技术文件不宜由标准引用使其具有强制性或行政约束力。

指导性技术文件制定程序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制定地方标准:(一)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二)不属于技术要求,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三)属于在国家或行业层面才能统一实施的技术要求;(四)在全市范围内不具有普遍性。

第三章项目计划第十五条制定地方标准应当立项。

地方标准项目分为一类项目和二类项目,一类项目为制定项目,二类项目为研究项目。

地方标准立项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二)未被纳入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计划;(三)属于全市范围内普遍适用的规则,不属于仅适用于部门内部的规范;(四)属于技术要求;(五)属于相应领域的标准体系;(六)有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性地方标准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七)强制性地方标准已充分进行实施风险评估;(八)有对应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进行技术论证,出具同意立项的意见;(九)申请一类项目经预评估能够在立项后次年11月底前完成标准报批工作。

(十)二类项目完成研究申请转为的一类项目和修订地方标准项目优先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立项:(一)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二)制定地方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不充分的;(三)没有明确的技术内容,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的;(四)未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调,或者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的;(五)与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的。

第十六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每年8月至11月公开向社会征集下一年度的地方标准制定项目。

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地方标准的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同期向本行业、本领域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的地方标准制定项目。

第十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可以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向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制定地方标准的立项申请。

公民或组织均可以向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或行业主管部门提交地方标准项目的书面建议。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收到的立项申请或书面建议,转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归集、研究与遴选。

第十八条申请立项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书(见附件1);(二)有研究基础的项目,应当提交标准前期研究形成的科研报告、调研报告、试验验证报告、统计分析报告等;(三)地方标准原则上不应涉及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

标准涉及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的,提供知识产权证书复印件及知识产权持有人授权文件(见附件2)。

未提供知识产权证书复印件与授权文件的,视为申请人确认立项申请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四)申报一类项目的,应提交标准草案。

第十九条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对提出的项目申请或者书面建议进行归集,合并重复和相类似的项目;对本行业、本领域的重大需求按照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的要求,策划提出重点项目。

对征集项目和重点项目按照第十五条的规定进行遴选,在每年11月底前向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申报下一年度的一类项目、二类项目立项。

第二十条申报的地方标准项目涉及其他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应与其他行业部门进行协调,并形成一致意见。

协调可以采取发函征求意见或召开协调会的方式进行。

征求意见的复函或协调会会议纪要应作为项目申报书的附件一并提交。

第二十一条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地方标准制定项目提出阶段明确标准的组织实施单位。

组织实施单位限于本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行业主管部门与组织实施单位不一致时,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组织实施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提出立项。

组织实施单位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地方标准批准发布时统一批准确定。

第二十二条地方标准审查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地方标准立项申请项目提出初审意见。

第二十三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初审通过的项目进行立项审查,提出立项审查意见。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将行业主管部门以前年度立项的一类项目和二类项目是否按期完成,是否按期反馈已发布标准的实施情况报告作为立项审查重要参考因素。

第二十四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根据需要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立项申请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意见。

专家论证会可以根据情况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企业、用户、消费者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代表参加。

第二十五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就地方标准立项申请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第二十六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办公会根据立项审查、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的结果,批准地方标准制定项目年度计划。

地方标准制定项目年度计划应确定标准项目名称、项目类别、性质、制定或修订、主管部门、主要起草单位等。

第二十七条本市急需制定地方标准的重大项目,可以增补地方标准立项。

增补立项的申请与审批程序与年度立项的申请与审批程序相同。

经批准的增补计划是当年地方标准制定项目年度计划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八条需要在地方标准制定过程中进行拆分、合并的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第二十九条地方标准制定项目情况发生变化,已不适宜制定地方标准的项目,或无法完成项目时,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或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终止项目。

一类项目应当在立项后次年11月底前完成标准报批工作,二类项目应当在立项后次年11月底前完成转一类项目的申请工作。

逾期未能完成的,项目自动终止。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每年将上一年度尚未完成的续存项目随地方标准制定项目年度计划一并公示。

终止项目确需继续制定的,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申请立项。

第四章起草第三十条地方标准的起草单位应当成立标准起草组,负责标准草案的编制,并对其质量及技术内容全面负责。

第三十一条地方标准起草组人员应当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标准化专业人员组成。

第三十二条地方标准的起草单位应当完成下列工作:(一)批准立项一个月内制定具体的标准起草计划;(二)督促标准起草组按照计划完成标准起草工作;(三)落实标准起草经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四)组织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送审和报批等工作;(五)其他应当由地方标准起草单位承担的工作。

第三十三条起草标准应当遵循下列要求:(一)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综合分析,试验验证;(二)充分协调标准各相关方,实现各方共同利益的一致,不得强调部门或者行业利益;(三)不得设定有地方保护、阻碍市场流通和其他妨害公平竞争等内容的条款;(四)不得设定部门管理权限;(五)符合WTO/TBT相关原则要求;(六)标准编写应当符合GB/T 1和相关标准编写的要求;(七)充分考虑标准的实施。

第三十四条地方标准起草组应当按照标准起草计划完成标准草案和标准编制说明,并经起草单位审查通过后,征求意见。

第三十五条标准编制说明(见附件3)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三)主要起草过程;(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七)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八)作为推荐性标准或者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九)强制性标准实施可能的风险点、风险程度、风险防控措施和预案。

(十)实施标准的措施建议;(十一)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第三十六条地方标准起草过程中,应在地方标准前言中确定归口单位。

有对应的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对应的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归口单位。

没有对应的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归口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