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从社会心理学史来看,一般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__D_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D.五2.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一般来讲,当对某件事的恐惧达到_A__强度时,相对而言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改变是较大的。
A.中等 B.低等 C.较高等 D.高等3. 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
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A)A. 登门槛技术B. 先大后小C. 对牛弹琴D. 折扣技术4.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C)A. 改变认知B. 增加认知C. 减少认知D. 改变认知重要性5.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D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B.类似性C.互补性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6.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A)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7.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A)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8.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A)A.会产生社会助长B.会产生社会抑制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D.对其会产生激起9. 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B)A. 情感B. 认知C. 外显行为D. 行为倾向10. 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A. 接近性B. 熟悉性C. 互补性D. 能力11. 相亲时,如果一个人对对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能力也给予积极评价。
这种现象属于(C)A. 优先效应B. 新近效应C. 晕轮效应D. 中心特质效应12.自我认知的归因偏差研究发现,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做(C)A.正确归因B.错误归因C.内在归因D.外在归因13.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B)A.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B.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益和损失加起来等于零C.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D.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获和损失加起来不是零14. 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的层面是(C)A. 社会层面B. 个人层面C. 人际层面D. 特质层面15.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是(B)A.在人和情境之间,内在个人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外部情境的影响。
B.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C.外部情境和个人内在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D.以上均不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答:第一,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第二,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
2.简述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答: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Kelly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
3.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答: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吸引力等;(2)相似性,包括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以及外表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
5.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概述: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这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观点: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当作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易关系。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
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评价:1.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视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援,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此理论的缺陷。
2.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是本理论的积极意义,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多启发。
6.简述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1972年提出并在1979年又作出修改。
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外因。
内因即个人内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包括个人之外的所有原因,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
(2)稳定—不稳定。
即原因是长期稳定的,还是变来变去的。
如内在原因中能力是较稳定的而努力是较不稳定的,而外因如运气则是可变的。
(3)可控制性。
即一个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内。
如不稳定的内因如努力是可控的,而稳定的内因如“能力是不可控的,主要靠天赋。
一般来说,若一个人把成功的原因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时,他就会增强自信心,预期自己将来会成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
若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太差,就会消沉、自卑。
因而维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人们对归因风格的训练的兴趣,即怎样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
乐观型的归因和抑郁型的归因。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有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答:(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在心理学产生早期基于遗传的本能论,还是占据心理学主导地位达半世纪之久的行为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都不免极端,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发展,在如今是主流,显得更为客观。
下面就分别对这三种观点加以论述:(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a)生物学理论的观点:生物学理论所倡导的遗传决定论。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他发现人类通过面部表达情绪具有固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Ekmam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内在性和一致性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支持了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
b)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Horn等人发现,随年龄增加遗传对智能发展越来越重要。
Plomin指出不论遗传影响的大小如何变化,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
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在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a)家庭环境: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
b)文化环境: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内容,而且社会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的行为影响也可以说明文化的作用。
(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遗传提供生理基础,而环境提供发展空间。
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a)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Scarr提出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养育环境紧密联系,可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这种建构有三种形式: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
Scarr认为个体的成长就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行为遗传学的观点:行为遗传学的证据,行为遗传学为区分遗传、环境的相对影响,提出了两个前提,一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二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可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并保持稳定,那它就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
2、请你比较中国人的平衡关系理论与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的构成方式是以个体为中心而展开的一层层距离不等的关系,每一层关系就是一个互动的同类群体并相对于里面一层而言,构成外群体。
所谓的平衡性正是表现在关系网和个体的关系是一个正圆形,位于中心的个体和它们的半径都是相等的,而违背这一相等性原则,或近或远都会导致该圆变成一个椭圆形,造成平衡现象的出现。
但仅仅个别人的地位化或情感化出现时只会造成同类中的个体由其原先的那一层进入另一层,而不导致普遍的失衡现象。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当中,也出现过一系列关于社会互动的平衡性研究成果,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的P-O-X模式、纽卡姆(T.Newcomb)的A-B-X模式、费斯廷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等。
尽管这些理论观点各异,但和本模式相比较,其基本点都是从个体出发的。
具体而言,个体的认知和态度就一直是他们研究人际关系的核心概念,相应的,个体认知结构的协调和不协调则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以至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与是否和谐总是和个人的态度是否改变相联系。
而我们上述的研究证明,在中国人际关系中,个人的态度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会因人际关系的需要而隐蔽起来,由于人际互动中的标准是外在于个体的,或者说,是超个体的,所以个人的态度如何并不重要,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否协调也在其次,而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结构上是否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