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用通信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并按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集合。
3. 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计算机网络按通信方式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式网络4. 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是(因特网 ),它的前身是(阿帕网ARPANET ),它用的联网协议是(TCP/IP )。
5. 网络协议概念: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受信息的一套规则。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信息,完成何种控制动作及做出何种响应。
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6.OSI 分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7.TCP/IP 分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8.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一个网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第2章1.C=BI=B*log2M(bit/s)。
C为比特率,B为波特率,M为一个码元表示的有效状态数2.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bit/s);在光纤中传播速率:2*105km/s传输时延=数据块长度(bit)/信道带宽(m/s)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3. 时延带宽积(bit)=带宽*传播时延4. 奈奎斯特准则:对于一个带宽为W(单位HZ)的无噪声低通信道,最高码元传输速率B为2倍的W,单位为baud B=2W; 信道容量C=2Wlog2M(bit/s)5. 从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看,数据通信分为单向通信(单工模式)、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模式)和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模式)。
6. 信道复用技术:频(时、波、码)分多路复用7. 曼彻斯特编码特点:每一数据位的中间位置都有一个跳变,用跳变的相位表示数字0和1,正跳变表示数字0,负跳变表示数字1;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一个开始有跳变表示0,无跳变表示18. 滑动窗口协议主要用于流量控制。
9. 信噪比用分贝表示。
C=Wlog2(1+S/N)(bit/s) W为带宽,单位HZ,S为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高斯噪声功率。
S/N称为信噪比。
单位分贝(db)=10*log10(S/N)10. PCM(脉冲编码调制)过程:采样、量化、编码如:声音数据通常限于 4000Hz 以下的频率,假设声音数字化时采用 8 个量化级则每秒采样多少次可完整地表示声音信号的特征?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应达到多少?如果每个样本增加 1 位冗余,数据传输速率应达到多少?①按采样定理,应为8000HZ每秒②8000*7=56Kbps;③ 8000*8=64Kbps;第3章1. 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在这种帧同步中,为了不使数据信息位中与特定字符相同的字符被误判为帧的首尾定界符,可以在这种数据帧的帧头填充一个转义控制字符DLE STX,在帧的结尾以DLE ETX结束,以示区别,从而达到数据的透明性。
若帧的数据中出现DLE字符,发送方则插入一个“DLE”字符,接收方会删除这个DLE字符。
2. 例3-4:生成多项式G(X)=X4+X+1,假设欲发送的一段信息101100110,问在线路上传输的码字是?答:解:由G(X)=X4+X+1得生成的码字为:10011 ,n为4。
在101100110后面添加n(此时n=4)个0,得到1011001100000 。
用1011001100000去除10011,得到余数为1000(保持n位,若不够前面用0补上)把余数1000添加到要发送的数据101100110的后面,就是实际要传送的码字,为: 1011001101000例3-5:已知:接收码字:10110011010,生成多项式:GX)=X4+X3+1 求:码字的正确性。
若正确,则指出冗余码和信息码。
1)用接收到的码字除以生成码(11001),余数为0,所以码字正确。
2)因r=4,所以冗余码是:1010,信息码是:1011001第4章1.以太网中 MAC 地址的类型。
①单播地址(一对一)②多播地址(一对多)③广播地址(一对全体)2.10Base-5 与 10Base-2 以太网。
答:10Base-5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为10Mb/s,又称为粗缆以太网,采用基带传输,单段最大传输距离是500m;10Base-2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为10Mb/s,又称为细缆以太网,采用基带传输,单段最大传输距离是185m;3.冲突域、广播域的概念,不同的设备隔离冲突域及广播域情情况。
冲突域:连接在同一根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说是同一个物理网段上所有节点的集合或以太网上竞争同一段宽带的节点集合。
广播域:网络中的一组设备的集合,即同一个广播帧能到达的所有设备称为一个广播域。
第一层设备(集线器等)不会划分和隔离冲突域,第二层设备(交换机等)和第三层设备(路由器)都可以划分冲突域,也可以连接不同的冲突域。
只有第三层设备可以划分和隔离广播域。
4. IEEE802 局域网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介质访问子层)。
5. 计算 CSMA/CD 总线网络中最短有效帧长的公式。
最短数据帧长(bit) / 数据传输速率(bit/s)= 2*任意两站间的最大距离(m) / 信号传播速度(m/s)6. Vlan 的概念及作用将局域网上的用户或节点从逻辑上划分成若干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的用户或节点可以根据功能、部门、应用等因素划分而无须考虑所处的物理位置。
优点:①减少移动和改变的代价②建立虚拟工作组③增强通信的安全性④增强网络的健壮性7端口1 端口1端口2 端口2H1 H2 H3 H4 H5 MAC1 MAC2MAC3 MAC4 MAC5 B1 B2图1 网络结构图发送的帧交换机B1的转发表交换机B2的转发表交换机B1的处理(转发?丢弃?登记?)交换机B2的处理(转发?丢弃?登记?)站地址端口站地址端口H1→H4 MAC1 端口1 MAC1 端口1 转发,写入转发表转发,写入转发表H3→H2 MAC3 端口2 MAC3 端口1 转发,写入转发表转发,写入转发表H5→H3 MAC5 端口2 MAC5 端口2 写入转发表,不转发写入转发表,转发H2→H1 MAC2 端口1 写入转发表,不转发收不到数据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
存储转发交换又分为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1. IP 地址分类,会判断 IP 地址的类别,会判断 IP 地址是公有还有私有地址IP地址分类:A类:第1位为0;B类:前2位为10;C类:前3位为110;D类:前4位为1110;E类:前4位为1111;私有IP:A: 10.0.0.0~10.255.255.255 即10.0.0.0/8B:172.16.0.0~172.31.255.255即172.16.0.0/12C:192.168.0.0~192.168.255.255 即192.168.0.0/162. NAT 的实现方式。
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端口多路复用3. 路由协议的分类。
①按照对路由表的维护方式分类: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②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中的位置分类: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③根据路由算法分类: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4.IP 数据报的分片原理:在MTU较小的网络上,将数据报分成若干较小的部分进行传输。
IP数据报的尺寸大于将发往网络的MTU值时,路由器将IP数据报分成若干较小部分的过程,每个分片由报头区和数据区两部分构成,每个分片经过独立的路由选择等处理过程,最终到达目的主机。
5.一个数据报长度为 6000 字节(固定首部长度)。
现在经过一个网络传送,但此网络最大传输单元 MTU 为 1500 字节,试问应该分为几个短些的数据报片?各数据报片的总长度字段、片偏移字段和 MF 标志应为何数值?答:网络层数据部分可封装的最大长度为1500-20=1480字节可分为5个短的数据报片,总长度字段、片偏移字段和 MF 标志分别为:①1480,0,1②1480,185,1③1480,370,1④1480,555,1⑤80,740,06. RIP算法:当一个路由器收到相邻路由器(其地址为X)的一个RIP报文的处理方法如下:(1)先修改次RIP报文中的所有项目:将“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X,并将所有的“距离”字段都加1(2)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重复一下步骤若项目中的目的网络不在路由表中,则将该项目加到路由表中。
否则(目的网络在路由表中)若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由器地址和原路由表中是相同的,则用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否则(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由器地址和原路由表中是不同的)若收到项目中的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否则(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大于路由表中的距离),什么也不做第7章1. TCP、UDP 端口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标识应用进程的,比如一个主机上有多个进程(QQ、IE)在网络通信,那么它们就具有不同的端口号。
2.TCP建立连接的过程:TCP三次握手: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第8章1. FTP、WWW、SMTP、POP、TELNET 等常用服务使用的知名端口号。
FTP:21 WWW:80 SMTP:25 POP:110 TELNET:23 HTTP:80 HTTPS:4432. DNS 的功能。
DNS:一种能够实现名字解析的程序,它保存了一张域名和与之对应的IP地址3. DHCP 有什么用途。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个局域网的网络协议,使用UDP协议工作,主要有两个用途:给内部网络或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动分配IP地址,给用户或者内部网络管理员作为对所有计算机作中央管理的手段,优点:①安全而可靠地配置②集中管理③节省IP地址4. TCP 的确认机制:TCP的确认是对接收到的数据的最高序号便是确认。
接收端返回的确认号是已收到的数据最高序号加1.因此确认号表示接收端期望下次收到的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此外,确认号是累计的,这就表示,把正确收到的最后一个字节的编号加1就是现在的确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