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微课”助推下的“问题引领式”概念学习策略例谈
——以《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所谓“问题引领式”学习策略,就是借助问题的导引作用,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讨论问题——师生持续追问”等方式,促进学生主体对概念的
深入理解。
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教师的适时介入和巧妙点引必不可少,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泰微课”(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以下简称“泰微课”)的介入,在小学数学概念学习领域,对“问题引领式”学习策略的形成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泰微课”视频巧取片名,让问题初露头角
让六年级的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新的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尝试练习题,部分孩子还是很
畏惧的。
教师事先告诉了孩子咱们这节课会怎么上,让学生了解老师在本节课上的尝试,并
明确希望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然后,教师发放学习任务单,布置自学,有些平时依赖
性强或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的孩子面露难色。
在他们担心的时候,老师说,下面有学者们来看一段“泰微课”视频,名字叫“百分数,从哪里来?”视频从题目开始,就在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渗透着问题意识,起了一个好头。
在孩子集中观看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一定是在想,百分数,究竟从哪里来的?
视频播放之后,不给他们再看第二遍了,而是问孩子们:你现在知道百分数从哪里
来的吗?有些孩子说出了一些,但更多的孩子依然是疑问重重。
此时,学习的需要自然生成,教师再把“泰微课”视频发到班级群,布置孩子回去一边观看微视频,一边自学课本,再结合生活中的百分数,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试想,“百分数,你从哪里来”从一个问题变成了一个任务,一个孩子们愿意去完成
的任务,主动学习的欲望无比强烈,效果自然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二、“泰微课”视频再次呈现,让问题引领成功
在课堂的复习阶段,组织学生回忆预学时所看的微视频,联系导学单,说说自己学
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教师让学生尽情呈现,并给予表扬。
当然,学生的提问是零散的、重复的,此时,教师适度引导,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以“意义是什么?”“为什么
喜欢用?”“与分数比较?”这三个核心问题概括了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用教师的“大
问题”引领着学生的“小问题”。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让每个共同体的孩子先自主选择一个问题展
开研究,并把研究结果提炼出来,由组长板书到黑板上。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有避重就轻的
倾向,也就是不研究百分数的意义,这不是老师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为三个问题中,
“意义”是最核心的,而其他两个问题的研究也是为了研究“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组织各共同体汇报一下“本小组研究什么问题?准备怎么研究?”如果学生不选择“意义”作为研究对象,教师要做好“顺引”工作,在学生汇报和师生补充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他两个问题同时也是“意义”的具体表征,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在多个组呈现另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时,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更深层次,从另两个角度完成对“意义”的感悟和理解。
三、“泰微课”视频现场拍摄,让问题反复咀嚼
在课堂上,一个组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得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百分数表示一个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并将此句话板书到黑板上。
这是一个思辨的好机会。
教师追问其他小组的同学:你们说呢?“把学生出现的问题抛给学生”是数学课堂的神来之笔,有学者们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去畅所欲言,“舍下”一片叶子,“得到”的却是百花齐放。
思辨中,有学生追问:你们组的一个量和总量如何理解?有学生与书上的“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进行了对比;更有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例子进行了反驳……思辨中,有响应的声音,有质疑的话语,甚至有唇枪舌战和咄咄相逼。
可就是这样看似混乱的场面,让说的人和听的人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甚至对于“数”和“量”这两个数学中常见的词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辨析。
此时老师在干什么?一方面在认真地听孩子们的表达,只是点头和示意,不作评价,留足机会让孩子们一吐为快。
另一方面用手机拍下学生思辨的过程,课后做成“泰微课” 视频,在班级播放,既能重现精彩的过程,又能让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当孩子们看着你有学者之间争辩的过程,思考再渐渐深入,更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原来一个问题有这么大的魅力,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四、“泰微课”视频适时出现,让问题拨云见日
每个孩子在课前都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在共同体里面一“集中”,百分数的队伍明显壮大了许多。
“量变”总会引起“质变”的,一个共同体的孩子说:“有学者们发现百分号的前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立刻,另一个共同体的孩子就做了补充,“还可以超过100。
”“也可以是零点几几。
”……
“还可以是0。
”这个回答显然让大家吃了一惊。
这样的现象在分数中是从没有出现过的。
许多双眼睛都看着那个孩子,满是疑惑,大家都在等待一个合理的解释。
“冰红茶里的脂肪含量为0%。
”事实甚于雄辩,现成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解释。
“那0%表示什么意思呢?”老师追问道。
“表示冰红茶中没有脂肪。
”大家都能理解。
“看来,0%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所以它的存在也是理所当然了。
”老师适时
进行了提升。
“老师,那百分号前可以是负数吗?”一个孩子没举手就直接发问了。
老师愣住了,底下的学生也愣住了。
“你们说呢?”老师故伎重演。
“应该可以吧!”“又好像不行。
”孩子们发出的声音淡了许多,底气明显不足。
“这个,有学者的确不会。
”老师只好如实相告,“不过老师这有一段微视频,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或许会有一些收获。
想看吗?”此时,孩子们对这段“泰微课”视频的渴望空前高涨,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让老师心中满是沾沾自喜。
其实这段视频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 页“你知道吗”(如下图)改编而成的,除
了语言的描述外,加入了生活场景图片。
看完微视频,教师又可以追问学生:通过刚才的微视频观看和交流,你对百分数又
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微视频的价值再次得到体现。
“带着问题上课,更要带着问题下课。
”在初学时,对新的知识有诸多的困惑与不解,于是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探究解决。
而一节课下来,知识从了解走向理解甚至运用,但对知
识的外延和扩展又有了疑问。
此时,鼓励学生提出来,用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精神激励
孩子们投入到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学无止尽,问不止步,但学生的新问题还需要教师不厌其烦
地引导和启发,让问题一如既往,让微视频始终如一,此时,针对一个数学概念,用“问题
引领”的方式深入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建立起一般的概念学习模式,策略也就形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泰微课”视频的多次链接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