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评价方法-1
有机碳(%)
碳质泥岩
35-40 >120
>700
18-35 70-120
400-700 >5.5 >300 >400 >25000
10-18 35-70
200-400 2.0-5.5 200-300 275-400 6000-25000
6-10 10-35
60-200 0.75-2.0 100-200 150-275 1500-6000
2、根据油源对比确定有效烃源岩下限 有些地球化学家主张碎屑岩烃源岩可选用 1%作为有机碳下限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有机碳下限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相去甚远
国内外不同单位及学者提出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
单位或学者 Placas(1990) Tissot(1984) 碳酸盐岩烃源岩 0.3,0.5 0.3 0.5 泥岩烃源岩 单位或学者 梁狄刚等(1998,2000) 陈丕济等(1985,1986) 碳酸盐岩烃源岩 0.5 0.1-0.2
>1.5 <0.1 >70-90 <10 >80 <-28
>75% >55 <15 <25 >2.0
<0.8 >0.3 <10 >70-90 <0 >-25
<50% <20 >45 >45-55 <0.8
注:适用范围:Ro=0.5-0.8%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烃源岩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划分(许怀先等,2001)
氯仿沥青“A”(%)
S1+S2(mg/g)
0.28-2.0
20-200
0.08-0.28 0.04-0.08 0.015-0.04 <0.015
6.0-20 2.0-6.0 0.5-2.0 <0.5
总烃(×10-6)
氯仿沥青“A”(%)
800-5000
0.60-3.00 60-300 1500-8000
油源岩类型 评价参数 有机碳(%) 泥岩 氯仿沥青“A”(%) S1+S2(mg/g) 总烃(×10-6) 很好 3-6 >0.12 >20 >700 好 3-6 0.06-0.12 6-20 300-700 烃源岩级别 中等 1.5-3 0.03-0.06 2-6 120-300 差-很差 0.75-1.5 0.015-0.03 0.5-2 50-120 非 <0.75 <0.015 <0.50 <50
低成熟
0.5-0.8
2.5-3.0
435-445
1.2-1.0 1.2-1.0
黄色
0.25-0.40
成熟
0.8-1.3
>3.0-4.5
445-480
1.0
1.0
深黄色 浅棕色棕黑色 黑色
>0.40
高成熟
1.3-2.0
>4.5-6.0
480-510
-
-
-
5、古环境条件
古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氧化还原条件(还原条件)
总之,生烃物质为岩石内所含的有机质,生烃能力与 有机质富集的数量和质量有关,有机质丰度及类型与其所 处的古环境、古气候等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提纲
一、概述 二、 烃源岩评价标准 三、烃源岩分布 四、烃源岩静态地化特征 五、烃源岩动态地化特征 六、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罗诺夫等
亨特 田口一雄 埃勃 法国石油研究所 美国地化公司 挪威大陆架研究所 庞加实验室 黄第藩(1995) 傅家谟等(1986)
0.2
0.29,0.33 0.2 0.3 0.24 0.12 0.2 0.25 0.1 0.1-0.2 0.4
刘宝泉(1985,1990)
郝石生(1989,1996) 程克明 黄良汉(1990) 秦建中等(2004) 薛海涛、卢双舫(2004) 夏新宇、戴金星(2000) 四川石油管理局 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大港油田研究院
高成熟— 过成熟
Ⅰ-Ⅱ1 Ⅱ2-Ⅲ
有机碳(%)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秦建中等,2005 )
演化阶段 有机质类型 评价参数 有机碳(%) Ⅰ-Ⅱ1 未成熟成熟 Ⅱ2 S1+S2(mg/g)
烃源岩级别
很好 >2 >10 好 1-2 5-10 中等 0.3-1 2-5 差-非 <0.3 <2
演化 阶段
未成熟
Ro (%)
<0.5-0.6
孢粉颜色指 数SCI
<2.5
Tmax (℃)
<435
CPI
OEP
ααα-C29甾烷 孢粉颜色 20S/20(S+R)
浅黄色 <0.25
油气性质及产状 生物甲烷,未熟 油、凝析油 低熟重质油、凝 析油 成熟中质油 高熟轻质油、凝 析油、湿气 干气
>1.2
>1.2Sl+S2(mg/g) NhomakorabeaC/C(%)
>500
>6.0 20-8
500-200
6.0-2.0 8-3
200-100
1.0-0.5 3-1
<100
<0.5 <1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划分标准(许怀先等,2001)
有机质类型 氯仿沥青“A”族组成 岩石热解参数 饱/芳 HI D S2/S3 峰型特征 主峰碳 Ⅰ >3.0 >500 >70 >20 前高单峰型 C17、C19 Ⅱ1 3.0-1.6 500-350 70-30 20-5 前高双峰型 前C17、C19 后C21、C23 1.5-1.2 0.1-0.2 70-50 10-20 80-40 -28--26.5 75-60% 55-35 15-35 25-35 2.0-1.2 Ⅱ2 <1.6-1.0 <350-100 <30-10 <5-2.5 后高双峰型 前C17、C19 后C27、C29 <1.2-0.8 >0.2-0.3 <50-10 >20-70 40-0 -26.5--25 60-50% <35-20 >35-45 >35-45 <1.2-0.8 Ⅲ <1.0 <100 <10 <2.5 后高单峰型 C25、C27、C29
烃源岩级别 岩相 岩性 Toc(%) “A”(%) 好 深湖-半深湖相 深灰-灰黑色泥岩 >1.0 >0.1 较好 半深湖-浅湖 灰色泥岩为主 1.0-0.6 0.1-0.05 较差 浅湖-滨湖 灰绿色泥岩为主 0.6-0.4 0.05-0.01 非 河流相 红色泥岩为主 <0.4 <0.01
HC(×10-6)
350-800
160-350
60-160
<60
<0.05 <2.0 <160
0.30-0.60 0.10-0.30 0.05-0.10 20-60 800-1500 6.0-20 350-800 2.0-6.0 160-350
煤岩
S1+S2(mg/g) 总烃(×10-6)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黄第藩等,1992 )
150-500 1.0-2.5 2-5 0.05-0.15 150-500 0.4-0.8 0.6-1.5
0.03-0.05
50-150 0.5-1.0 0.5-2 0.03-0.05 50-150 0.2-0.4 0.35-0.6
<0.03
<50 <0.5 <0.5 <0.03 <50 <0.2 <0.35
一、概述
1、起源
油气成因 有机成因 石油地质:生、储、盖、圈、运、保 无机成因 早期成因(初次运移,成熟度)
晚期成因(深成变质作用)
2、概念
生油岩、油源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或具有生成油气潜力的岩石 --蒂索 (Tissot,1978) 气源岩:早期油气勘探认为煤只能生气,高成熟生油岩 烃源岩、油气源岩: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物 --亨特(J.M.Hunt,1979) 可能烃源岩:已经生成、或有可能生成,或具有生成油气潜力的细粒岩石 --盆地评价早期无法确认 有效烃源岩:已经生成并排出了具有商业性油气的源岩 --已获得油气或见到油苗,可以确认下限
总烃(×10-6) >1000 有机碳(%) S1+S2(mg/g) “A”(%) >3 >10 >0.25
总烃(×10-6) >1000
高成熟过成熟
Ⅰ-Ⅱ1
Ⅱ2
有机碳(%)
>1.5
>2.5
0.7-1.5
1.2-2.5
0.2-0.7
0.4-1.2
<0.2
<0.4
-
-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海陆交互相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陈建平等,1997 )
H/C HI (mg/g) (原子比)
“A”(%)
>400
>1.25
>0.25
0.15-0.25
500-1000 1.5-3 5-10 0.15-0.25 500-1000
0.05-0.15
150-500 0.5-1.5 2-5 0.05-0.15 150-500
<0.05
<150 <0.5 <2 <400 <1.25 <0.05 <150
有 机 质 类 型
有 机 质 成 熟 度
烃 源 岩 生 烃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