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

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

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

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关键词:大跃进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

”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郑崇兰和仙乐)(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仙乐”俯视图)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大来”的“后代”——“天坛”)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

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上海58-I”)“上海58-I型”采用了伸缩镜头,口径为1:3.5,焦距50毫米,镜座介面为M39×1,独立快/慢门调节盘,快门调速范围1/30-1/1000秒,有分立式调焦装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莱卡结构的拨起式回卷手轮(上海58-II全家福)(上海58-II型的“尸解图”)“上海58-II”采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径为1:3.5三片三组式正光镜组,可拆卸镜头,快门速度范围1-1/1000、T门、B门,十级调速。

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门调节盘调节;1/20秒以下须先将高速速盘对准1~1/20秒的位置,然后调节慢速度调节钮。

产品搜索五:紫金山牌照相机(紫金山,我国的第一台单反)紫金山牌照相机,采用M39-1接环,布帘快门1/25 -1/500秒,眼平取景。

产量不多,不及一千台,是全国第一部单镜反光机。

用前,需要先把自拍扳手状钮按下,使反光板下落才能取景,然后调速拍照。

二、徘徊:1961年-1969年关键词:自然灾害、文革在六十年代初,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可惜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出现,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照相机生产量大幅度下降,许多照相机厂开始下马或转产其他产品,直接地导致了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十年徘徊期。

在这十年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产商坚持了照相机的生产,当然它们的坚持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61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研制出了“上海58-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也有少部分资料表明这一机型在1958年已经问世),由于“上海58-IV”相机的基本结构参照了德国罗莱双反相机,各项技术指标比较适合当时的生产能力,所以经过各项必要的技术改造后,1962年,上海照相机厂发表了“上海牌”(即把“上海58-IV”改进为“上海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並投入批量生产,在当时它的出现的确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最切合国情的摄影用具,以至于它的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产品搜索一:上海IV型照相机(上海58-IV正面)(上海58-IV和相机套)虽然这款相机并不气焰,但是由于中国的照相机工业处于徘徊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撑起了中国照相机工业的绝大部分天空。

1963年,上海第二照相机厂(原上海照相机厂第二分厂),试制出了国产折叠相机中技术指标最高的“上海203”相机,装备了双像调焦装置和曝光指数参照表,可以利用指数调节方式来设定曝光量,此外还增加了可控式重拍装置,在需要多次曝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强制方式取消防重拍模式。

由于随后国家提出不准以地名命名照相机以及指定今后上海生产的照相机都以“海鸥”定名,所以“上海203”遂改名为大名鼎鼎的“海鸥203”了。

该机持续生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当然,同一时期还有由于同样原因出现的“海鸥-IV”型双反相机,是曰后“海鸥-IV”系列产品的奠基型机种。

产品搜索二:海鸥203型照相机(上海203)(上海203)(上海203的升级版——海鸥203)海鸥203型照相机最大的特点是小巧、方便携带,采用3片3组75毫米焦距f/3.5柯克镜头,直观式光学取景器,附有双影重叠式自动测距仪,速度范围1-1/300秒、B门,有防止重拍装置。

产品搜索三:海鸥IV型(上海IV型)(“海鸥IV”是不是与“上海IV”相象)“海鸥IV型”是海鸥双反家族的最基本型号,完全来源于“上海IV型”。

除了牌子改了,主要变化就是“名头”上的牌由镶嵌式改为铭牌浇注式(整个海鸥家族都是)。

到七十年代这种相机基本停产了,在海鸥家族中属于产量比较少的一种。

配置与海鸥203基本相同。

1966年,我国开始进入了是非仍然无法准确评述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长达十年的文革里,前期,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逐步摆脱了徘徊的阴影,后期则开始了工业的复苏。

在这摆脱徘徊的前期,我国的照相机产商出产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之一:“东风”120单反相机。

产品搜索四:东风120单反相机(“东风”——复古感觉的机型)“东风”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瑞典的“哈苏”制造。

“东风”相机配有4/50广角、2.8/80标焦和4/150中焦三个专用镜头,最高标称速度达1/1000秒。

而同样的,在1966年,上海照相机厂开发的“海鸥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试制成功,这是继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仿曰本“美能达”SR-1型设计的“上海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后,再次仿制“美能达”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

产品搜索五:海鸥DF型照相机(上海DF型)(海鸥单反系列的鼻祖——“海鸥DF”)“海鸥DF型”(DF即单反的拼音首字母)照相机58毫米六片四组的双高斯结构加膜镜头,有七档光圈可供调节,最小光圈为F16,调焦范围由0.6米至无限远,采用四轴式布帘幕横向机械快门,快门速度为1--1/1000秒、B门,设有X闪光同步档(约1/45秒)、反光镜锁和瞬时复位反光镜,可在翻拍或特殊摄影时减缓机身震动;另装有延时约10秒的机械自拍装置。

196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北京清河镇召开全国照相机生产专业会议,会上传达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关于要开发高档相机生产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指示。

会议对开发研制照相机生产专用设备制定了方案。

这一会议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照相机工业发展的徘徊期开始进入倒计时。

三、腾飞:1970年-1988年关键词:四人帮、改革开放,四化我国的照相机工业在经历了十年的徘徊后,没有跟随文化大革命的脚步,而是自己在七十年代前半期,由慢而快地开始了复苏。

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又再依次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它们有丹东照相机厂、杭州照相机厂(重建)、哈尔滨照相机厂(重建),常州照相机厂、武汉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福州照相机厂(重建)、苏州照相机厂、无锡照相机厂、军工系列的一些光学仪器厂也纷纷加盟照相机的生产行列。

照相机的产量稳定上升,主流产品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70年,由上海、南京等五个对口厂内迁组建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将“上海205”改版生产,命名为“海鸥205”。

“海鸥205”镜头的光学素质相当优异,因此随后江西光学仪器厂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版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

为了真正设立自己的品牌,与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区别开,到1983年,经过与苏州白洋照相机厂协商,江西光学仪器厂取得并正式开始启用“凤凰”商标“凤凰”的第一代也就是“凤凰205”,至今,“凤凰”系列仍为国内不少消费者称赞,比如“凤凰205E”。

产品搜索一:凤凰205型照相机(上为“海鸥205”,下为“凤凰205”,“凤凰205”与“海鸥205”一对兄弟)(“凤凰205”俯视图)“凤凰205型”采用50毫米焦距镜头,速度范围为1-1/300秒、B门,十档快门,设有自拍装置,可延时8-10秒,设有X闪光同步档,附有双影重叠式自动测距仪,扳手式卷片,自动停片,卷片、计数及快门上弦联动。

1971年,我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中的另一架开始投放市场,这就是“红旗20”相机。

“红旗20”同样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制于极具盛名的莱卡M3,是高档135相机。

产品搜索二:红旗20相机(代表我国光学照相机工业顶峰的“红旗20”)(“红旗20”彩图)1972年12月,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西南地区的华光、明光、金光、永光、星火等五家仪器厂和云南光仪厂,与广州轻工业产品进出口公司洽谈联合开发出口照相机生产事宜,决定由华光,明光,金光,永光等四家厂生产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产品命名为“珠江S-201型”,华光、云南、星火等三家厂开发生产与之配套的广角,中焦和变焦系列照相机专用镜头。

围绕“珠江S-201型”的研发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的生产正式走出了徘徊的阴影,同时,“珠江S-201型”还是中国第一台带有可换取景器的135相机,不过这台相机一研究就研究了5年多,一直到了1978年“珠江S-201型”才正式开始生产。

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也刚好是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始走向极盛的时期,可惜的是,这种极盛是消费的极盛,我国的各类照相机厂商追求的是产量,78年后优秀的照相机产品反而越来越少。

产品搜索三:珠江S-201型照相机“珠江S-201型”照相机是国产135DF机中唯一可以更换俯视取景器的照相机,内地照相机行业及年长的摄影爱好者,对“珠江”品牌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这缘于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135单反相机中,这是能够大批生产的相机。

(珠江S-201)“珠江S-201型”速度范围1-1/1000秒、B门,采用机械帘幕横走焦平快门,有自拍装置。

机身为金属,上下盖用黄铜打造,坚固结实。

初期产品配有58mm f/2六片四组镀膜标准镜头,35mm f/3.5六片六组广角镜头,以及105mm f/2.5五片四组中焦镜头。

相关主题